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儿歌传唱不衰 一段往事可歌可泣

一首儿歌传唱不衰 一段往事可歌可泣
2024年08月20日 06:31 媒体滚动

转自:石家庄日报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谱。

  南滚龙沟村史馆内,村民李建中正在讲解二小牺牲的经过。

  图为王二小牺牲处的少年英雄塑像。  图为王二小牺牲处的少年英雄塑像。

  本报记者 裴建素 石雅彬 文/图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活跃着一群少年战士,他们机敏勇敢、无私无畏,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献出生命。诗人方冰、音乐家劫夫将他们的典型事迹谱成歌曲,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感动了几代人。近日,记者来到王二小原型之一阎富华(也写作闫福华)的家乡——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寻访八十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英雄故事,循着先烈的足迹,感受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热血丹心。

  记者探访:

  红色村落变景区

  已是初秋,天高气爽。从石家庄市驱车北行,入西柏坡高速,转西阜高速,从寨北收费站下高速,是平坦的乡间公路。大约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地处太行山深山区的平山县南滚龙沟村。这个红色村落,抗战时期因为地处偏远,山深林密,而成为绝佳的隐蔽所,晋察冀日报社和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就曾设在这里。聂荣臻等革命家、邓拓等红色新闻前辈与这里的人民共同谱写了“轿顶伏击战”“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等革命事业的壮丽篇章。红色经典儿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人物原型之一阎富华就诞生、成长、牺牲在这里。如今,时代变迁,天堑变通途,红色村落已蝶变为人们瞻仰参观、旅游休闲的绝佳地。

  在村史陈列馆,一张张展牌讲述着村庄的红色往事。71岁的村民李建中当过兵、做过村干部,如今又义不容辞地做起了讲解员,他满怀激情地讲述着村庄的历史,从抗战时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再到如今的好生活。讲到王二小的故事时,他一时情难自禁,哼唱起了这首家喻户晓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浓重的平山乡音,更显苍凉,唱到最后,他有些哽咽,红了眼眶。二小永远活在南滚龙沟人的心中,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的伤痛。

  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再加上绿色资源,这里已建成南滚龙沟风景区,环境优美,风景宜人。以松、柏、杨、刺槐为主的树木50余种,以红枣、板栗、核桃、莲花柿为主的干鲜果品30多种,野生花卉草木700余种,野生中药材120余种,以紫藤、山笛、葛藤为主的灌木180余种,森林覆盖率80%,植被覆盖率95%。

  绿树蔽日,溪水潺潺,走在湿漉漉的石板山路上,有小风从身边簌簌而过,蝉鸣声声不绝于耳,各式鸟鸣更显清幽。时有蝴蝶从眼前翩翩而过,急飞入草丛,或跃过溪流,隐入对面的树林中。王二小就安葬在这花香鸟语的山谷中,离当年牺牲的地方只有100多米。墓碑前摆放着一束束鲜花,寄托着后辈们的思念。

  继续拾级而上,在一处陡峭的山崖前,抬头向上望,有瀑布飞流而下,这里如今被称为“九天飞瀑”,正是80多年前王二小被日军用刺刀挑下山崖的地方。走上崖顶,一座雕像巍然矗立,“王二小”手持一杆红缨枪,笔直地站立在崖顶,双眼凝视着远方。

  松涛阵阵,大山无言,“王二小”用他小小的身躯守护着家乡,眺望着家园;而游人总会在此驻足凭吊,与他凝望对话,告诉他身边发生的变化,告诉他新时代的日新月异。

  词曲作者介绍:

  方冰,《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者,安徽淮南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是到延安后改的。他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调入西战团,此后他成为战地社的重要骨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建设》都是以他为主编辑刻印的。他的诗大多是对根据地人民和抗日根据地的感兴式的赞颂,《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44年方冰到延安进中央党校学习,根据在晋察冀的生活积累,于1945年写了长诗《柴庄》在《解放日报》发表。1978年后继续写了不少诗作,1985年出版有诗集《大海的心》。

  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曲作者,原名李劫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农安。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军中任文工团团长,作有歌曲《坚决打他不留情》等。1939年4月,劫夫与边军等人发起创办了一个油印的歌曲刊物《歌创造》;他也是战地社的发起人之一。1948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副部长。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音协辽宁分会主席。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他还创作了歌剧《星星之火》和几部小歌剧。

  品读经典:

  经典旋律中的石家庄故事

  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首婉转悠扬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将抗日根据地少年英雄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传唱数十年不衰,而歌中王二小的原型就出自石家庄市平山县,他的真名叫阎富华。

  阎富华是平山县南滚龙沟村人,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村里人便习惯叫他“二小”。

  1940年11月,晋察冀日报社从阜平县转移到南滚龙沟村。二小带领儿童团员利用放牛、拾柴的机会给报社望风、放哨,防止敌人偷袭和汉奸特务破坏,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马上通知报社,让他们转移或者伏击敌人。

  1941年9月16日早晨,一路日军进犯到南滚龙沟铧子尖,因为山路崎岖,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于是抓住正在附近放牛的二小,让他带路,进山去找八路军。

  二小最初宁死不屈,不给日军带路,诡计多端的日军以杀光全村人为要挟,胁迫二小带路,二小无奈地带着敌人走向深山。虽然背后有刺刀顶着,但二小机智地带着日军下了这个山坡,又上那个山坡,专挑崎岖难行的山路走,故意拖延时间,好让报社能及时转移。二小将敌人带到一处崖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才发现上了当。二小想抱着一个日本兵跳崖,可是由于年龄小,根本敌不过对方,只能抱住他的腿,与他扭打在一起。这时,身后的一个日本兵,凶狠地举起刺刀向二小后背刺去,将二小挑下山崖,可怜年仅13岁的二小,被摔死在山崖下大石头旁边。

  如今,二小牺牲的崖顶上,树立起一座王二小的雕像,他手握红缨枪,背依老黄牛,目光坚毅地望向前方。

  歌声把“二小”事迹传扬

  从1941年到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华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和“蚕食”,敌后抗日军民展开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阎富华牺牲后不久,驻扎在平山两界峰村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诗人方冰来到南滚龙沟,详细地采访了阎富华牺牲的过程。随后,一首由方冰作词、曲作家劫夫作曲的晋察冀边区第一首叙事性歌曲《歌唱二小》(今名《歌唱二小放牛郎》)被迅速创作完成,并随后刊登在《晋察冀日报》1942年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1995年,《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词作者方冰于《新文化史料》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歌唱二小放牛郎〉故事歌的产生》的回忆文章,详细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过程。他写道:一天我和劫夫坐在房前的台阶上晒太阳,谈起这大半年各自的经历,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实在太多了,彼此都感叹不止。于是大家相约把那些动人的材料写出来,纪念英雄们,也激励大家,同时给后人留下一个时代的见证。当时文具纸张奇缺,我取出一支钢笔尖,插在高粱秆上,蘸着红药水,在一张麻纸上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两个故事歌词。劫夫很快谱出曲子来了。第二天教给村剧团的孩子们唱,一下就传唱开了。 

  《歌唱二小放牛郎》很快在整个晋察冀边区传唱开来,极大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日斗志。歌曲甚至传到了敌占区,敌占区的人民也偷偷地唱。

  千千万万个“王二小”

  抗战时期,“王二小”式的少年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牺牲时只有十几岁,却在党的培养下用小小的肩背扛起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大旗,用鲜血浇灌民族觉醒的种子。“王二小”,其实是抗战时期无数少年英雄的集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岚曾说:“当年晋察冀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身影,涌现出一批‘王二小’式少年英雄,一首儿歌背后,融合了许多真实的英雄事迹。正是有千千万万个‘王二小’的觉醒和抗争,才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

  1939年冬至1944年春,晋察冀军区五团和《晋察冀日报》社也曾在南滚龙沟的大山里周旋、战斗,一边抗战,一边办报,一边生产,先后有数十位记者和战士在这里牺牲,其中包括著名战地记者雷烨和毛泽东的妻侄女杨展烈士,他们为抗战胜利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淮南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
  • 08-23 益诺思 688710 --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12.4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