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中发现更真实的长城

在考古中发现更真实的长城
2024年07月05日 09:36 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报记者 朱松梅

  尚珩,40岁

  就职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2003年至今徒步考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境内明长城防御体系,2007年参加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主持长城考古发掘9项;主持、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长城研究项目4项

  考古工作很辛苦,风吹日晒,都要持手铲、小刷子等专业工具,屏息凝神战斗在发掘现场。做长城考古的尚珩更多了一重辛苦——北京段长城大多都在远离人烟的深山险谷中,一有项目开工,他每周至少有三天,先要翻山越岭到工地上。

  但对尚珩来说,这却是一种奖赏:隔几天不爬长城他就心里痒痒,只有行走在长城上,他才能体会到在别处无法体会到的快意。身高一米八、体重150多斤的他,爬起长城来,健步如飞。更神奇的是,别人气喘吁吁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尚珩第一次爬长城,还是7岁的时候。当时跟游客一起爬上八达岭,兴奋之余,这个小男孩却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远方连绵不绝的未开放长城,从数百年的岁月里走来的坚固城墙、古老敌台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他。中学时,他已经爬遍了黄花城、古北口、司马台、金山岭,野狼的嗥叫也不能吓退他。成年后,他重装徒步,行程超过3000公里,考察了河北、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

  大学毕业后,尚珩进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考古对象一般是埋在地下的遗存,而长城多年来一直被视作古建筑,因此,院里跟长城有关的项目很少。直到2019年《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出台,考古正式成为长城修缮的前置环节,长城也从尚珩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对象。

  一说到考古,公众总觉得应该挖出点什么,长城考古,又在挖什么呢?

  “很多长城是遗址状态,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形制、结构、工艺,如果不考古,就很难把病害的原因找出来,更无法有的放矢制定出科学、全面的保护修缮方案。”尚珩解释。

  就拿箭扣段长城上的怀柔141-145号敌台为例,考古发掘时,在141号敌台顶部发现了火炕,灶坑里还出土了破碎的陶盆和被烧过的骨头。修缮方案也因此做了变更,考虑如何将火炕保留下来、展示出来。“如果没有考古环节,这些火炕就被清理掉了。”

  考古还能印证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比如文献记载:万历元年到万历四年,王崇古、方逢时等人曾对柳沟、岔道城一带的长城进行了包砖,但这几段长城如今从遗存的外观看却是夯土的。2021年冬,尚珩主持对延庆柳沟村土长城210号敌台进行考古发掘。挖开深埋到敌台腰部的覆土,清理到地基层,才发现敌台外立面有条石、残砖和白色石灰,正是当年包砖的证据。

  出土了锅、盘、碗、剪刀、铲子等生活用具;发现了花椒等吃食,400多年前将士们拖家带口的戍边场景展现在眼前……一个又一个长城考古项目,不断刷新着尚珩对长城的理解和认识,他探索未知的愿望也更强烈。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疑问涌上心头。“我们对长城的了解还是太少了,甚至连一些很基础的问题,也没能得到解答。”尚珩说,比如,我们没能在长城周边发现足够的砖窑,那么城墙是如何实现大量包砖的?敌台周边没有厕所,将士和家属如何如厕?他们上下长城时,走的是什么路线……

  为破解更多未解之谜,如今的尚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田野考古的基础上,近年来,他拉上院里做植物考古、材料考古、环境考古等方方面面的同事,一起加入长城考古的队伍中,用多学科视角去解读、阐释厚重的长城文化。

  “慢慢来,长城考古才刚刚开始,坚持做下去,长城会告诉我们答案。”乐观的尚珩笑着说。

  此刻,不惑之年的他如同30多年前站在八达岭长城上眺望远方的小男孩一样,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去接近那个真实的长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