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新作《现代小说佳作100部》出版,邱华栋:它们是文学之河边醒目的航标

专访丨新作《现代小说佳作100部》出版,邱华栋:它们是文学之河边醒目的航标
2024年06月27日 19:11 四川日报网

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88年秋天,武汉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学校邮局旁的书店买到了一本书,《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双行排列的书名,红与黑的封图十分醒目。作者为两位英国学者——作家西利尔·康诺利和安东尼·伯吉斯。大学期间他就按图索骥,读到了书中提及且已被译成中文的小说,于是,现代小说在他脑海中有了初步的轮廓……

这名本科生,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批评家,他叫邱华栋。

2024年5月,邱华栋推出新作《现代小说佳作100部》。他以睿智的观察、精密的思考、深切的体悟,对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等100位现代世界级文学大师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将文学传统的承继与时代思潮的脉络融入百部小说的文本内外,呈现出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下世界文学的变迁轨迹与全新面貌。

邱华栋阅读世界文学起步很早。大约十二三岁,他在邻居家看到一本被撕去了封面的小说,书里的内容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里,可他一直都不知道这书叫什么。“后来,我在武大图书馆与之重逢,原来,它是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从那时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经典,及时跟踪当代世界文学作品,也搜集了一些外文版原版书,根据个人兴趣做了些笔记。久而久之,我对现代小说的发展和构成就熟悉了起来。”

谈及《现代小说佳作100部》的创作初衷,邱华栋回忆:“2022年,在书房中,夜深人静,一眼望去,成千上万册图书簇拥着我,让我摆脱了某种忧虑。翻阅那些书籍,我萌发了写一本《现代小说佳作100部》的念头。”于是,动笔。转动着地球仪的邱华栋,看到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地理板块,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里的作家,和他们笔下伟大的文字。那么多经典,到底选哪些作品?邱华栋在梳理了现代文学发展脉络之后决定,时间界定从1922年到2022年,因为这100年的时间里,包含中国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1922年对现代主义文学来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其标志性事件是《尤利西斯》在1922年2月2日的出版,以及这年10月,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出版。同在1922年,普鲁斯特自1907年开始创作的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七卷全部完成。其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英文版也于1922年隆重推出,在英语世界引起了反响。这一年,卡夫卡完成了他的主要小说,两年后他就过世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2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达洛维夫人》。E.M.福斯特在写他的《印度之旅》,D.H.劳伦斯在写作小说《袋鼠》。在中国,鲁迅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在北京《晨报副刊》连载了其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引领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潮流。”

据了解,《现代小说佳作100部》分为三卷。第一卷是欧洲作家的作品,第二卷是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作家的作品,第三卷是亚洲、非洲作家的作品。这样的分卷,并不简单地是按照作家的国籍,就像第一卷中的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后来持有美国国籍,第二卷的卡夫雷拉·因凡特,第三卷的迈克尔·翁达杰、萨尔曼·拉什迪等作家的情况也类似,但他们笔下很多作品的题材都和祖国原乡故土密切相关。邱华栋认为,这样的分卷,更能体现出21世纪世界文学的某种“小说地理学”意义上的图景。

写作这本书,邱华栋还有一个基本的设定,就是每一本小说都要有简体中文译本,这样读者就能找到原著去阅读。不过,也有例外。“其中唯独印度作家维克拉姆·赛思的《如意郎君》不是全译本。这部小说英文版厚达1400多页,由刘凯芳先生翻译的一部分发表在《世界文学》杂志2001年第1期上,全译本我尚未见到。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它有资格排进这个书目里。”此外,在每一卷前,邱华栋都亲自作了详细的导读,他介绍作家、作品,援引精彩的点评,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这100部佳作,也可以将其视为邱华栋开出的一份宝藏“书单”,按图索骥,逐一读起来。

在邱华栋看来,这些小说是“文学之河边醒目的航标”,指引了他的前行,也将继续引领现当代世界文学爱好者和从业者的追寻。“在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入的今天,由山海相连的世界,已不再隔绝,而是在不断的交流交往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山海是一种地理上大尺度的距离,文学却能够架起沟通的桥梁,并把所有的距离拉近。我的这本《现代小说佳作100部》便是试图为进入世界文学和异域文明的读者提供的一部指南书。”

邱华栋邱华栋

【专访】

为普通读者写一本参考书

2024年6月,《现代小说佳作100部》出版仅一个月,就已先后登上“探照灯好书”“腾讯好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畅销书”等各大排行榜。近日,记者与百忙之中的邱华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从《现代小说佳作100部》谈起,邱华栋独有的旨趣、博学、勤勉,令人感佩。在邱华栋的“导览”下,按照他绘制的那张世界文学“地图”,我们能跨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再度相遇。

从无数到300再到100

记者:邱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新书出版。您曾提到,这是一次“类似于现代汉语词典的工具索引类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否意味着,这部作品除了大家可见的文学性,还有一定的使用性和实用性?它们在书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邱华栋:我的这本《现代小说佳作100部》从作家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发展的变迁,从文学自身的传统到时代思潮的互相激荡,整合了文本、生平、个性、国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理等一切相关方面,凝铸成一部丰富、多元、深厚的现代世界文学精神史。也许存在着个人的趣味和取舍,广义上说来,也毕竟凝聚了一个持续阅读和写作的文学人的眼光和对定评作家作品的关注,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经典之作。

记者:这部作品总共分三卷,您很细致地划分了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作家……全球范围内杰出的作家就太多了,您是如何精选出100篇?您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标尺吗?

邱华栋:从1922年到2022年这100年的时间里,包含中国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年间,杰出作家不断涌现,佳作连连,是他们的表达塑造了如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出一个个瑰丽的小说世界。

于是,我动笔开始写作《现代小说佳作100部》。我一边转着地球仪,一边想着活跃在地球表面上的作家们。我发现,如今,我们看待世界文学的眼光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我首先确定了约300位作家和他们的小说代表作,然后做删减,范围逐渐缩小到100位作家的100部小说。当然,小说世界中的生命都互有辐射,实际上,这本书涉及的作品有好几百部。因而,我割舍了不少我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而是留下来那些更加醒目的、带有文学史航标意义的作品。

做“导游”,走的是亲民路线

记者:您在写每本书之前,都作了一个数千字的导读,表现出了很大的耐心。您当初是如何决定要有这样一部分的?

邱华栋:是的,我尽量让文风显得朴实亲切,我并没有突出我作为作家的个人风格和趣味,而是按照小说史的某种基本定评,来选择我所谈论的100部小说。可以说更亲民,更大众,我是为普通读者写的一本参考书。

记者:有评论家说,您描绘了一张世界文学的导览图。那么,作为一名“导游”,打开这张地图,您觉得作为普通读者,最应该抵达的,是什么地方?您特别要推荐读者去了解和思考的地方是什么?

邱华栋:什么是经典?卡尔维诺说:“经典得是一部开放的作品,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生命力,无数充满‘热情’的重读和解读,不仅不会穷尽那部作品的可能,反而会使它在不同的环境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赋予人类个体或群体生活以‘新的意义’。”

读书是最好的事。作家索尔·贝娄说过:“自然而然,书一向是买得多、读得慢。但是,只要那些书摆在书架上,就像是一群广阔生活的保证人站在我身后。这就是书籍的感召和力量。”

作家们创作出了优秀或杰出的文学作品,它进入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改变了我们的情感结构,变成了人类新的自我认知的方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书摆在自己的书架上呢?

阅读就要知难而进

记者:书中所涉及的篇目,既有为人熟知的经典,也有很多小众的佳作,有的甚至是读起来比较“累”,不太会被大家阅读的作品。您觉得,通过您的评析,能否引导读者愿意去读去感受这类作品?让他们能够跟随您所设定的“航标”,进入一个艰难但有趣的阅读旅程?

邱华栋:知难而进才是一个人面对经典和杰作的应有的态度。文学杰作也拒绝那些懒惰的人。这是双向的奔赴:你知难而进,那么小说杰作的世界也会向你逐渐敞开。

记者:要在如此浩瀚的世界文学空间里面,打捞出100篇来讲,您的阅读量一定是惊人的。能分享一下您的阅读日常吗?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好的阅读?面对浩若烟海的现代文学作品,该如何臻选?

邱华栋:根据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每年精读的书也就在几十部,而泛读、浏览、暂存的数量可达上千部。在今天,我依然认为,阅读极其重要。哈佛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曾说过,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只是一种视觉经验,而是一种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我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读书。现在精读的更多都是我写作的参考书,比如西域历史地理书籍我经常细细地看。

亲爱的读者,我已经帮助你甄选了100部小说,为什么不读起来呢?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中

记者: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概念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它绝非等同于“文学的全球化”。您如何理解“世界文学”?关于世界文学的源流与精神内涵,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邱华栋:有一种说法,“世界文学就是能够被翻译的文学”,这很有道理。

从收入这本书的100部小说的构成,大致可看到每隔20年,现代小说在地理意义上会发生转变和“漂移”。比如,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现代小说出现的重点在欧洲,它们几乎奠定了如今我们所谈论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范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现代小说的大潮转移到了北美和南美,出现了美国文学的多元生长和“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现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现了“无国界作家”和“离散作家”群现象,更多亚洲、非洲作家涌现。这一阶段,中国当代文学也带着独特的生命印记汇入世界文学大洋,世所瞩目。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深刻变革,世界文学的面貌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小说不仅没有死亡,而是借助新型传媒具有了撒播效应,世界文学呈现出现代性和在地性,大众关注和精英阅读并行不悖的景象,一些文学大奖的影响也呈现出跨越国界、语种和地理范畴的面貌。

假如不同语言的文学是一条条大河,那么,这些小说就是文学之河边醒目的航标,显示了里程和方位,指引后来者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航标的出现对于行路之人是十分亲切的。我希望在每一篇三五千字的篇幅之内,要把这个作家的基本生平信息说清楚,把他的代表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勾勒出来。因此,这本书是一扇门,打开门,我希望读者可以进入小说那广袤的森林,不要止步于此,只了解一个大概。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邱华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中。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很多中国作家还处在膜拜一些世界文学大师的状态下,好像每个中国作家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外国作家,那么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今天,中国作家已经处在一个平视世界文学的位置上了。这是因为,几十年的阅读使中国作家建立了一种文学上的全球视野和文学判断力,这种眼光也带来自信。所以,我们在心平气和地学习和借鉴中,主要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出自己的光芒。

记者:像我们熟知的莫言、阿来、余华,还有您,都是阅读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作品,很多作家也都是从世界文学中走出了自己的写作路径。中国作家之于世界文学,是怎样的角色?

邱华栋:中国作家是当代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和各国文学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并不是竞争的关系。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那是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在那里。

新时代文学创作,路在脚下

记者:在这部作品中,您将作家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发展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代是否能决定作家叙事选择和审美取向?当下,中国作家们应该如何书写时代?新时代文学创作路在何方?

邱华栋:我觉得,时代总在变化,作家所处的环境也不断变化,因而必须建立和时代的关系。希望青年作家能发现自我,创造独特的作品,这一点,对任何时代的作家都适用。归根结底就是写出你自己的作品。路就在你的脚下!

记者:您曾说,为了保持写作兴趣,我经常换换手,左手写了当代的,右手就写历史的,也许以后还会尝试科幻小说。您如何做到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

邱华栋:就是不愿意重复自己,无论题材还是体裁。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这对任何艺术门类都适用,人不能老是重复自己。

《现代小说佳作100部》作者简介:

邱华栋,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988年免试特招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文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有长篇小说13部,中短篇小说200多篇。共出版有小说、诗歌、随笔、评论等各类单行本60多种,1000多万字。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法、德、韩、意、越南文发表和出版。曾获得第20届百花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30多个文学奖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