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蒙
《水浒传》有不少隐微的细节,阅读越深,越能感到施耐庵匠心独运之处。他对一些细节的处理,简直有手术刀般的精准,这是顶级作家区别于普通作家的重要因素。一些连读者都忘记的细节,作者并没有忘记,而是埋下伏笔,暂时按下不表,等待合适的时候再接续断裂的情节。
比如,《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这一回写的黄安事件,算是全书知名度最低的情节之一了。但它却很重要,因为活捉黄安是晁盖上梁山后与官军打的第一场仗,不仅让晁盖等好汉稳住了梁山的基本盘,也与后面宋江经营梁山的思路形成对比:晁盖活捉黄安这样的朝廷命官,没有直接杀掉,而是将其关在梁山的监狱里。这说明晁盖既不想与朝廷彻底撕破脸,也不像后来宋江那样,对多数俘获的朝廷将领都能重用。宋江比晁盖更希望与朝廷和解,因而在梁山发展的路上,尽可能地将朝廷降将吸纳为新的头领。
施耐庵在这里埋了一个关于黄安的伏笔,直到宋江上梁山时,过问起黄安的事情,才交代黄安已经病死在梁山上了:
宋江道:“黄安那厮,如今在那里?”晁盖道:“那厮住不够两三个月,便病死了。”宋江嗟叹不已。(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黄安的名字再出现,已经隔了二十一回了,而且只是宋江刚上梁山时顺便提了一句,算是交代了黄安的结局。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完成伏笔,而是借着这个细节,来展现宋江和晁盖对于朝廷的不同态度。要不然也不会有“宋江嗟叹不已”这样意味深长的“镜头”,宋江不只是在慨叹黄安的命运,恐怕也是联想到了自己夹在朝廷和江湖之间的尴尬身份。可以说,在刚上梁山的时候,宋江就已经与晁盖的思想存在分歧了,这也为后来宋江走向招安而与晁盖产生观念冲突埋下了伏笔。
完结了一处小伏笔,又埋下了一处大伏笔,这便是《水浒传》叙事精准、奇妙之处。而有的《水浒传》版本竟然将这段内容删掉了,或许是觉得这段内容无关紧要,甚至显得有些突兀。可见这伏笔埋藏得有多深,以至于连有些读者都没意识到它与前文的关联。
《水浒传》用笔之精准,不仅在于情节伏笔,也在于人物塑造。施耐庵写人物确实是一绝,很多细微之处的笔触,都能勾勒一个人物的独特形象。比如,写病关索杨雄的窝囊形象,就用了对比的手法。引出杨雄、石秀故事的时候,以戴宗、杨林之眼与一段赞诗,先抬高了杨雄的形象,让人还以为他是鲁智深、武松那样的铁血男儿。然而,施耐庵紧接着“安排”杨雄被街头小混混欺负的情节,无疑“颠覆”了前文的夸赞,因对比过于强烈,夸赞也有了某种讽刺的意味。杨雄被小混混缠住,甚至主动叫对方“大哥”,显出一副卑微的样子。但小混混并不领情,还要诈他的钱财,后来还是石秀赶来,才帮杨雄解围。石秀的勇敢与杨雄的懦弱胆怯再次形成鲜明对比。有了这段文字的铺垫,后面杨雄隐忍潘巧云和裴如海奸情,甚至一度怀疑石秀的情节,就都有了合理性。简单几笔,就将杨雄这个底层小吏浑浑噩噩的状态写了出来,无数普通人的日子就是这样的,麻木而无趣,这大概是施耐庵观察社会和人心后得出的结论,并将这种无奈与乏味集中在杨雄身上。
《水浒传》用笔之精准,还在于对世道人情的精确把握上,若无洞察人性的本事,是写不出来一些情节的。比如,燕青见李师师和宋徽宗时的“拉扯”表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燕青想借着与宋徽宗见面的机会,一表梁山招安之诚恳和决心,这件事的本意是好的,但需要一个很妥当的表达方式,也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宋徽宗出宫就是为了来宠幸李师师,燕青便趁此机会面见皇帝。
燕青敢这样做,首先是因为他得到了李师师的喜欢,他尽量满足李师师的想法,有爱意在身,李师师自然能帮忙。再者,燕青外表俊秀,才艺出众,他有信心以此吸引皇帝的注意力。果然,宋徽宗看到燕青的第一眼,就觉得他是“一表人物”,颜值气质好。宋徽宗又让燕青唱小曲,燕青便先唱了一曲《渔家傲》,情意缱绻,意蕴悠长,让宋徽宗十分高兴。
至此,燕青还没提任何跟梁山和招安有关的事情——先讨好宋徽宗,营造快乐的氛围,再说其他的事情。宋徽宗让燕青再唱一曲,燕青便唱了一曲悲伤幽怨的《减字木兰花》。宋徽宗不知是计,只觉得很奇怪,便对这曲子背后的故事产生兴趣。见宋徽宗主动问话,燕青便大哭不止,但他还是不敢公开自己的梁山好汉身份,而是谎称自己本来是良民,却被梁山捉去,知道自己上了梁山,就必然会被朝廷通缉,希望讨要一纸赦书。
人心莫测,皇帝的想法更是难以捉摸,一开始宋徽宗还犹豫了一下,但架不住李师师撒娇和燕青的哭求,还是答应了。施耐庵为了增加细节的真实性,还让宋徽宗专门问了一下燕青的名字,还说自己忘记了他的名字。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客气问法,宋徽宗其实根本就不知道燕青的名字,如此表达也是一种既礼貌又避免尴尬的做法。
因为燕青提到了梁山,宋徽宗便接着询问他关于梁山的信息,这正中燕青下怀。借此机会,燕青才说梁山是忠于朝廷的,只是之前高俅等奸臣从中挑拨离间,损害梁山好汉的名声,高俅战败后,也不敢跟朝廷说实情。宋徽宗听罢,都不禁慨叹梁山的忠义,也对高俅瞒报战败信息的事情表达了不满。也正因此,宋徽宗才真正了解了梁山渴望招安的意图,为后面正式招安埋下伏笔。当然,施耐庵也没有忘记继续书写场景和人物的真实性,以宋徽宗与李师师同床共寝为这段情节的结语,进一步讽刺了宋徽宗的昏庸,也避免出现为塑造燕青机敏形象而损害宋徽宗临幸李师师这个故事的完整性。
就这样还没完,施耐庵为了防止读者担心梁山其他人误以为燕青只是出于自私而为自己讨要赦书,还在下一回安排了燕青带着赦书上梁山,在宋江、吴用等人面前展示赦书并得到认可的细节。这样一来,燕青的形象算是立起来了,梁山全伙受招安的故事也能由此展开。
这类细节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水浒传》叙事有始有终,基本上没有遗漏的伏笔,这体现出施耐庵强大的宏观思维能力与细如发丝的细节处理能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