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为提高全国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医疗需求,在第九个“中国过敏防治周”到来之际,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承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变态反应性疾病与药物反应诊治进展》学习班顺利举行。
学习班邀请了国内变态反应及相关领域多位知名大咖,在为期30学时的25场专题学术报告和3场技术实操演示课程中,分享了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治进展、预防策略及多学科全病程管理等热门知识。学习班采用线下授课的方式,吸引来全国各地近百余学员学习和交流,获一致好评。
在开幕致辞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赵重波提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山医院汪敏刚教授带领下的变态反应诊治与研究已崭露头角,而华山医院康克非教授参与制定的“康-田标准”在我国是被广泛认可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在2023年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专科榜单中位列全国第六,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五,赵重波希望各位同仁能在一代代前辈积淀的基础上,传承接棒、奋力前行。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程雷教授指出,变态反应学学科发展已有百余年,国内起步较晚,仅七十余年。汪敏刚教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中国变态反应学科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历史、现在、未来相辅相成,学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让中国变态反应学走向世界的目标。
在随后的5天里,来自十余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了与皮肤、耳鼻咽喉、呼吸、消化、肾内、血液、眼、风湿免疫、心理科相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和进展。
从历史发展到前沿创新
论坛兼顾广度与深度
从公元前3640年至今,变态反应学从无到有。程雷教授以《变态反应学历史》为题授课,并表示变态反应学是一门常见病与罕见病兼具的学科,但其正式确立的历史仅有百余年,相对于其他医学学科而言,变态反应学还很年轻,发展道路充满挑战。论坛中,程雷教授还介绍了我国过敏性疾病诊治的现状,从诊疗、认知、资源分配等角度全方位讲解了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他指出,多学科携作、共同发展是变态反应科重要的工作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骆肖群教授以《Ⅰ到 Ⅳ型变态反应与相关的过敏和免疫性疾病》为题授课,从基本免疫学概念引入,深入讲解了变态反应的类型及机制,并概括性介绍了药物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血管炎、红斑狼疮、类天疱疮等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手段,并对未来治疗药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和思考。学习班举行期间,骆肖群教授同时带来题为《药物性皮炎的诊治进展》的分享,介绍了药物性皮炎的评分系统,并展示了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菌群研究是当下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微生物与过敏密切相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巍教授分享了《肠道菌群和过敏》,介绍了研究菌群的常用技术、基本策略等内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邵凌云教授以《常用生物制剂使用风险控制》为题,聚焦于生物制剂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结核病、乙型肝炎感染风险及其有效管理策略。
多学科大咖齐聚
分享变态反应性疾病新进展
变态反应会涉及呼吸系统、皮肤、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器官,引起过敏性鼻炎、儿童哮喘、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花粉症等疾病。学习班中,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顾恒教授分享了2型炎症相关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抗组胺药的前世今生,深入探讨了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和类天疱疮等多种2型炎症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等内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莉副教授对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与光敏性皮肤病的诊治进展及过敏原常用的体内外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李明教授深入剖析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通过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来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蔺林教授结合临床实践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病情严重度评估、预防和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讲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施慎逊教授通过生动有趣的临床病例展开了心理问题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讨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忠光教授介绍了嗜酸性胃肠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现有的治疗方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彤莹教授从病例出发,分享了过敏性紫癜性肾病的相关因素和诊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袁燕副教授对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了仔细讲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金美玲教授强调了在哮喘治疗中应基于临床表型决定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姜林娣教授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到临床表现、疾病标志物、分期与评分、规范化诊疗,重点强调了EGP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龚岚教授介绍了眼表黏膜免疫与眼部过敏性疾病诊治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汪慧英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深入讲解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常见表现以及最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提倡合理检查
规范特异性免疫治疗
合理检查是判断过敏性疾病的前提,本次论坛中,北京协和医院王良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帆教授以《食物过敏的诊治》《规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历程与意义》为题,从过敏原检测的手段,食物、药物过敏的诊断方法上进行了详尽解答。
精准诊疗能助力精准治疗,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则是变态反应科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魏庆宇教授对《过敏原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述,强调了治疗前详细的病史问询和准备工作、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急救措施的准备与患者宣教的重要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郝飞教授以《变态反应性疾病常用生物制剂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为题介绍了IL-4Rɑ单抗、IL-33单抗、IL-31单抗、抗IgE单抗及JAK抑制剂等药物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应用。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操结合
提高诊疗能力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过敏性疾病的诊疗能力和操作技能,本次学习班特设临床实操培训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跃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青霉素皮肤、皮肤点刺试验、药物斑贴试验并进行了实操示范;徐昱主管技师带领各位学员进行皮肤斑贴试验、光敏试验及光斑贴试验的实际操作;唐霖护师为学员们讲解了过敏原免疫治疗的实操及患者管理方法。
通过5天的学习,学员收获满满,表示学习班紧跟前沿发展与临床需求,通过多学科融合与交叉,为自己带来了全新视角和前沿知识;也感谢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为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推动我国变态反应事业不断发展作出的重要努力。
学员寄语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