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样范”到《样范》|文坛名家株洲论道,畅聊文人风度与志趣

从“样范”到《样范》|文坛名家株洲论道,畅聊文人风度与志趣
2024年06月19日 14:41 红网

转自:株洲日报

“他们各有其信念彷徨、价值纠结和情感挣扎,在奋起与沉沦、因袭与开创的博弈中,各自塑造了人生样范。那不是一堆干瘪类同的文化符号,而是一群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龚曙光身上的标签很多,知名企业家、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潇湘晨报》创始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在即将退休的年纪,这名曾经的文学青年重新拾起手中的纸和笔,用质朴的文字记录岁月中的少年时光与人性温情,在六年前结集为《日子疯长》出版。最近,他又写作并出版了新书《样范》,以生动的故事和朴素的笔法回忆与十多位文坛名家交往的点点滴滴。6月15日,神农大剧院,第十六届“株洲读书月”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之后,龚曙光携新书《样范》,以及《样范》中写到的唐浩明、何立伟、水运宪、蔡测海、盛和煜五位“样范”和书中并没有写到的聂鑫森、万宁两位本土“样范”,畅聊有关《样范》的种种。

《样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的研究方向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白话文运动的始末,以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在这一历史时段,我尤其关注五四时代的文化及其代表人物,正是他们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称的五四时代,创造了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五四文化和五四文学。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对五四时代的理解似乎偏离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始逻辑与背景。我阅读到的关于五四时代人物的书写,越来越脱离他们生命的逻辑和丰富的人生形象。我注意到,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作家,在书写这些五四时代人物时,既不能以事来论人论文,也不能以人以文来论事——那些能够论文的人往往不了解那个时代及其叙述中的具体生命,而那些对作家本身有所了解的人又往往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家们,他们的作品和由之带来的文化现象,无疑将成为未来人们研究的对象,像我书里写到的黄永玉、钟叔河、韩少功、残雪等,他们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重要作品和现象的创造者。这与我们提到五四时代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而是以蔡元培为旗帜而凝聚的北大教授群体,以及以梁启超为首的清华四导师一样,都是一些鲜活而独特的人物。我在思考,将来的人们在回顾我们这个时代时,谁将为他们提供关于这些人物生活中最质朴、最原生的细节?谁又能为他们提供同时代人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我觉得自己或许能够做到这一点。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一直行进在文学的行业里,与这个时代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有着学术和生活的交集,我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此外,上世纪90年代后,我远离文坛很多年。作为一个与文学无关的观察者,我一直审视着这个时代文学家的行状和文学的发展。当我重新回到文学圈时,我发现我的评价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评论家不同,我对作品的理解也与大多数批评家有所区别。我认为,我的这份独特经历和个人理解,应该奉献给这个时代以及未来的读者。因此,我最初将这本书命名为《身边的先生》。后来,在与何立伟的交流中,他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具本土特色且响亮的名字《样范》。我认为这个词最能体现我这本书的初衷,以及我对书中所写人物的情感和理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时代的风尚一定是由这个时代中的一群“样范”来承载和表达的。
龚曙光(作家、评论家、出版家、媒体人、企业家;出版有散文集《日子疯长》《满世界》《样范》;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逾100万字) 可以作为范文阅读的《样范》《样范》这本书共计12万字,涵盖了14位人物的特写,每篇文章都生动传神,达到了“神行兼备,伸手可扪”的境界。这些文章不仅写得好,而且可以作为范文来阅读,事实上,北京海淀区今年的高考语文题目就采用了《样范》中的《宋师吾师》一文来作为阅读理解材料。这14位人物中的许多人并不容易把握和描写。比如说韩少功。韩少功是中国作家中知识结构最完备、视野最开阔、思想最有远见的一位,要写好他,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与他相匹配,才能理解他的许多思想。龚曙光这篇写韩少功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当时就给韩少功发了一个微信,说这是我见到的写他写得最好的一篇。再如残雪。残雪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她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不仅体现在她的小说上,也体现在她日常生活的行为上。她拥有两个灵魂,只有单一灵魂的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残雪。但龚曙光所写的残雪,甚至让残雪本人都感到满意。书中还写到了钟叔河先生、唐浩明先生等人,他们都不是容易描写的对象,因为他们的内涵、人生经历、学术思想和创作成就都难以精准而又全面地描述,而龚曙光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包括写我的那篇文章,我昨晚又读了一遍,读的时候还笑了,这是我被写得最放松的一篇。上世纪80年代,青年摄影家肖全拍摄了一本名为《我们这一代》的黑白照片集,收录了当时文学艺术界的所有重要人物。这本摄影集非常著名,捕捉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期待。后来有人评价说,肖全的这组照片中,拍的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我想借用这句话来评价龚曙光:现在他写谁,就是写谁的文章里最好的一篇,他做到了这一点。
何立伟(作家、画家、摄影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长沙市文联名誉主席,出版有《小城无故事》《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亲爱的日子》《白色鸟》等二十余部小说、散文集)入木三分的观察我“不幸”地被龚曙光先生选中,成为他笔下的一个人物。这是他第二次写我。第一次是在我出版一本散文集时,他写了一篇题为《水哥的好玩和好玩的水哥》的文章。几年后,他又写了一篇关于我的文章,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毫不客气地称我为一匹狼——文章的题目是《独狼水哥》——还是一匹独来独往的狼。他甚至得意地告诉我,他为我想到了一个好题目。起初,我对“独狼”这个称呼并不十分理解,但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认为龚曙光先生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小说家。他对人物的观察非常精准,入木三分,而且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演绎融入其中,让我这个被写的人感到无比敬佩。我的履历算是比较复杂的,但我走的每一步都在他这篇文章里被写到了。他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呢?他说他没有意料到水哥完成某一项工作以后,下一步会做什么;他说原本想象我写了话剧,然后会再写戏剧或者电视剧,但是我没有,我去写小说了,写完小说,也获了奖,下一步会再写什么?什么也不写了,下海了……他说,他预料不到这个人下一步会做什么,这正是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非常感谢曙光在这篇文章里头以调侃的方式提升了我的形象,让我觉得我这个人变得有点亲近了——其实我在武汉大学进修的时候有一个外号,大家都叫我“板先生”,说我一天到晚死板得很。曙光的文章把我这顶帽子给摘掉了,我不“板”,我是个活灵活现的人。我佩服的是,我的这种活灵活现连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但在曙光敏锐的眼光中,他把它写了出来。
水运宪(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祸起萧墙》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大型话剧《为了幸福、干杯》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作为编剧的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创全国收视纪录,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样范》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我跟曙光是很熟的老朋友了,20多年前就认识,后来他调到出版集团做董事长,邀请我担任董事,因此我们有许多近距离的接触。近年来,我惊讶地发现,他不仅在商业上有所成就,更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最初,他向我展示了他的作品《日子疯长》,希望我提供一些意见。阅读后,我被他的文字深深打动,多年未有的阅读兴奋感油然而生。我曾担任过省作协的主席,每年都要阅读大量的文章,包括知名作家和年轻文学爱好者的作品。我曾感到一种郁闷,因为我发现自己很难从阅读这些文章中兴奋起来,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因年岁增长而与时代脱节。然而,读了曙光的《日子疯长》后,我确信自己仍能辨识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能力还在,这让我感到欣慰。《样范》里的文章,每一篇我都是第一时间看到。我跟曙光说过,我说你的眼光太毒了,一般人能够看到一点表象再走进人的心里就已经不容易了,你居然可以完全地把人家内心的东西洞察得那么仔细,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而且还用那么好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真是太不容易了。《样范》描绘了十多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特点。龚曙光用他的笔记录了这些人物,这本书便成为一个文人团队的集合,展现了湖南文坛几十年来的活跃人物,为研究者和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湖南文人风貌的窗口。我是研究文学史的,我和我的同行们对那些具有个性和重大贡献的作家都非常感兴趣。同样,我们也会对以某种标签聚在一起的文学团队和团体感兴趣,例如唐代的诗人群体,宋代的词人群体,以及晚清时期聚集在湘军将帅身边的那一群湖湘籍文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曾左彭胡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豪杰式的政治人物,也是为中国文学史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化大师——龚曙光通过他的生花妙笔记录了他所观察到的文学朋友,这些记录不仅展现了一个时段的湖南文学风采,而且有可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样范》,我想这本书有可能成为不朽之作。
唐浩明(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历史随笔集《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等)知行合一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与刚才诸位大咖从理论层面高度评价曙光作品的方式不同,我想从个人感性认识的方面,谈谈我所认识的龚曙光。那篇写韩少功的文章我看了后,我都吓得不敢写东西了,一点不夸张。我觉得曙光最不容易的一点是什么?中国的文人从来视文字甚于行动,曙光却是难得地做到了知行合一。讲两个事。一个就是钟叔河老先生编辑《走向世界》丛书,编了38年,由于资金问题,项目难以为继,眼看要胎死腹中。曙光上任董事长后不久,就把这个钱拨下去了,100种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功德无量!再一个,当年曙光在韩国访问的时候,看到街边贴了个“请为中国汶川地震捐款”的告示,尽管当时他还不知道汶川地震的烈度有多大,但他立即致电潇湘晨报的同事——他是《潇湘晨报》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组织了三十名记者,携带2000万现金赶往汶川,同时让后方做好一切物资准备,随时听从政府的调遣……我对这种行动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这些人的水平还可以见仁见智,彼此论个高下,但在实践中,我们却是远远不如曙光兄的——不管从全世界还是全国的角度来考量,湖南都不算一个经济强盛的地方,但曙光兄却以一个中国文人的身份,能够把我们的出版集团带到世界第一方阵。就这一点,就可以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曙光年纪比我小,但我真心地称他为曙光兄。在《样范》里,曙光也写到了我,我受宠若惊。我是写剧本的,台词锤炼是基本功,从我专业的角度看,曙光的文字功底和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与他为友,我感到荣幸。因此,我不想过多讨论理论上的事情,我只想说,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龚曙光是知行合一的杰出代表。
盛和煜(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代表作有戏曲《山鬼》、舞剧《边城》、电影《夜宴》、电视剧《走向共和》等等)一个人应该活出自己的样子一个写书的人被朋友写入书中,书的名字叫《样范》。一个人当然得有一个人的样子,一个城市也要有一个城市的“样范”。株洲的“样范”,就是他在湖南是一个真正称得上工业化的城市。三十多年前,我当过一段时间的记者,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株洲研发了一种耐高温、硬度超过钢材的新型陶瓷材料,虽然不清楚现在是否仍在使用,但我清楚的是,我们日常乘坐的高铁,就是株洲生产的。这体现了株洲这座城市的工匠精神,而龚曙光先生在写《样范》这本书时,同样展现出了工匠精神。我们常说“读圣贤书”,如果通过阅读能够达到圣贤的境界,那么一个人就拥有了自己的样子。龚曙光先生在这本书中,对自己、对朋友以及对这个时代都有所要求,即一个人应该活出自己的样子来。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阅读汉唐时期的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汉朝人和唐朝人的特点;阅读五四时期的作品,如鲁迅、胡适、沈从文的书籍,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龚曙光先生在《样范》里写到了一些熟悉的朋友,主要是文化艺术界的人士,他对他们都有着圣贤之风的期望,这既是对个人的期许,也是对整个国家的理想:希望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能够始终保持圣贤之风。
蔡测海(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有小说集《母船》《今天的太阳》《穿过死亡的黑洞》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地方》、“三川半三部曲”等)不离“雅”“真”二字《样范》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文体的自由,龚曙光先生的写作不受传统人物写作范式的约束,没有遵循固定的程式化表达。他有时从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开始叙述,有时则从人物的个性特征入手,每篇文章的写作手法都不尽相同,展现出自由自在的风格,像苏东坡所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我读这些篇章的时候,不期然就会想到《世说新语》。这部作品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生活,包括他们喝酒、写诗、“乱扯谈”、弹琴吟啸,等等,或长或短,都体现了文人的风骨,即他们的“样范”——“样范”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我们湖南人说,“这个伢子有点样范”,那是最好的表扬;“要学他的样范”,那也是最高的颂扬——《样范》所要表达的,正是中国当代文人的风度与志趣,特别是湖南地区有成就的作家、编辑、学者们的风采。其次,他的文字非常漂亮,该风趣的时候风趣,该端庄的时候端庄,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却始终不离“雅”和“真”二字。我们常说写文章宜曲不宜直,而做人则应宜直不宜曲。在我看来,龚曙光先生的为人和为文是可以互相映照的,尽管我年长于他,但作为朋友,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本书,阅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它值得回去好好地多读几遍。
聂鑫森(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文化专著七十余部。二十余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国文字)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写一群才华横溢的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写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人。或者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写了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这是我对《样范》的概括。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我认为《样范》也是写照了这样一群杰出人物。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全面了解的同时,龚曙光先生的学术背景、文学观点、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审美取向也都在书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之前何立伟老师提到的《宋师吾师》这篇文章,我读了之后才了解到龚曙光先生之所以口才出众,是因为他的导师口才非常好——上世纪80年代,他的导师经常被邀请去讲座,而提问环节通常由龚曙光先生来作答,这样的历练让他拥有了出色的口才。书中还提到,龚曙光先生上大学,包括后来在吉首大学任教,结识了很多的文学朋友。后来他搞文学评论,总是寻求与作者面对面交流,我不知道这是80年代的风气,还是龚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即便后来离开了文学圈,龚曙光先生仍与这些作家保持着良好的联系。我看他的作品,总觉得他跟那些作家有一种彼此的照应,然后相互点亮,甚至有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我觉得每一篇都充满了在场感,龚曙光先生用他的眼睛、耳朵和内心去观察人物,凭借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写出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气息,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陈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