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职业教育应大有作为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职业教育应大有作为
2024年07月15日 04:52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是实现“大有可为”、展现“大有作为”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自身特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要求,致力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为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贡献力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应肩负起的文化使命,也是“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着力点。

  以文化人:铸造文化之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文化人则为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筑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内核。无论是广义传统文化中的厚德修身、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等理念,还是天津本土历史文化中积淀深厚的工业文化基因等等,都为高等职业院校推动以文化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将之转化为课堂上、实践中的优质教育供给,有利于在学生心中铸造文化之魂,为形成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遵守职业规范“扣好扣子”,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这能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将崇德、向善、明理、求知、学技融为一体,为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打下坚实基础,用职业教育的实绩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既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平台,也是有着极强实践性的教学基地,发挥好这种双重特色,可以有力推动知行合一,拓展以文化人的路径。与产业、科技的紧密对接,能够让职业教育接触到大量产业与科技发展成就、劳动模范事迹、工匠精神。跳出课本、走出教室,把鲜活的生产实践变成课堂,让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让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映衬,可以形成更强烈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推动文化的力量由“可知”变为“可感”,推动“言传”变为“身教”。这个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过程,会促进学生躬身实践其中的价值理念,从而让“化人”触及更深的层面。

  以文惠民:守护文化之根

  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以文惠民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同样不能缺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并进一步呈现为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只有注意到并满足这些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打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更广阔空间,才能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而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对于拓宽和畅通终身学习通道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依托优质办学资源,将社会需求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面向社会展开更广泛的培训,比如各类师资培训、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等等。这样不仅能满足院校教师、产业工人、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的职业素质提升和美好生活需要,也能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还需持续深化政行企校合作模式,在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训与评价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方面发力,通过强化全民数字技术素养等方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以文惠民是以文化人的多样化呈现,是对文化根基的守护,让文化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的心灵深处,实现文明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双向奔赴。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扮演好“守护人”的角色义不容辞。

  以文润城:传承文化之韵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以文润城,既彰显独特的城市气质,也折射出城市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和生活追求,使之成为一个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职业教育赋予人增长技能的机会,也起到塑造价值观、锤炼精神气质的作用,因而无论是在提升个体文化修养,还是在打造城市整体形象的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天津曾是历史上的移民城市,也是一座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将这座城市拥有的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品质,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性格,开拓进取、创新求变的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中去,结合现代职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等去塑造人、涵养人、激励人,既能讲好城市故事、凸显城市气韵,也能将这种气韵传承下去,为续写新的城市发展篇章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推动力。

  以文润城,同样需要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展现城市的文化张力。天津作为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示范高地,承载着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使命。以开放的姿态推动“职教出海”,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能培养一批国内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创新发展,更能为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应展现出自身的责任担当,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用好“鲁班工坊”建设联盟这样的平台,将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成果输出,为世界各地带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唱响“职教好声音”的同时,为提高天津的城市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提供助力。

  以文兴业:兴盛产业之新

  开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即推动产业发展。将文化知识、人文精神注入产业发展过程,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产力,提升产业硬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对产业的赋能,是职业教育在以文兴业过程中应发挥出的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而这两种创新,与职业教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产业发展推动力的路径。因此,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探索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优化办学模式、提升培养质量,从而推动新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今天,在教学层面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办学层面实现校企合作、开门办学,行政管理层面实现产教融合、互促发展,构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抓好产教融合这个关键一环,将之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把“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结合起来,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不断做大做强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新平台,将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企业需求、产业需求精准对位。这种在小切口中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打通产、学、研之间的“握手通道”,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有力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技”为支撑,也依托于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创造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同样能为创新提供澎湃动力,而这也正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借助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渠道,通过开展技能大比武、推动学生广泛参与各项技能大赛、开设工匠培训班、深入体验非遗文化等形式,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锤炼各种精神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意义和推动力,有助于培养人才爱业、敬业、精业、勤业、乐业的职业精神,进而使人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工匠”和领军人物,推动产业发展与兴盛,构成以文兴业的另一逻辑闭环。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