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刀子嘴,豆腐心”, 父母做得对吗?

对孩子“刀子嘴,豆腐心”, 父母做得对吗?
2024年07月06日 00:00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午报

邰怡明 绘图

谭女士 个体工商户 女儿9岁

家长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

女儿现在9岁了,回忆孩子的成长之路,作为一名母亲太不容易了。就拿吃冰淇淋和糖果来说吧。每一个做家长的都知道吃多了冰淇淋和糖果不好,但孩子又常常吵着非要吃。

记得去年的夏天,孩子总是吵着吃冰淇淋,我也不想总是让孩子哭闹,也担心一直不满足孩子怕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给她买了冰淇淋。结果有一次,吃完冰淇淋,孩子就发烧生病了,当时我就很自责,觉得太纵容孩子了,以后不能让她吃冰淇淋了。生病时,跟孩子也进行了约定,可等孩子病好之后,她又吵着吃冰淇淋,我就很生气,恶狠狠地说:“刚病好了就想吃冰淇淋,你要是再生病了,我可不管你了,活该生病。”结果孩子当场就“哇、哇”大哭了起来……虽然说,当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语言显得很暴力,深深伤害了孩子,这也是再多的“豆腐心”也修复不了的。所以,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记得作家刘同说过:“如果一个人影响到了你的情绪,你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而不是放到影响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

欧阳女士 设计师 儿子15岁

情绪失控下的刀子嘴,引来孩子的模仿

我们用“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一个人耿直,对成年人来说,它的伤害并不大,但是对小孩这样做,却可能造成很大影响。最近天气热,加上工作比较忙,回到家我只想“躺平”,可是架不住儿子精力旺盛,一分钟都闲不住。一天晚上,我实在心烦气躁,就对他吼了一句:你有病吧。吼完我又后悔,他一天没看见妈妈,想跟我一起玩会儿,有什么错呢?我平复了情绪后,过去哄他,他像没事人一样,乐呵呵地跟我玩了起来。

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天,“你有病吧”这四个字竟然频频在儿子口中出现。我意识到是自己一时情绪失控,给孩子造成误区,以为这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正确方式,所以才会拿来使用。作为职场妈妈,我每天事情繁多,在疲劳的状态下,心情很容易起伏,可是孩子的世界却很简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有很大影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后,我在心里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多做换位思考,避免因自己一时的情绪失控,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以至于孩子在和别人相处时,也会“恶语相向”,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要珍惜孩子的童年时光,这个时期,他们正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非常敏感且重要的,作为家长,我们累一点、苦一点,但是如果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品格,建立正确三观,那么也都是值得的,而且这样做不仅孩子受益,我们自己也终会是受益者。

胡女士 公司中层 儿子8岁

就事论事,不随便批评孩子的人格

我过去一直认为儿子对学习不上心,因为他做作业拖拖拉拉,看书看不进去,考试成绩也很一般。我从小读书特别自觉,所以看他学习时真的很生气,有时候脾气上来会忍不住一通指责,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再不赶紧做完题就别吃晚饭了”之类。

我以为自己说话虽然严厉一些,但关爱孩子的心情是明显的,都是为了他好。可是儿子并不领情,每次我说急了他就反呛,偶尔还和我大吵一架,气得我心脏疼,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

没想到,学校开了家长讲堂,参加几次活动后我才知道,孩子需要鼓励,家长不能简单地总是否定孩子,这样会打击他的自信心,引起一连串不良反应,应该耐心与孩子交流,找出孩子不爱学习或学习习惯不好的原因。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调整了育儿态度,尝试用积极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孩子犯错时可以就事论事批评,但不随便上升到品格层面。他做作业时我就在一旁陪伴,需要检查、帮忙时我才出面,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的学习效率居然提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磨蹭,书也开始静心读了,虽然还是读不长,但比过去有所进步。我适时夸奖,孩子的眼睛亮了——“妈妈,你最近好像一直夸我呢”,听得我有点心酸。孩子就像幼苗,需要园丁细心呵护,多给他们一些阳光,让他们自然灿烂绽放。

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雷秀雅、管之笛

多从正向评价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

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表面效果,孩子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命令,但长期来看,这种沟通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内心产生焦虑抵触情绪,甚至对孩子人格发展产生危害性后果。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质疑,可有时候说话时无心或者有意地带有指责、嘲讽、否定、评论、比较、贴标签等成分,让本该和谐的家庭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剑拔弩张。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应学习用爱的语言进行沟通。

首先,要进行以尊重为前提的表达。“你这个孩子怎么总是不听话”中的“怎么”“总是”是评论,“不听话”则是带有主观臆断的表达;而客观性的表达可以是“每次妈妈想和你讲道理的时候,你都在哭闹”。显而易见,评论性的表达不可避免地带有评论者的主观情绪,被评价者在接收信息时就会产生误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相对来说,观察者的表达是将时间、情景、事件等清楚客观地讲述出来,这样孩子更愿意接受。

其次,进行以共情为基础的感受。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经常选择性忽视孩子的情绪情感,实际上父母应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区别。比如父母对孩子说“我觉得你需要多吃一点”“我觉得”一词就是在表达想法,换成“你最近饭吃得太少了,妈妈很担心,因为妈妈希望你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这样便能更好地表达父母的内心感受,促进亲子之间深入沟通。

第三,进行以需要为目的的倾听。父母很难做到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实现共情,当孩子发生错误行为或养成错误习惯后,父母带有评价性的指责只会将亲子关系越推越远。父母需要仔细倾听孩子的表达,才能明白孩子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需求。

第四,持有积极关注态度的请求。亲子沟通无效的原因主要在于父母忽视孩子感受,一味指责,或以言语暴力的形式将行为的错误上升到人格、品质上。如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你怎么越来越不听话”“我也是为你好”“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个样子”等等。所以,父母要多从正向看待孩子。

在亲子有效沟通中,家长要注意撕掉“父母”标签。“孩子”的标签可能会导致不良的行事方式,“父母”的标签同样会僵化亲子关系。父母标榜自己的身份,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会逐渐拉大。长此以往,拒绝与父母交流、反抗父母的要求、产生偏激的语言和行为将会成为孩子主要的回击方式。

同时,要降低奖励与惩罚的强迫性。父母习惯用奖励和惩罚在孩子心里建立一个行为和结果的关系,即向孩子表明“如果你怎么做,我就会怎么样”。奖励和惩罚带有一定的强迫性,父母应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策略,降低附加在孩子身上的强迫性。首先是把握奖励或惩罚机制的度,父母无须刻意地将孩子的行为物化,有时候口头表扬比物质奖励更能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其次是机制运用的时机,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结果作出相应的行为反馈。

此外,亲子关系中有效沟通的主导者在于父母一方,因此在观察、感受、倾听孩子的情绪情感后,父母应多以自我为出发点作出明确请求,例如“我觉得你可以”“我想”,以保证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或是被尊重的。

本报记者 任洁 杨琳琳 张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