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北京那些浸满果香的地名

趣话北京那些浸满果香的地名
2024年09月14日 00:00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午报

秋风送爽,百果飘香。京华大地,物华天宝。在数以万计的北京地名中,以果木而称的有百余处。如苹果园、梨园、梨花村、葡萄园、葡萄院、枣园、枣子营、石榴庄、红果园、栗园庄、核桃园等。在这金秋时节,咱们就盘点一下那些浸满果香的北京地名及其历史渊源……

苹果园曾是“御果园”

苹果园位于石景山区中部,曾为皇家御果园,民国时为私家苹果园。

元末明初,今天苹果园一带人烟稀少,只有零星的聚落。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上林苑监,下设良牧、蕃育、嘉蔬、林衡等十署。其中林衡署主要管理果树花木的种植,而从事果树的种植者谓之“果户”。

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的京西“果户”村落便有鲁姑村(今鲁谷)、东安祖(今衙门口)、石井(今西井村)、黄村(今西黄村)、苹果村等。其中“苹果村”便是今天的苹果园一带。

苹果村在平坡山脚下,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自北向南辟有大面积果园。果户们除种植苹果外,还栽种桃、杏、李、桑葚、樱桃、石榴等。为了生产味美的佳果,果户们采用移植、引进、嫁接杂交以及选育等技术手段。经过数年种植,林衡署果园的果树陆续开花结果,其果实为明廷御用或为皇陵(今十三陵)贡品,每年按时令进奉御果,由此苹果村被俗称为“御果园”。

明朝灭亡以后,京西一带的果园被废弃,果树多被砍伐,昔日“果户”多以农耕为业,即谷物种植,但山地一带尚有少量果木树,其附近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聚落亦称“苹果村”。

1929年,奉系军阀张海鹏在苹果村附近开辟果园,遂依“苹果村”之名,始称“苹果园”。据坊间所传,张海鹏所置苹果园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苹果园。北部植有桃树、樱桃、柿子树、枣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苹果园交由当地农民种植,每年向城市供应苹果、梨、桃、葡萄等鲜水果数十万公斤。

1953年,首钢在苹果园地区兴建职工宿舍,次年成立苹果园街道办事处,而今成为了石景山区最大的居民区之一。

历史悠久的“葡萄园”

葡萄园位于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南侧,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葡萄园原为农田,后尚义酒厂于此种植葡萄,以供酿酒之用。1950年后于此兴建住宅,形成居民区,遂以葡萄园命名。”

明代北京已有葡萄栽植,宣宗朱瞻基曾赋《早秋苑内观蒲萄》诗:“小苑移根近绿池,蜿蜓翠蔓托高枝。骊珠错落含风润,马乳晶荧带露滋。曾向雕盘堆紫玉,还从银瓮泻金卮。”其中的“蒲萄”便是今天的“葡萄”。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顺天府志》中有“鲜果品类甚繁,而美者莫过葡萄。圆大而紫者为玛瑙,长而白者为马乳,又有硃砂、红棣棠、黄鸟玉珠等类,味俱甘美”的记载。

京城有确切记载的第一座葡萄园在阜成门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斥资在阜成门外西北侧栅栏墓地修建“致命圣教堂”,即“马尾沟教堂”。教堂举行宗教仪式需要使用葡萄酒,宣统二年(1910年),法国修士沈蕴璞在马尾沟教堂开辟了一个葡萄种植园,建立了葡萄酒坊,后改称尚(上)义洋酒厂,即今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前身,并从法国引进葡萄苗,种植于此。这是京城最早的葡萄园,也是最早从欧洲引入葡萄品种,植有红葡萄、白葡萄数十株。

这座葡萄园不到半公顷,呈方形,四周以木栏而围,葡萄架为南北向分布,宜于通风和采光。由从法国聘请的园艺师管理,1912年首次结果,并以此在酒坊生产出我国最早的起泡葡萄酒(香槟酒),因而这里也成为北京葡萄酒的发源地。

清末,葡萄园被废弃,成为农田,多从事蔬菜种植。20世纪50年代初在此始建居民区,因历史上有葡萄种植,故名葡萄园小区,今属展览路街道。

枣园曾盛产“贡枣”

枣园位于大兴区黄村镇西北部,旧称洪村。据《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志》载:洪村处于永定河洪冲积平原,因村居于沙岗子之上,村民多姓洪,俗称洪村岗子。为固沙防风,村民们在沙岗子上种了许多棵枣树,明清时成枣林,以盛产大白枣闻名。其果实呈圆柱形,个儿大,皮薄,核小肉多,质细甜脆,被称为洪村大枣、洪村脆枣。自明代开始成为皇宫贡品,清嘉庆年间洪村大枣更是享誉京城。

据《大兴史话》载:有一年秋天慈禧太后去团河行宫,路过洪村歇脚时,尝了香美可口、又脆又甜又酥的洪村大枣,很是高兴,便将此枣赐予外国使臣和朝中大臣,由此洪村大枣便有“贡枣”之称。此后每年到了中秋之后,宫里都要派人到大兴督办洪村大枣采摘事宜。有一年洪村大枣长得稀稀拉拉,且个儿小颜色也不好。总管太监私下里从别的地方采办了几十斤又大又红的枣,进奉给老佛爷。不曾想慈禧品尝了之后,觉得味道大不如从前,便厉声问道:“这枣采自何处?是洪村大枣吗?”总管太监吓得连忙跪在地上:“回皇太后,洪村大枣今年歉收,这枣是奴才私下里从别的地方采办而得!”慈禧言道:“你这是欺君之罪!”“请皇太后开恩,奴才再也不敢了!”总管太监一个劲儿地求饶。

20世纪90年代初,洪村四周仍保留枣树百余棵,树龄在500年左右的一棵仍在村南繁茂的生长。1989年大兴县政府把这片枣林定名为“洪村枣园”,加以保护。此后在其附近建成住宅区,称“枣园小区”,而东西走向的道路被称为“枣园路”,并建成“枣林公园”。2010年12月地铁大兴线开通时在此设“枣园”站。

永定门外“石榴庄”

石榴庄位于丰台区中部,《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称:石榴庄“原为皇家石榴园。石榴是伊朗向清政府进贡果品,后引种在此,帝制取消后,石榴园废弃,村周变为坟,1949年后,坟地改为耕地,石榴庄村名沿用至今。”

此说把“石榴庄”的成村与命名年代定在清朝,但当地老人称这里种植石榴的历史其实已有四百多年,且早在明代已有了。这种说法已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1949年,石榴庄村域曾出土了明代武略将军(从五品)毕清墓志铭,上面记载着他于“嘉靖辛酉”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葬于“永定门外石榴庄祖茔之次”。万历五年(1577年)毕清夫人李氏也葬于“永定门外石榴庄,与武略合持”。这两块墓志铭所记载的石榴庄,其地点和名称与今天丰台的石榴庄基本一致,只是比《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上的记载早了许多年。

据考,明永乐年间有波斯(今伊朗)使者到北京朝拜,将当地盛产的石榴进奉。成祖朱棣对这种籽粒饱满,味道甜酸可口的果品甚是喜爱,令人将石榴的种子收存好,以为来年种植。但使者告诉永乐皇帝,石榴非栽种其籽就能结果,而是从树势健壮的母株上剪取生枝条作为种条,进行繁殖。第二年波斯使者特意派人到北京传授石榴栽培技术,同时带来数十株培育好的石榴幼苗。朝廷在丽正门(后改称“正阳门”)外约20里的地方设御果园,专为皇家种植石榴,由此这里成为北京最早的石榴园。每至金秋时节,大红的石榴便被送入宫中。百余年后,在石榴园附近形成聚落称“石榴庄”。大约是清道光年间,石榴园被废弃,但“石榴庄”之名被沿用下来。

如今古村落已消失,建成石榴庄北里、南里等小区,并新辟了榴乡路,还建有石榴庄公园。

梨花村特产“金把黄”

梨花村位于大兴区庞各庄镇,以盛产“金把黄鸭梨”(俗称“金把黄”)而闻名。

据《大兴文史》载:梨花村原名南庄村,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水源丰沛,春秋干旱,夏季多雨,雨热同季,生长季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为鸭梨生长提供了独特的气候与地质条件,故历史上盛产鸭梨。其果个儿大、皮儿薄、色黄、肉脆。

据明代《宛署杂记》记载,南庄村有个姓寇的秀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颇受万历皇帝的赏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中秋节,他被圣上召至宫里赏月。席间,皇上拿出一个白皮水萝卜言道:“这是前天北村进贡来的,白皮绿瓤,名唤‘葱心绿’,又甜又脆,味道极佳。”寇姓秀才便拿出两个又大又黄的鸭梨,请皇帝品尝。万历拿起一个咬了几口,觉得这鸭梨又脆、又甜,真是爽口,便将此梨赐名“金把黄鸭梨”,遂传旨,将“金把黄鸭梨”与北村的“葱心绿萝卜”同为“贡品”,择时进奉,于是便有了“北村萝卜葱心绿、南庄鸭梨金把黄”之说。

因南庄村以“金把黄鸭梨”闻名,1981年村庄普查时将其更名“梨花村”。而今是北京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开花最早、品种最多的古梨树群落,共有梨树40余个品种。其中树龄最高的是有400余年历史的“贡梨树”。而今已建成“古梨文化园”,成为春赏梨花、秋采梨子、品赏梨文化的好去处。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北京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9.4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55.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