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生物医药谷。
□ 本报记者 董 翔
地区生产总值达1.74万亿元,自2020年跻身全国GDP十强以来连续四年坐稳这一位置,人均GDP居省会城市第一、地均GDP居14个特大城市之首……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南京的前进步伐有目共睹。
改革,是城市进击背后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南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实践,一批有力度、有分量、有特色的改革成果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前,人民群众新期待涌现,推动特大城市应对挑战、负重前行的信心和活力之源,依旧是改革创新。
去年,南京2项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51项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改革越是艰险,南京越是向前。
打通创新链,强化内生动力
6G传输速率从400Gbps提升到1Tbps,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被成功克隆,有力支撑了优质水稻种质资源创制;第三代半导体SIC(碳化硅)芯片实现自主量产,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过去一年,南京不断亮出有分量的创新硬实力。
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南京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原始创新。南京近年来集聚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4,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第6,近五年有87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在此基础上打通创新链的堵点卡点,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南京当前的发展主线。
一项围绕紫金山实验室的重大技术攻关机制创新,已进展6年有余。刘韵洁院士主攻网络、尤肖虎院士专注通信、邬江兴院士担纲安全,南京创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挂帅科学家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团队组建权和项目经费调剂权,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
下一步怎么走?南京鼓励团队自主转化。紫金山实验室作为创新策源地、紫金山科技城作为创业孵化器、紫金山集团作为资本蓄水池,南京今年建立“紫金山三次方”成果转化模式。首个成功案例是,通过一部5G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手机,就能实现亚米级的室内实时精准定位——去年刚发布的5G高精度定位技术,今年已完成公司注册,年内将实体化运作。
破解经济与科技“两张皮”,南京锁定供给端、需求端和转化链,按照“两端一链”的思路搭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供给端,南京围绕高校院所建设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创新港,近两年在宁高校院所输出到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去年19个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中,有14个是与高校院所合作。
在需求端,南京推动组建了16个“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项目43个。近三年来,南京企业研发费用平均增长12%,增速高于深圳、苏州,高企总量突破1万家。
在转化链,南京强化平台赋能,依托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省产研院,打造“4+1”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矩阵。位于麒麟科创园的南京智算中心,30多个大模型累计为创新企业降低成本超亿元。每秒90亿亿次的二期算力,每次上线都被抢购一空。
金融赋能是南京的另一大优势。用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制度红利,南京今年组建了省市联动打造总规模2000亿元的“4+N”产业基金集群,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壮大产业链,释放发展潜力
凭借国内首家成功研发聚乙烯锂电池隔膜料的先发优势,老牌化工企业扬子石化迅速搭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快车”,今年一季度锂电池隔膜料产量、销量分别增长147%、183%。
一个既有认知需要被修正:传统产业只是起步早,到底先进还是落后,要看处在产业价值链的哪一端。以石化、钢铁为代表的南京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超五成、利润超四成。去年,南京全面实施产业强市行动,释放做强电子、化工、钢铁、汽车四大传统产业鲜明信号,并谋划一条焕新、跃升、蝶变之路。
向高攀——南京全市高端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产品占比近三年累计提升10%。宝武镁业创新研发的镁合金铸件产品被用于特斯拉、问界等新能源主力车型上。
向智变——全球“灯塔工厂”上汽大通南京工厂,每2分钟下线一辆新车。南钢建成行业首个智慧运营中心,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0%。
向绿行——南京全市单位GDP能耗自2018年起累计下降20.1%。南钢、梅钢等龙头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主要污染物排量近三年下降50%左右。
向融进——南钢旗下的金恒科技成为工信部推荐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供应商。梅钢依托工业遗存,打造国家4A级工业文化旅游区。
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又重视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南京布局“4266”产业体系,形成了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一大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占全国市场八成的江宁区,在南京市率先成立区级、开发园区投促公司,257人的招商“特种部队”实行差异化考核和市场化激励;围绕链主企业以商招商,仅一家南瑞集团就“裂变”出2000余家上下游企业;一个产业链图谱、一个企业培育清单、一个投资项目清单等“七个一”工作机制,“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付”全链审批模式,推动千亿产业集群进击“世界智电谷”。
集聚千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的江北新区,围绕产业全链条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全省首个海关指导下的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平台,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进境动物源性生物材料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将SPF级实验鼠审批由20天缩短至7天,进境隔离期由30天缩短至14天;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大幅提升通关效率。目前,江北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龙头链主企业,南京围绕企业发展壮大全周期建立梯度培育机制,累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70家,去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一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1%、近五年年均提高1.8%。
做优软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连续六年发布系列优化政策,南京营商环境进入6.0版本。
政策利好不断加码,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摆在不少地方面前的一项难题。企业对于惠企政策“不知道”“找不到”“看不懂”“报不了”“申报繁”的现实困境,如何破解?
“宁企通”惠企服务平台,汇聚国家、省、市、区各类惠企政策5000余条,归集全市奖补事项1500余项,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事项信息3500余万次,南京近年来依托该平台实现了关联政策“一秒”推送、惠企事项“一键”匹配、兑现事项“一网”通办等,让“企业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企业”。这一做法先后被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评为经典示范案例,被工信部评为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主要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部门联动、上下贯通的系统集成思路,在“一件事”改革上体现得更为明显。2019年,南京启动此项改革,意在将多个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实现集成办、一次办。
如项目建设,立项用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多个事项合并为一张表单,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综合收发。再如综合监管,生产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由过去的分区、分层、分领域管,向联合管、分类管、智慧管转变,跨部门联合度平均达4个。
仅去年一年,南京就推出“一件事”场景300多个,其中138个涉及新生儿、就业、不动产交易等民生事项,184个涉及企业开办、准营、注销等企业关切。由南京市数据局、南京市人民法院等8个部门协同推进的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是全省承担的4个国家试点中唯一由市一级城市实践的改革项目,被列入国办政务办首批“高效办成一件事”13个重点事项经验做法。
让分割的要素重整,让沉睡的要素激活。数据,已成为南京改革聚焦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700亿条公交数据,换来银行融资授信1000万元,由南京市公交集团试点的全省首单数据资产入表案例,率先打通了数据从“资源—资产—资金”的转换通道。依托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数据交易中心,入驻了各类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100余家,数十款数据产品完成上架并交易。
7月5日,科大讯飞选址南京,在徐庄高新区设立代码大模型全国总部和江苏区域总部。企业看中的,正是这处位于老城的江苏国际数据港。围绕数据要素的合规流通先行先试,这个“港”在技术和制度层面率先探路,电池数字护照创新中心项目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一览电池型号、制作材料、重量等信息,助推电池企业顺利出海。日前国家数据局主要负责同志来宁调研,对以此为代表的诸多南京探索给予高度肯定。
既拓展广度、又突出深度,既聚焦重点、又直面难点,南京市委改革办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协调推进“一区一特色、一园区一突破、一部门一课题”改革,瞄准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基层大胆闯、自主改,为面上改革积累经验、寻求突破,城市发展环境不断提升。
提升开放度,塑造竞争能力
服务业扩大开放,南京的城市试点迎来新进展。7月8日,国务院下发批复文件,同意在南京等6个试点城市暂时调整实施一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其中,南京获得了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业务、外商投资电信业务、娱乐场所管理、营业性演出管理等多个领域,获得自主审批权。
制度“破冰”源自前期的扎实创新。入选试点两年来,南京科技、金融、商务、教育、健康医疗等10个行业领域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19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11项经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搭建跨境直播服务贸易新场景”等3个案例被评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自贸区南京片区,拥有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体制机制优势,南京一体推进“双区”建设,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落地全国首个跨境电商数据合规出境案例,累计15项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地生根。去年,南京实际使用外资水平保持正增长,外资利润再投资、跨境电商、“新三样”出口规模均位居全省第一。
经济总量占全国4%的南京都市圈,近年来在加速轨道、高速“硬联通”的同时,融合发展也向更深的制度层面迈进。通过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城市加速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市场化配置等一批新机制。
就在这个圈内,200个高频事项同标准办理,毗邻地区“跨省通办”线下专窗形成试点,预约挂号平台接入102家医院,长江流域禁捕、禁采执法巡查由沿江城市协作开展,联合河湖长制有序运行。
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南京围绕“三大变革”谋篇布局,以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动力”,以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提质量”,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畅通国际国内循环“增效率”,不断探索形成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愈向前,愈发要面对影响发展的机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重要年份。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南京勇闯“无人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