老人出门,从家门口到单元门口是“第一步”,出了单元门,来到小区大门口则是“第二步”。随着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推进,大量楼龄长、设施旧的小区面貌焕新。然而,仍有部分老旧小区暴露出无障碍通行的短板,老人出门遛弯烦心事不少。
点位❶
东城区永外管村26号院
杂物堆满休闲座椅 老人无处歇脚
永外管村26号院的休闲座椅被各种杂物包围占据。
“在小区散步,连个歇脚的地方都难找,得走好长一段路才能找到把旧椅子。”永外管村26号院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院里住着近300户居民,近一半是老人。但小区公共空间休息地方少,老人日常活动时想找到个空座休息,并非易事。
日前,记者前往小区探访,刚一进门,就看到大门宣传栏附近的空地上放置了五把旧椅子和一张年头已久的木沙发,此外还有从别处搬来的铁艺椅,上面横七竖八地放着坐垫和靠背。“这都是大伙儿搜罗来的,小区就两处地儿可以踏实坐着聊聊天。”一位准备出门的老人对记者说。
顺着老人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另一处居民自发搭建的“休息区”,只见由三把旧椅子、两张旧皮沙发和一张木条桌组成的区域,占据了整个小区人行道,其他居民想要正常出行,只能绕道走。
记者注意到,距离“休息区”一米外,就设有休闲座椅,但被居民摆上收纳箱堆放了杂物。明明有座椅,为什么不坐?面对记者的疑惑,一位老人无奈地说:“这大墩子根本没法坐,连个扶手和靠背都没有,坐下和站起来都费劲。”记者试着坐下体验,发现这形如条凳的座椅缺乏足够的支撑和舒适度,感觉很硬,起身也得靠腰劲使力,确实不方便。
绕行小区一圈,记者发现,除了“条凳”座椅,小区1号楼和商业楼原本设有四把带扶手的户外公园椅,但因杂物占位早已荒废——原本椅子围成的休息区,被一辆汽车和一辆电动三轮车停得满满当当;一把公园椅被荒草和藤蔓遮挡住了一多半,四周还斜靠着四辆自行车;另一把公园椅直接被“征用”,放满了地垫、床单等日用品。
“放在椅子上的都是居民的私人物品,我们只能想法找业主去协商一下。”对于杂物侵占问题,北京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永外项目部的工作人员表示。
点位❷
朝阳区小黄庄前街2号院
路面破损水泥开裂 磕绊时常发生
小黄庄前街2号院内,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杂物。
接着,记者来到小黄庄前街2号院2号楼前。说起小区存在的问题,居民们抱怨声不少:路面坑坑洼洼,水泥开裂;走路累了没个合适的休息空间,拼凑几把闲置的椅子,有的放在车棚下,有的搁在小区大门过道旁。
小黄庄前街2号院共有三栋居民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每栋楼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小区周围交通便捷,生活配套也很齐全,然而,小区内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公共空间使用也十分混乱,给居民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居民抱怨最多的就是小区路面破损,2号楼的院内尤为严重。记者看到,2号楼5单元前的部分路面不仅裸露出石子料,甚至出现了破洞,走路时若不多加留意,很容易发生磕绊。另外,多个单元门前的地面都出现水泥开裂情况。
小区内也缺乏供人休憩的舒适公共空间。3号楼院内有一处廊架,下面放置了几把休闲座椅,本是老人歇脚的好地方。然而,记者在午后和傍晚时间段两次探访,却没有看到一位居民在此落座。“基本没人去,太脏了。”一位居民说,他经常骑自行车出门,回来不免疲累,却很少在院子里停留。“座椅那儿靠着一家饭店的后厨,油烟比较脏,噪音也大,不适合休息。”记者看到,下午3点左右,饭店后厨已忙碌起来,机器运转的声音持续传出。
2号楼的居民更加不便。由于缺乏休闲空间,居民只能将椅子搬到院门口的通道旁,赶上下雨就放在车棚下凑合。记者看到,这些座椅表面掉漆严重,很多老人自带坐垫。“这儿人来车往的,但也没办法,没别的地儿。”一位拄着拐杖的居民说。
停车混乱也让居民头疼——1号楼的院落十分狭小,却停放了三辆汽车,占据了步道,只留出一条小道供人通行;2号楼的公共空间也停满了汽车,四周则是一圈非机动车存车棚;3号楼院内也到处是随意停放的电动自行车。
记者从小黄庄社区了解到,2号院因涉及多家产权单位,多年来缺乏有效的物业管理。接到居民反馈后,社区已安排人员对院子进行了清扫和整理,也督促相邻的饭店清理烟道和通风口。“之前饭店已经把烟道出口朝上排,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
点位❸
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
道路坑洼积水严重 出行生怕滑倒
路好不好走,关系着老人在小区里安不安全。日前,记者走进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坑洼不平的小区路面,其中9号楼和10号楼之间的路面破损尤其明显。正赶上下雨,这段路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坑,有些地方还铺上了垫子,用来吸水和填平地面。
“你看这路,别说人走,开车都很颠簸。今年雨水多,路面都是积水,有时车开快了,一不留神就能溅人一身。”家住红庙北里1号楼的一位居民说,小区不少楼门前的路两边地势高、中间偏低,雨水容易积在路中间,加上小区部分地面有破损,路况更加糟糕,“只要一下雨下雪,老人就不想出门,生怕滑倒。”
该社区共有76栋居民楼、20处平房,均为1990年前建成,其中最老的楼龄已有70多年。记者在现场探访还发现,小区道路复杂,不少人行道在路口及各种出入口处与车行道有明显高差,老年人爬上爬下很费劲。
样本小区 石景山区老山东里社区
路面升级 居民出行舒心了
老山东里社区花园内原本只有架子的老凉亭,新增了顶盖,供老人日常下棋和娱乐。
老山东里社区新添了不少按摩座椅。
老旧小区有没有可能通过改造,解决老人在公共空间通行的难题?在石景山区老山东里社区,经过倾听居民心声,缺哪补哪,逐一改造,老人出行幸福感倍增。
老山东里社区建于1982年,常住社区居民3353人,其中退休老人占比约43%,80岁以上老人288人。“过去,老山东里被老百姓俗称为老山东沟,一个‘沟’字,说的就是这里一下雨下雪就积水严重,路面坑洼,污水横流。”73岁的梁大爷说。
“针对老人出行的痛点,社区逐一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开展适老化改造。”社区书记辛毅介绍,老山东里社区于2022年年初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当年年底基本结束,23栋居民楼全部做到缓坡入户,并增设23部电梯,老人下楼方便多了。
小区的适老化改造远不止加梯改坡。社区人行道也由原来的水泥路面升级为塑胶地面,并涂成橙黄红三色相间的彩虹步道,不但坑洼处得以抹平,老人行走的脚感也好了很多。路旁还设置了低矮路障,防止机动车占道。
社区东面阳光最充足,为了让老人有更舒服的公共空间,社区在两栋楼的东边新增了两处阳光地带,将此前荒草丛生的废弃用地变成可供居民歇脚休憩的区域,还新添了不少自带滚轴凸点、有按摩功能的长椅。
此外,为了方便老人锻炼身体、亲近自然,小区多个花园被一一翻新,原来破损的水泥路面被替换成平整的透水砖,雨天不再积水湿滑。花园内原本只有架子的老凉亭,也新增了顶盖,形成风雨连廊,出入口改造为缓坡,铺设了防滑地垫,供老人日常下棋和娱乐。“现在外出步行太方便了!再也不用子女陪同,特别是那塑胶地面,脚感非常好,也不怕摔着。”居民郭阿姨笑着说。
本报记者 陈雪柠 袁璐
文并摄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