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三门峡发布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705/675/w1080h1195/20240705/e376-f76b9cb2317578960d6151de75f4b530.jpg)
书名: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
作者:范付中 徐相锋 主编
李青松 执行主编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
《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是散文名家为三门峡近年来的环保开发建设发展成果,采访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对三门峡的地理、人文、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用文字进行全方位展示,从自然生态的涵养到文化生态的开掘与提升,为三门峡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用生态建设成果来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起到助推作用,对宣传和了解坐标之城三门峡意义深远。
全书目录
坐标之城三门峡 梁 衡
灵宝苹果香 柳忠勤
人类光明的关口 李炳银
邂逅三门峡 王必胜
生态文学的根脉 李青松
在水碧山青的地方 彭 程
庙底沟的底色 劳 马
生态强市三门峡 王辛夫
多彩三门峡 刘军萍
三门峡的春天之旅 张子影
三门峡有感 周 伟
晚至三门峡 师力斌
一望烟光里 黄 风
时间倒影里的三门峡 徐 峙
飞向三门峡 刘慧娟
回吻三门峡 王朝军
小秦岭记 冷 杉
打开一座山 李乐明
塬上春秋 杨 枥
感受黄河生态之美 李亚梓
又见枣香峪 孟国栋
三门峡的N个生态传奇 王永武
印象三门峡 王永武
寄 语
精彩书摘
生态文学的根脉
李青松
一般而言,一棵树的主体都是由三部分构成——树干、树冠和树根。然而,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注意到的只有树干和树冠,树根往往被忽略了。
这不是我们的问题,因为树根在地下,在土壤中,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树根是存在的,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树冠有多茂盛,根系就有多发达。
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如果说生态文学已经长成了一棵树的话,那么其树干及树冠自然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可是,我要怯怯地问一句,这棵树的根脉在哪里?当然,不会有人回答这个问题。直到二〇二三年四月,我来到三门峡函谷关——那间并不奇异的馆舍告诉了我答案。
就是在这里,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撰写了《道德经》。这部五千字的书稿,谈不上是皇皇巨著,但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精微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治国、伦理、军事、民生、自然等多个领域。《道德经》的要义共三条:其一,无为;其二,不争;其三,道法自然。从生态文学的角度来看,无为和不争都是指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而道法自然则道出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老子是一位奇人。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史书上是这样描述他的——身高八尺八寸,长耳大目,面部饱满,阔额疏齿,方口厚唇,眉毛银白,美髯飘逸。他是倒骑着一头青牛来到函谷关的。青色属木,代表着东方;而青牛,则代表着东方农耕文明。倒骑何意呢?——倒者,道也——顺其自然,青牛往哪里走,人往哪里去,自然而然。
在那间馆舍里,老子写完《道德经》这部书稿之后,便西出函谷关,倒骑着那头青牛不见了踪影。
比尔·盖茨最敬佩的人就是老子,他说,假如时光能够倒转,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话,让他做一次老子的学生,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孔子是圣人,圣人崇敬的人不多。但孔子一生三次向老子讨教——问礼问仁问道。千里迢迢,坐着马车,一路颠簸,不可谓心不诚也。说到对老子的印象,孔子曾对弟子说:“鸟长着翅膀能在空中飞,鱼长有鳍能在水中游,野兽长有四肢,能在地上跑。鸟能用弓箭射中,鱼能用钩钓到,兽可以用网捕到。而龙呢,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束缚它,它能乘风御云飞到天上去。老子的思想驰骋于天地之间,遨游于九州之上,用龙来比喻老子是再恰当不过了。”老子认为,礼不过是前人留下的脚印,脚印不是脚。不要用脚印束缚了脚,但脚印可以借鉴,不至于走错路。而走路,还要靠脚自己。在老子看来,白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毛色自然还是洁白,乌鸦不需要每天浸染羽毛自然乌黑。天鹅的白和乌鸦的黑都是自然的本色,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好坏之别。名声和荣誉都是外在的东西,不足以播撒张扬。
对于水的认识,或许没有人能超越老子。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还说,天地之间,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
老子的自然观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他说,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水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翔之;林密,兽可以隐之;水深,鱼可以藏之;洞多,兔可以逃之。他还认为,土蜂不能孵出燕子,雄鹰不能孵出鲲鹏,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无为的目的,是使人神清心静。
在老子看来,人的内心是有污垢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其实,生态文学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洗掉人的内心的污垢——内外两除,进而,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就是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
瞧瞧,这不正是生态文学追求的境界吗?
我是来三门峡出席生态文学周活动的。受到邀请时,我对三门峡举办这样的活动略有疑问。可是,当我面对函谷关那间升腾着紫气的馆舍时,不禁大吃一惊。瞬间,赴约之旅成了寻根之旅。是呀,生态文学的根脉不就在这里吗?不就是从这里生发、蔓延、伸阔、繁衍,并且生生不息的吗?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一九五七年。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特别是近些年的生态修复和建设,流经三门峡段的黄河水居然变清了,每年有上万只白天鹅光顾于此。——这是任何一个生态文学作家都不能无视的重大生态奇迹。
此间,《三门峡日报》的朋友让我写下一句感言。我略加思索,提笔写道:“让白天鹅告诉世界:生态创造传奇。在三门峡的碧波里,黄河有最美的早晨。”
生态文学是一个现代词汇,生态文学是因之生态问题而催生出来的一种文学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还不能说老子的《道德经》是最早的生态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可以坚定地相信,生态文学的根脉一直在中国大地上活着,活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活在《道德经》的字里行间,活在中华民族每个具体的人的基因中。
是的,当我们注视生态文学这棵树的时候,切不可仅仅欣赏树干及树冠构成的景观,其根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为,根脉的存在及其坚韧的生命力,决定着这棵树的树势,亦决定着这棵树的走向和未来。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写于北京
来源:散文海外版
声明: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发布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三门峡市委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运行: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 中共三门峡市委网信办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