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 推动实践育人内涵建设

多维融合 推动实践育人内涵建设
2024年06月18日 09:08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教育报

    广西科技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创新实践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切入点和抓手,大力推动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特色的实践育人内涵建设,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练中创,激发学生主动挑战的动力,探索并创新实践育人的模式和路径。

    思政铸魂 多元融合 厚植家国情怀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院面对多元文化交融的现实,聚焦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多元融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国际视野相结合,构建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学校党委书记亲自为全体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从立德树人维度系统阐释大学之“大”,从历史和实践维度全面分析广西科技大学之“好”,从现实维度深刻解答新时代好青年之“为”。在课程思政实施环节,充分发挥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大国工匠等榜样的示范效应,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了包含“教学团队—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有辨识度、可量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宽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以及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名师筑基 多维聚力 涵养明学之道

    学院实施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举措、多维度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养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教育教学讲座、教师教学沙龙、讲课比赛、新进教师教学集体试教等活动,打造出了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特色,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工程机械协同创新教师团队”“转子动力学团队”等育人团队,培养出以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大国工匠、广西教学名师、广西特聘专家、广西卓越学者、广西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为代表,教学业务能力精湛、服务广西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学院发挥教学名师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核心作用,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学院与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各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选送团队成员进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挂职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长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聚集培养了一批工程机械与汽车领域教学科研人才,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持续发展、追求卓越且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在校企协同机制下,学院先后获批广西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项目“工程机械自主作业关键基础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广西教育部门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工程机械作业装置制造质量控制”和柳州市“土方机械协同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团队”等团队项目支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批广西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学院建设单位之间形成了教育共同体,共同为教育质量的提升群策群力,致力于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科教融汇 专创融合 夯实创新之基

    学院致力于构建开放、共建、共享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使命。聚焦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国家级别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土方机械协同创新中心等校企共建省部级科研平台的作用,整合科研与教学资源,实现科教融汇,适时将新的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学院致力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实现机械工程、力学、交通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打造学院校企协同育人品牌工程“紫荆工作室”,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打造以土方机械协同创新实验室、移动机器人实验室、智能减振与先进密封技术实验室、固废资源化设备研发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科教融汇育人平台,汇聚整合产业、专业各方资源,形成了企业优势资源赋能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2021年以来,学院选拔200余名本科生进入“紫荆工作室”开展真题真做式毕业设计,经过实践,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产业赋能 问题牵引 构建工程思维

    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工程问题驱动为牵引,形成以“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进阶式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聚焦解决真实工程环境下的不确定性问题,将共建单位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作为学院的重要教学资源,将企业师资、软硬件设施等资源引入学院育人环节,共同开发锂离子电池、智能焊接、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等新能源汽车相关工程技术的创新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大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将工程项目贯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贯穿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各个单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真实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项目作为大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以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孙有平 何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