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一田一水多收益 稻香鸭鸣说丰年

【走进乡村看振兴】一田一水多收益 稻香鸭鸣说丰年
2024年07月05日 09:34 新疆网

核心提示:7月4日,米东区羊毛工镇新建村的稻田里,“嘎嘎”的鸭叫声此起彼伏,郁郁葱葱的稻田下,成群的鸭子或徜徉水中,或在田边晒太阳,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水墨图。

7月4日,新建村村民曹传友的稻田里传来鸭声一片,这种稻鸭共生种养模式,让他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 (全媒体记者贾梦妍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贾梦妍)7月4日,米东区羊毛工镇新建村的稻田里,“嘎嘎”的鸭叫声此起彼伏,郁郁葱葱的稻田下,成群的鸭子或徜徉水中,或在田边晒太阳,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水墨图。

这里,生态种养模式做到了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既提高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真正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

这种模式不仅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还增加了经济效益,让农户在一块田里挣上“几份钱”。

新建村村民曹传友今年种了100亩地水稻,通过学习,了解到水稻田里还可以养鸭、养鱼,便开始尝试。他说,尤其是鸭雏放进稻田后,把稻田当做饲养场,鸭群四处活动,能吃掉田间的杂草、虫子,鸭子长得快,对水稻生长也有好处。

“水稻+”的生产模式不仅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是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以“稻+鸭(蛙)”模式为代表的稻禽协同模式,通过最大限度运用生态调控功能,全过程绿色生产,能够实现农药使用量减少九成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一半以上。

稻田里不仅长出了生态大米,还“长”出了蟹、鱼、虾等,从单一种植转变为复合产出,新建村实现了“一田多收”,效益大幅提升。新建村党总支书记赵克英说,通过筛选优良品种、配套节肥节药绿色生产技术,部分“水稻+”的地块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

在米东区,像曹传友这样,在水稻田里做文章的农民还有许多,他们以“水稻+”为思考路径,以产业链为依托,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田多收”的立体、生态、高效大农业生产方式,应用在一、二、三产业,为稻田赋能,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