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觉醒》:你想获得幸福,还是想成为“人上人”?

《中年觉醒》:你想获得幸福,还是想成为“人上人”?
2024年07月05日 11:12 新京报

“35岁危机”已经成为很多职场人心里的一道坎。当人到中年,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人生还有哪些可能?哈佛肯尼迪学院及哈佛商学院的公共领导力实践教授阿瑟·C.布鲁克斯在《中年觉醒》一书中揭示了事业发展的真相和中年期可能遭遇的挑战。

工作不仅是一种保持忙碌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没有虚度光阴,也是向他人和自己证明自我价值的方式。长久以来,一个人把所有价值都寄托在工作上,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美其名曰有事业心。无论当下的年轻人如何表达对职场的厌倦,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有一份自己的事业。

但随着工作的时间和资历增加,工作的意义就可能被动摇。对布鲁克斯来说,这是一次重新审视人生的契机。他分析了许多成功人士对工作成瘾的原因,并指出这种选择并不健康且代价高昂。他们疯狂工作不是出于对某件事情的热爱,而是源自对平凡的恐惧。

以下内容节选自《中年觉醒》第三章,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篇幅原因,较原文有删减。

原文作者|[美]阿瑟·C.布鲁克斯

《中年觉醒:重塑生命与生活的力量》,[美]阿瑟·C.布鲁克斯 著,刘诚 译,雅理| 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5月。

当事业开始走下坡路

写这本书时,我和一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性有过一次深谈,或许这是我所经历的最深入的一次交谈。她在华尔街工作,既有钱又有地位,堪称人生赢家。

然而,近年来她开始差错不断。作为一名管理者,她做决定时不如以前果断,她的直觉也不如从前可靠。曾经她是团队的主心骨,如今年轻的同事们却对她心存疑虑。对即将到来的职业下行期,她惶惶不安,后来她读到我的一篇文章,于是找到了我。

我问了她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她过得不幸福,多年来没有幸福可言——也许她从来就没有幸福过。婚姻失败,轻度酗酒,和上大学的孩子们处得还行——但彼此离得太远,很少见面。她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她总是加班,工作时间长得不可思议,身体长期透支。工作就是一切——她是“工作的奴隶”,如今令她惴惴不安的是连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金装律师》第一季(Suits,2011)剧照。

我知道,拼命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成功,但是当你发现这么拼也会让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时,你得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不对?你可能喜欢吃面包,但如果麸质不耐受你就不能再吃了,否则会生病。

她想了几分钟。最后,她看着我,面无表情地说:“也许我更想要的是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幸福。”

她解释道:“去度假,与朋友、家人共度时光等令自己幸福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话音刚落,我嗤之以鼻,但后来私下里我又想了想,意识到其实在人生的某些时间节点,我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坦白地说,在大多数时候我的选择和她一样。

多年来,这位金融家精心打造了一个令旁人艳羡不已的自我,甚至连那些已经过世的人比如她的父母,都为她所打造的这个“她”骄傲。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也想活成这样 :一位事业有成、勤力敬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她成功了。

但是,万物皆有朽,现在她如坐针毡,工作所带来的幸福逐小时递减,不仅幸福感降低,权力和威信也大打折扣。她的问题在于她所打造的那个“人上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她跟自己做了一笔交易,用一个活生生的真实自我去交换了一个标签符号化的自我。

我们也经常这么评判他人,用一两个令人羡慕的特征,比如貌美如花、有钱或位高权重,给他们贴上标签,这就是“物化”。

我们心里清楚,物化他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但一不留神,我们就忘了这一教诲,我们还会物化自己。这位金融家朋友将自己物化成人上人,她用工作、成功、世俗的奖赏和骄傲来定义自我。当离这些目标越来越远时,她依旧执着于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不愿改变。事实上,改变可以给她带来幸福。

她是个工作狂,骨子里迷恋成功,上了瘾。就像所有的成瘾者一样,她缺乏人性化的东西。她没法将自己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她将自己视为一台高性能的机器,这台机器曾经性能很好,但现在开始折损。

我们将深入探讨物化自我、工作成瘾,以及导致对成功上瘾等问题的根源,这些问题与不断下降的流体智力曲线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摆脱这些问题的控制,跳上另一条曲线,走向新的成功。

沉迷工作,无法自拔

“也许我更想要的是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幸福。”

这位金融家的话触动了我模模糊糊的记忆,是几年前我与一位朋友的一次谈话,他花了很长时间戒酒、戒毒。他说,他很清楚地知道,酗酒、吸毒令他极不幸福。

于是我问了他一个简单的问题:“既然这么痛苦,你为什么还要酗酒、吸毒呢?”和这位金融家一样,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 :“也许我更在乎的是快感,而不是幸福。”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选择成为人上人而不要幸福的人是瘾君子。也许这么说让你觉得很奇怪。也许在你的想象中,一个对酒精欲罢不能的人应该穷困潦倒,为了逃避这个残酷的世界,他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但你可能想不到,他是一位奋发图强的成功人士。这种人不太可能酒精成瘾,对吧?

《金装律师》第一季(Suits,2011)剧照。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人们喝酒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一些人认为,高压职业的从业者喜欢用酒精自我治疗,甚至会喝到断片儿,酒精像一个开关,它可以使焦虑暂停——从我自身的工作经历来看,确实如此。

但令奋斗前行者上瘾的并不只有酒精,甚至很难说酒精成瘾是他们所遭遇的最糟糕的成瘾症。工作狂是我见过的最讨厌、最要命的成瘾症之一。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韦恩·奥茨忙得昏天黑地,连儿子来办公室见他都要预约,后来奥茨创造了“工作狂”这个词。1971年,奥茨将工作狂定义为“强迫自己或者不能自拔地拼命工作的人”。

很多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工作狂。请看看他们的工作时长,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调查数据,在美国,首席执行官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长为62.5小时,而普通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长是44小时。我的日常工作节奏也是如此,在担任首席执行官的10年里,每周的工作时长从不少于60小时。许多领导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顾及工作以外的人际关系。

那些加班加点工作的领导者经常告诉我,为了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疯狂加班。我不相信这种说辞。在稍稍研究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后,我发现工作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他们的工作强度远远高于常人,为了继续维持超高的工作效率,他们更有“必要”保持这样的工作强度。

他们之所以继续往前跑,不是因为高效的工作会给他们带来奖赏,而是担心被别人赶超。很快,在工作面前,人际关系、户外活动通通靠边站。在工作狂眼中,除了工作,别的事情都不值得干,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上述恶性循环。工作狂容易感到恐惧和孤独,恐惧和孤独又助长了工作狂。

治疗师通常用下面三个问题来诊断某人是否为工作狂 :

你经常用自由时间去工作吗?

不工作的时候,你常常惦记着工作吗?

你的工作业绩是否远远超出了基本要求?

不过,我认为这种诊断框架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我敢说不管他们是不是“工作狂”,本书的绝大多数读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因为与为了不被炒鱿鱼而敷衍了事的人相比,他们真的是在享受工作,追求卓越。努力工作并乐在其中并不会让人成为工作狂。

然而,很多我认识的人都是工作狂,曾经的我也是,对此,我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在我看来,下列问题更适合用来诊断是否为工作狂:

1.你是不是上班忙到筋疲力尽,以至于下班后没有精力与所爱之人相处:?是不是只有当整个人被抽空你才停止工作?

2.你会偷偷加班吗?比如,在某个周日当配偶离开家时,你是否会立即开始工作,然后在她或他回家前收好一切,家长自己什么也没干?

3.当有人比如你的配偶,建议你忙里偷闲,陪一陪家人,这时候即使你手头没有立马需要完成的工作,你依然会感到焦虑、不高兴吗?

如果你离不开工作,就像酗酒者离不开酒精一样,那你就是工作狂。关于工作狂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心理治疗师布莱恩·E.罗宾逊写过很多文章,他指出工作狂的行为模式与酗酒者类似,他们都与配偶关系疏离。

由于成瘾者常常感到被人误解、遭人攻击,他们行事诡秘,独来独往。他们的配偶也常常觉得被他们忽视了,心里很不好受。对工作狂来说,婚姻破裂是常有的事。写这本书时,一个男人跟我抱怨 :“我的妻子既要锦衣玉食,又因我忙于挣钱没时间陪她而生气。”

工作狂深信,每天工作14小时是成功的法宝,但实际上,如果卷成这样,工作效率可能极低。经济学家们早就指出,只要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或10小时,人的边际生产效率就会下降。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如果一天工作12到14小时,到了晚上,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让你分心。人的注意力是不可能维持那么久的,尤其当他干的是久坐不动的工作时。

《金装律师》第一季(Suits,2011)剧照。

所有成瘾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与那些不值当的东西建立了不健康的关系,比如酗酒、赌博、他人的赞誉,当然还有工作。在工作狂的生活中,工作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他们会在周年纪念日出差,他们会错过少年棒球联赛。那些为了事业放弃婚姻的人——也可以说他们“和工作结婚”——心里清楚得很,美满的婚姻能带来幸福,任何工作都带不来这种满足感。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就像猎人逡巡在灰熊和灰熊幼崽之间一样,工作狂也在疯狂工作和正常工作之间犹豫不决。

工作狂把自己囚于工作的牢笼。但更要命的是,工作狂还会让自己陷入既有的工作模式中无法自拔,因为他害怕一旦从疯狂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将会失去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形下,工作狂想要跳上另一条新的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成功也会上瘾

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还需要再深入一点。

没错,酗酒者对酒精上瘾,但实际上,真正令他们成瘾的是酒精对大脑的影响。

工作狂也是如此。真正令工作狂上瘾的不是工作,而是成功。他们为了金钱、权力和声望而忘我地工作,因为这些是赞赏、喝彩和赞誉的外在形式——就像所有令人上瘾的东西如可卡因、社交媒体一样,它们会刺激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

为什么会变成工作狂?接受我访谈的人给出的理由是:成功所带来的刺激虽然短暂,却能抵御黯淡无光的平凡生活,成功可以让他们摆脱令人沮丧的基线情绪。

一想到自己只是一名“凡夫俗子”,他们便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为了得到来自陌生人的赞赏与肯定,他们埋头拼命工作,无暇关心身边的爱人。其实这么想完全是错的。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The Newsroom,2012)剧照。

但是,对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奋斗前行者而言,这种工作模式却极其普遍。以温斯顿·丘吉尔为例,他或许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他经常提起缠住自己不放的“黑犬”——抑郁症,“我心中的抑郁就像一只黑犬,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他用威士忌、忙碌不休以及对伟大的强烈渴求来缓解自己的抑郁症。为了不让自己饱受折磨的心灵荒芜长草,战时首相丘吉尔在密集的工作日程中见缝插针,笔耕不辍,写了43本书。

同样地,亚伯拉罕·林肯也患有重度抑郁,他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他曾向朋友承认因为担心自杀,他从来都不敢在口袋里放刀。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林肯是诗歌《自杀者的独白》的作者,1838年这首诗发表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圣加莫周刊》上。

林肯一参加重要活动就会有这种倾向,显然,这就是精神病学家约翰·加特纳所说的“轻躁狂边缘”,成就极高的人抑郁症发作时,经常会出现这种间歇性的轻躁狂。在接受抑郁症正式治疗之前,林肯尝试了从可卡因到鸦片等所有方法。但对他来说行之有效的方法总是工作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在圣奥古斯丁写于公元400年左右的《忏悔录》中,有一小段精彩的描写。他首先描述了在别人眼中,他对成功永不满足的追求:“我热衷于名利……我的心惦念着这件事,燃烧着狂热的思想。”(每个对成功上瘾的人都深有同感。)然后,他描述了自己在米兰大街上遇到一个乞丐时的景象。他暗自羡慕 :“他很幸福,我却很焦虑;他无忧无虑,而我充满恐惧。”

也许对成功上瘾有助于人类进化。据说,成功提高了人类基因的适应性,令他们更有吸引力(直到他们毁掉自己的婚姻为止),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想要一直被人关注、成为人上人的代价可不低。除了少数真人秀明星和社会名流,对多数人来说,成功意味着暗无天日地忘我工作,以及各种牺牲。

20世纪80年代,外科医生罗伯特·戈德曼研究发现,一半有抱负的运动员愿意用5年后的死亡来换取今天的奥运金牌。约翰·弥尔顿在诗歌《利西达斯》中写道:“声名是清晰的精神举起的鞭策……以蔑视欢愉,终日辛勤劳作。”

欲壑难填,对成功上瘾的人永远不会觉得“成功够了”。每次成功之后,他们会兴奋一两天,接着就会期待下一个成功的刺激。“靠成功来找快感的人是不幸福的。”

著名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亚历克斯·迪亚斯·里贝罗写道,“对这种人来说,成功的事业止于终点线。他的命运要么是死于自怨自艾,要么是在其他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并永不停歇地从一个成功奔向下一个成功,直到死去。就这样,他们用事业成功消灭了个人生活。”

自我物化

我很小就知道,物化他人是有罪的。作为一名男性,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千方百计地要我将这一教诲谨记在心,我从来都不会只根据他人特别是女性的生理特征去评判其行为。因为这样做就是剥夺了他们的人性,可谓罪不可恕。

这种道德教诲并不新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宗教意义。它也是哲学家康德所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一旦一个人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道德关系的所有动机都会失灵,因为当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觊觎的对象时,他就会被物化,任何其他人都可以如此对待和利用他。”

相关讨论几乎完全集中于性物化,以及它如何令人不幸福,但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物化,比如被工作物化。这是卡尔·马克思关注的重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控诉,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不会为人类带来幸福,它使人类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为了维持生产力,机器抹杀人性。在这一过程中,人被物化、被简化了。

我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将人物化为工人会摧毁幸福是对的。2021年,两名法国研究人员在《心理学前沿》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基于人在工作场所中被物化、不被视为主体的感觉,他们开发了一种测量人被物化的方法。正如他们所指出的,工作场所对人的物化会导致精神崩溃、工作不满、抑郁和性骚扰。

反对物化他人的道德理由非常明确、直观。但是,当工具化的主体和工具化的客体是同一个人时,即自我物化,情况则会变得更复杂。关于自我物化,学者的定义是:一个人从第三人的视角看待自己,而不考虑自己的整体人性。比如,一个人盯着镜子看着自己的外表,要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要么感觉满足而快乐。又如,在工作中,人们根据工作表现或职业地位来判断自己有没有价值。

自我物化降低了人的自我价值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显然社交媒体为自我物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导致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自我物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对年轻女性的研究表明,自我物化会让女性隐藏自身、缺乏自主性,饮食紊乱和抑郁症均与之直接相关。自我物化还会降低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的能力。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The Newsroom,2012)剧照。

在2006年的一项实验中,79名年龄为19到28岁的女性被随机分配试穿毛衣或泳衣,照全身镜,完成一份关于自我形象的问卷,再完成一项识别颜色的例行任务。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的诱导之下,穿泳衣的女性觉得“身体就是我的全部”,这影响了她们的判断力,她们识别颜色的速度明显比穿毛衣的女性慢。

被工作物化的人认为“工作就是我的全部”,对这一现象,目前还没有它对幸福感及能力的影响等研究。但常识告诉我们,这也是一种专制,和物化身体一样可恶。我成了马克思笔下无情的奴隶主,只将自己看作经济人,无情地对自己挥着鞭子。

为了给“我成功了吗?”找到一个暂时的积极答案,我们以牺牲爱与乐趣为代价,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将自己从真人活成了宣传纸板上的假人。然后,当职业开始进入下行期时,我们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并不可避免地被人遗忘。

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中,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 :“媒介就是信息。”他指出,在著名的希腊神话中,纳西索斯(意为水仙,是古希腊神话中极度自恋的少年)爱上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当我们将自己物化时也是如此,工作只是我们的媒介,是有关我们的信息。我们喜欢的是自己成功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骄傲、恐惧、社会攀比和戒断反应

从根本上说,自我物化与骄傲有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认为骄傲(自豪之意,下同)是一件好事,用它来表示欣赏之意。例如,我告诉我的孩子,我为他们骄傲。但人们是在最近才赋予骄傲一词这种新含义。

在几乎所有的哲学传统中,骄傲都是一种可怕的品性,它会从里到外腐蚀一个人。佛教徒称之为“玛纳”,在梵语中“玛纳”意指心灵膨胀,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最终陷入无涯苦海。

在托马斯·阿奎那笔下,骄傲是指过度渴望实现自身的卓越,它是一种自我折磨。在但丁的《神曲》中,撒旦是被可怖的骄傲所折磨的牺牲品,他扇动着怪诞的、蝙蝠般的翅膀,带起阵阵寒风,制造出冰天雪地,他的腰部以下被坚冰封住,动弹不得,痛苦不堪。

骄傲是狡猾的,它隐藏在美好的事物之中。圣奥古斯丁敏锐地观察到:“每一种罪恶都与恶行有关,但为了消灭善行,骄傲竟潜伏在善行中。”确实如此,一个人努力工作,本来是为了实现人生意义和目标,但他竟然异化成了工作狂,破坏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成功,本来是追求卓越,但变成了一种瘾。这一切都是因为骄傲。

恐惧是骄傲的表亲。对许多沉迷毒品和酒精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欲罢不能,是因为他们恐惧过“正常”生活,害怕身处其中的挣扎、压力和无聊。对成功上瘾的人常常充满恐惧——对失败的恐惧。

关于恐惧失败,研究成果很多。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大学生最恐惧的是公共演讲;一些学者曾断言,人们对公共演讲的恐惧甚至超过了死亡。我发现,越是奋发向上的学生越害怕公开演讲,因为他们害怕丢脸,似乎在任何事情上都输不起,哪怕是一次傻傻的课堂演示。恐惧失败不仅折磨年轻人和缺乏经验的新手,根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90%的首席执行官也承认“恐惧失败比其他任何担忧都更让他们夜不能寐”。

恐惧会刺激所有对成功上瘾的人。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忏悔录》中写道:“我不恐惧惩罚,我只恐惧耻辱;与恐惧死亡、犯罪相比,我更恐惧耻辱,我对它的恐惧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

可悲的是,这些输不起的人不会从他们所取得的实际成就中感到快乐,他们往往极度焦虑的是自己在关键时刻表现不佳。换句话说,他们的动机不是获得成功和有价值的事物,而是害怕把事情搞砸了。

这些都是完美主义者的人格特质。事实上,完美主义和恐惧失败如影相随,它们让你相信,成功不是好好做事,而是不把事情搞砸。就像著名的登山者乔治·马洛里所说,我们之所以攀登一座山,是因为“山就在那里”,这么想的话,登山应该是一段令人兴奋的旅程,但如果我们将所有精力都集中于不从悬崖上摔下来,那登山就成了令人疲惫的痛苦跋涉。

与此同时,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研究表明,他们相信自己有更强的能力、更高的标准,能够取得比其他人更大的成就。这通常是真的!在与他人比较中所产生的优越感暂时给了完美主义者安全感,但绝不甘拜下风的想法又让他们充满恐惧,仿佛灾难性的失败马上就要来了一样。

当我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当“比别人更优秀”成为我身份的核心标签时,对我来说,失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失败会宣布我不配做那个被物化的“优秀的我”。这与死亡无异。

许多对成功上瘾的人承认,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更成功时,会觉得自己是一败涂地的失败者。从根本上说,成功意味着地位,它能提升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家已经证明,社会地位这种东西并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即使是金钱,人们口口声声说喜欢它,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应买尽买,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社会地位。就像一位僧侣曾经提醒我的那样,人只有十个手指却要买二十枚戒指。人类天生就热衷于成为“人上人”。

为了社会地位去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很容易让人执迷不悟。问题是就像所有让人上瘾的东西一样,这种成功最终是西西弗斯式的——循环往复、欲罢不能,它既不能带来满足,也不能给人带来平静。面对名声、财富、权势,人们无法自持,永不满足。1851年,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的一个半世纪,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写道 :“财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名声也是如此。”如今由于社交媒体的出现,问题糟糕了10倍。

与此同时,在成功者排行榜上一直保持遥遥领先也是一项艰巨任务。一位颇有名气的音乐家曾经告诉我,名气和保持名气既无聊又令人恐惧,苦不堪言。

社会攀比、恐惧失败和完美主义如同但丁笔下的骄傲冰海,将你冰封在原地动弹不得,你总想着别人对你的评价,或者更糟糕的是,你总发愁如果事情没办成或没办好,该如何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些都是成功成瘾的后果。最重要的是它会导致戒断反应。

对酗酒者来说,戒酒肯定是一种痛苦的身体体验。但如果和曾经的酗酒者聊一聊,你会发现问题远不止于此。请记住,对酗酒者来说,酒精是他所依赖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他最亲密的友谊。

戒酒意味着酗酒者失去了这种亲密关系。因此,戒断会导致戒断反应,对戒酒者来说,戒断酒精后他就会一无所依,掉入一个空虚的深渊,再也感觉不到人间的真正美好。

对成功上瘾的人也会经历戒断反应。在华盛顿特区智库从事管理工作时,我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当政治家们从政治舞台上谢幕,退居幕后——有时是出于自愿,有时不是,他们往往痛苦不堪。他们几乎只谈论往昔岁月。他们憎恨那些曾经追随他们,但现在从不向他们寻求帮助和建议的人。

放下身外之物轻装上阵

也许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成功上了瘾,也许直到现在你依然拿不准自己是不是有成功瘾。让我们来做个小测试。

你会用职业头衔或职位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吗?

你会用金钱、权力或名望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吗?

对最近一次事业上的成功,你是不在乎还是不满意?

你的“退休计划”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你是否会梦想自己因事业成功而被人铭记?

如果你对上述其中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很有可能你对成功上瘾了。尽管你在生活和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如果没有解决成功成瘾问题,你将很难从自己以往擅长的领域转向现在擅长的领域。

然而,这确实需要你坦诚地面对现实,并承诺做出改变。如今你所拥有的东西成了问题,你需要处理它,但旧的解决方案不奏效,而且你还想要幸福。顺便说一下,面对现实永远是戒断的第一步。就像戒酒互助会计划的第一步:承认自己对酒精无能为力,承认自己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想要幸福,你就得坦诚地说出来:我真诚地渴望幸福,愿意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平凡之人,不再物化自己。你必须谦卑——骄傲的反面——地表示自己愿意轻装上阵。

我曾在自己身上做过一个对自己帮助很大的小实验。20世纪早期,一位名叫拉斐尔·梅里·德尔瓦尔·苏卢埃塔的西班牙天主教徒,创作了一首优美的祷文,名为“谦卑祷文”。祈祷并不是要让我们蒙羞,而是要让我们有勇气克服对羞耻的恐惧。“出于对羞耻的恐惧,救救我吧。”他恳求道。

受此启发,当发现自己被工作狂、骄傲、恐惧失败、完美主义或社会攀比束缚时,我就会去写一小段祷文,这是让我跳上第二条曲线的力量。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你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关键是说出你的不良嗜好,表达你想要自由的愿望。

让我将生命中的爱人看得比事业重要,拯救我吧。

让我摆脱工作,拯救我吧。

让我摆脱总想赢的心魔,拯救我吧。

让我摆脱世人空虚承诺的诱惑,拯救我吧。

让我摆脱事业至上,拯救我吧。

让我摆脱骄傲,拥抱爱,拯救我吧。

让我从脱瘾的痛苦中走出来,拯救我吧。

让我从对堕落和被遗忘的恐惧中走出来,拯救我吧。

和大多数的奋斗前行者一样,你可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试图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告诉你,现在你要与这些本能背道而驰。一旦你开始了这段新的旅程,你会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很多东西其实只是为了打造自己眼中以及他人眼中的那个“自我”,从而证明自己是成功的、独一无二的。

有些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战利品,如“社会地位”,拥有这些战利品也许能说明你对世界很重要。当然,战利品也可以是房子、汽车和船只。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战利品不重要,或者你的成功不是挣到了大钱,请不要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因为你看重的战利品可能是声望,如社交媒体上的粉丝量、名人朋友,或者按世俗标准住在一个很酷的地方。

重点是,你的“人上人”人设已经像一吨重的藤壶压着你。这些东西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真正的满足与平静,它们只会让你负重前行,无法跳上下一条曲线。因此,你需要放下一部分身外之物,轻装上阵。

原文作者/[美]阿瑟·C.布鲁克斯

摘编/荷花

编辑/王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