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地名了解好地方

从好地名了解好地方
2024年06月26日 16:39 媒体滚动

“看,村里的路有路牌了!”顺着李玉瑶的指引,记者看到,一块块路牌竖立在道路两侧,为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村增添了一抹淡雅的蓝色。

李玉瑶是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高峰村村民,据她介绍,村里和镇里的路牌上还有二维码,道路概况、周边景点、农家乐、公交站等信息,一扫便知。“以前快递小哥很难把包裹送上家门,现在有了路牌,再也不怕收不到快递了!”

4824处乡村地名命名、8071个地名标志设立、19983条国家地名信息库推送……截至2024年3月,江苏省4个国家级及11个省级“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乡野田间的道路街巷、山林水泽、文化传说,陆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精彩亮相,一个个鲜活地名成为美丽乡村最好的注解。

老地名,一段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从淮安市中心向东南方向30公里处,有一个博里村。柏油马路一直铺到村头,一幢幢别致农舍,青砖黛瓦,错落有致。洁白的墙面上,耕牛下田、鱼虾满塘、五谷丰登……一幅幅鲜活有趣的农民画,展现着丰富精彩的乡村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里农民画”是当地农民引以为傲的绝活,也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打卡。

“不少农民农闲时学习农民画,还以画为蓝本制作刺绣作品,一幅能卖几百元,一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据淮安市淮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博里农民画”这一文化特色,村里命名了画苑路,专门设置了“博里村”乡村特色地名保护标志,同时整理编撰了博里村农民画、博里膏药、博里刺绣等百度百科词条,并制作成相关宣传小视频,在网络上投放推广。

地名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反映着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历史沿革和民俗风情。江苏各地不断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采编乡村地名故事,出版乡村地名书籍,用“老地名”标识“新坐标”,全省各市、县均建立本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培育了一批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牌。

有着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史的江阴市,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与深厚的地名文化底蕴。

全市以璜土镇为首批试点区域,结合当地高城墩良渚文化、篁村老街等古迹特色和乡村旅游,规范了行政村、自然村的标志设置。市民政局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消失的老地名“璜铜桥”进行设碑保护,用浓缩的笔墨对地名的位置、沿革、文化内涵、历史遗存等进行说明,使千年古地名有迹可循。

2023年8月,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古村落顾山镇赤岸村乡土地名书籍《赤岸情结》出版发行;10月,江阴市在省级地名文化遗产村落顾山镇红豆树坞增设了展现悠久历史的地名文化墙,并拍摄了《赤岸村》《顾山镇红豆村》小视频,让地名文化深入人心,唤醒当地百姓保护老地名的文化自觉。

苏北地区革命老区多、红色地名资源丰富,各地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研学线路,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综合效益。

淮安市淮安区完善及新撰“车桥战役纪念广场”“横沟暴动遗址”等红色地名百度百科词条42条,设计制作红色地名保护标志4处、红色地名导览图1幅,并在红色景点线路及周边增设地名标志37个;新沂市打造“两山”文化元素地名,马陵山成为江苏省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廉政旅游专线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点亮了红色地名品牌。

江苏各地正通过不断加强乡村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

好地名,便捷生活的好助手

“食堂开到了家门口,跟着手机地图走几步路就到了,很方便。”日前,在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长者幸福食堂内,刘秀兰老人吃着可口的饭菜,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表示,有了长者幸福食堂指示图,老年人就能找到离家最近的助餐中心了。

亭湖区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重点加强了长者幸福食堂、养老服务中心等民生服务资源的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标注完善了20个长者幸福食堂、7个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了乡村地名助力公共服务的作用,彰显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带来的满满幸福。

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平台,亭湖区修正了各镇(街道)地名基础数据,完善了乡村地名标志导向,解决了“地名搜不到、导航找不到”的出行难题,为区域内出行导航、快递投送、农产品电商平台运行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乡村地名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江苏加大命名设标力度,统一采集标准和流程,打造智能化地名公共服务平台,将服务民生的理念贯穿始终。

试点过程中,南京市江宁区“陶田圩路”“焦东村路”等一批无名的乡村道路通过地名申报和审批流程,正式启用新地名。而这正是2022年启用“江宁区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后,通过实施地名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乡村无名路定名的成果之一。

江宁区通过大数据管理,实现地名管理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如新命名的“陶田圩路”,工作人员利用管理系统,将城乡规划图、道路控制性详细规划图以及天地图等互联网地图进行叠加比对,很快查找到“无名路”,进而协同属地街道开展地名命名申报。此后,系统还对该地名的命名、更名、调整和销名全程进行跟踪管理服务。

利用管理系统,江宁区共发现36个农村居民点未设置村名牌、20余条乡村道路“有路无名”、153条乡村道路路名牌有待完善等问题,并已全部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整改。

小地名,共写经济发展大文章

“陆笪村已有800多年历史了。‘陆笪’之名起源于宋朝,据传是陆游第二子的侄子陆笪定居的地方,故而得名。”一段乡村地名介绍之后,游客点击“成为村民”,即可进一步探索村庄内的住宿、游玩、美食等场景。

节假日,不少人前往溧阳市游玩。“有时溧阳”小程序为来往游客提供了旅游消费新选择。这个乡村地名空间地理信息展示平台,涵盖了乡村地名展示、乡村旅游资源推介等12个子模块,重点推介溧阳一号公路等49条特色地名文旅融合路线和85家星级民宿,全方位呈现了溧阳市独特的“乡村地名+农旅融合”真实场景,实现空间地理信息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挖掘特色资源,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够通过开发文化产品、深度融合文旅项目等,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泰州市高港区霍堡牛肉传承已久、美名远扬,而霍堡村的地名文化元素同样“牛气”满满:以牛为主题设置特色地名标志,将牛元素融入道路命名,比如伏牛路、犇腾巷,展示村庄丰富的牛肉文化。

如皋市举办下原蘘荷文化节,推介特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发挥好“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作用,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昆山市歇马桥村、尚明甸村依托传统水乡古建筑、韩世忠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等资源,打造了文旅体验、水乡度假、产业拓展、田园休闲、艺术硅谷5个功能区。

苏州市吴中区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吴中区夯实“农文旅”融合发展基础,塑造特色乡村地名文化景观,建设地名文化展示区,以金庭明月湾等古村落景观、横泾上林等乡村田园景观组建了乡村地名文化景观集群,助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目前,江苏各地不断拓宽乡村地名应用场景,将乡村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民宿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快递物流点、乡镇企业等惠民助农热点位置精准采集上图,持续推动乡村地名与多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经济创新、稳定发展。本报记者   周冉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