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未来:在电影中,你看见了什么样的上海

从历史到未来:在电影中,你看见了什么样的上海
2024年06月19日 19:13 澎湃新闻

电影不仅记录了城市的变迁,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更是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6月18日举行的“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上,来自不同背景的文化行业人士,共同就电影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展开讨论。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过去:城市孕育了电影,电影也见证了城市

上海,这座城市自电影传入中国之初,便成为了光影传奇的诞生地。一百多年前,中国人首次在天潼路的游艺晚会上见识到了电影的魔力。这一历史性的瞬间,不仅让上海市民首次领略到了电影的魅力,更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埋下了种子。许多早期有影响力的电影制作机构都在此地建立,中国电影的发展从上海起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更是将这座城市推向了国际电影的舞台。

在探讨电影与城市如何互相定义的过程中,上海这座城市与电影艺术的交织显得尤为突出。城市不仅为电影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背景,成为叙事的空间,而且电影也反过来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历史记忆。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的中国老电影里,大部分是上海拍摄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影节策展人沙丹指出,“大家很少会说‘北京电影’‘西安电影’‘长春电影’,但是我们会说‘上海电影’,尤其是1949年之前,‘上海电影’几乎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代名词。”

许多著名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上海的电影产业在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直到今天电影深深植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太阳帝国》剧照《太阳帝国》剧照

电影与城市的互动叙事,是一种双向的创作过程。电影创作者在城市中寻找灵感,而城市则通过电影获得了新的故事。作家陈丹燕谈到自己写作《外滩》时,采访了当时作为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中国副导演的江海洋,告知了拍摄整个出云号进入上海,这个城市被日本海军侵占的整个过程。“它准确的地理位置,比如它进入的扬子江码头,难民通过外白渡桥直接往延安东路的方向跑。拍摄的角度,是从和平饭店的顶楼拍摄的。我写了《外滩》,写和平饭店,觉得它一直让我能够想象到1937年时候的样子,还有1978年、1979年拍摄的样子。”

陈丹燕在后来做导演的过程中,更加感受到,“上海是一个把过去和现在黏合一起往前走的地方。这个城市的时间线非常奇怪,它走向前方的时候,其实就是走在后方,当它回顾的时候,回顾过去的历史,其实是往前展望将来的现实。”

《梅的白天和黑夜》剧照《梅的白天和黑夜》剧照

青年导演罗冬从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到自己参与拍摄的《长恨歌》等影片中的上海电影风情,谈到上海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他去年亮相上影节的纪录片《梅的白天和黑夜》中,他将镜头聚焦积极寻找伴侣的上海老年人群体,将鲜少进入社会主流视野的“老年相亲角”拍得活色生香。电影让人们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以及城市中个体生活的多样性。

“电影当中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把城市当中的国家、文化、民族、记忆保存了下来,电影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式。”沙丹感叹。

当下:城市的每一天都因电影而精彩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市民的广泛参与不仅展现了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深厚底蕴,也揭示了电影与当下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电影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成为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电影节期间,上海观众穿梭于各个电影院之间,参与到这场电影的盛宴中,整个上海都好像随之“忙碌”起来,地铁末班车里会涌进深夜散场的影迷,连的士司机都透露,最近在人民广场大光明接单,好几单都是去新华路上海影城的。

上海影城。摄影:陶湘上海影城。摄影:陶湘

有人在一家影院系统感受同一个电影主题,有人来回赶场,打车APP的会员等级都提升了。艺术家杨福东提到,“电影节放的这些片子的魅力,一方面是片源,因为很多时候只集中在这些天能看到一些片子,所以大家尽可能地用这个时间去看。”这种独特的观影体验,让市民们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是当下城市美好生活的写照。

每年六月,“羡慕上海影迷”就成了全国各地影迷挂在嘴边的话。对电影节的参与,也是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们的掌声和讨论,是电影节最动人的场景之一。陈丹燕说,“我是非常喜欢上海电影节的观众的。”在她的观察里,上海的观众们总是在电影结束后静静等待演职人员名单滚动完毕,“这不仅是对电影制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电影艺术的致敬。”

罗冬作为一个从十几年前开始“追逐”上影节的影迷,谈到参加电影节本身,就与这个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要搭地铁、骑单车、需要走路,穿小巷子……”去过国际上许多不同电影节的罗冬,感受过不同地方电影节的那种气氛,而上海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海派气质。除了最时髦的影厅,上海还有不少老牌剧院和影院,比如大光明、美琪、长江剧场、浙江电影院,“依然可以在这样有年代感的电影院看今天当下的电影,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非常特有的体验。”

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美琪大戏院。摄影:陶湘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美琪大戏院。摄影:陶湘

未来:通过电影,打开想象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谈到了此次来沪的精彩体验:在这里能看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建筑,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能看到未来感。“上海是一座伟大的电影之城,也像伦敦、巴黎一样是文化交融的地方。”

他认为,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城市里拍摄、制作,也是能代表城市的符号形象。正如很多人说,走在纽约的街头,就像走在电影里一样,6月的上海也给参加电影节的各地观众带来类似感受。“电影既在讲城市的故事,也帮我们思考和想象城市的未来。”

今年电影节期间的每一个活动,几乎都没有绕开AI的话题。作为中国最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城市,谈论相关话题的时候,自然也绕不开。

展望未来,电影作为打开城市想象的重要媒介显然大有可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如AI和CG技术的应用,电影创作将拥有更多可能性。

沙丹甚至已经开始在畅想“AI策展”的可能:“我们再能看电影,一年看1000部电影已经算非常多了,但是AI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告诉你很多你不知道的国家的优秀的电影,给你很多相关的辅助,这一定会照进现实。”

上影节今年为《2001太空漫游》《错位》《她》等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关于AI的影片设立了专门的展映单元,曾经创作者对于未来的遥远想象已经照进现实。

在全世界,不同的电影节各有定位和功能,而像上海,除了助力产业之余,大都会观摩的功能性非常突出。沙丹认为,“这类电影节要倾听观众的声音,把观众想看的电影弄来,也要有发现、引领的能力。”比如电影节上有不少冷门佳片,原本它们并不为人知晓,但通过电影节可以放大它们的魅力,找到未来的某种可能性。“电影节不是一个只是放老片的地方,尤其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天的创作和电影产业本身做更重要的服务。”

比如近一年来被广泛讨论的“分线发行”,行业人士需要从电影节当中找到那些优秀,可以未来投放到市场当中的那种生力军,“北京、上海这些重要的大型电影节,由于有观众本身的热烈参与,他们可能会为未来的资方、发行方、宣传方奠定他们进入到中国电影市场当中的信心。”

沙丹相信,今年的主题“电影之城”绝不只是“官方的口号”,“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电影的城市,政府高度重视,把电影节变成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给予政策大量的支持,电影人也会在这个城市当中进行创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互支撑的关系。我相信电影节一定在这个环境当中和时代,能找到一个未来面向找寻它观众的重要的契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电影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