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努力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

2024年06月17日18:29    作者:杨凯生  

  意见领袖 | 杨凯生

  本文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本文是作者在2024年5月25日举办的“金融(科技)行业2024第二届乌镇大会”上所做的主旨演讲。

  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建设金融强国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提出来了,明确要求要做好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篇。

  我们现在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著名的银行创新理论的“布道者”布莱特·金(Brett King)把银行的发展历史分成了从 1.0 到 4.0 几个不同的阶段。他认为二百来年的银行史从 1.0 至 3.0 是基于工业化时代的思维和原则建立的,而 4.0 版的银行则是基于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而创新的结果。按照他的想法,银行 1.0-3.0 阶段与 4.0 阶段在理念上存在着低维度与高维度的差距,在技术能力上存在着人工、半人工与数字化、网络化的代际差距。我们现在且不说布莱特·金的这个分期断代的判断是否完全正确,但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确实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数字化时代的金融,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银行,如何才能做到充分并正确地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在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的转型和提升。

  我们以往常常说,金融业、银行业总是率先采用人类科技进步最新成果的,金融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创新而实现的。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据说,在全球最先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就是银行。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有银行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引入和使用计算机进行部分业务处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最早实现局域乃至全国范围内行业性联网,进行业务处理和内部管理的就是几家大型银行。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认为金融业、银行业对新事物的出现是敏感的,其反应是自觉而迅疾的。银行虽然是一个传统行业(从最初的出现至今已有 200 余年的发展历史),但银行并不是一个保守的行业。它是一个对新技术不断吸纳、不断运用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然而我们现在应该意识到的是,以往我们主要是通过技术变革来实现技术进步给金融业所带来的效率的提升。而进入数字化尤其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我们所面临的除了技术性的变革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金融文化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变革。例如我们要意识到目前在数字化大潮中,银行的客户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促进金融服务从被动模式转型为主动模式。目前消费、产业、政务几端的运作模式都在升级转型,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量的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促使传统的线下交易聚合至线上平台来进行。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必然对数字金融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动力和提出新的要求。据有关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占我国 GDP 比重已超过 1/3,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 70%。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如果金融服务仍是以传统的线下交易为主,坐等客户上门,那必然对客户的洞察力难以提升,无法为客户提供主动融入式的服务。因此,面临当前的形势,金融业、银行业必须通过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来适应新的数智金融生态。这种转型的主要标志不在于投入的多少(尽管在实现数字化过程中是需要不少投资的),甚至也不完全在于银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有多高,主要应该看通过金融服务的数字化重构,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必须实现从单品服务向聚合式服务输出的转变以满足各类平台企业的聚合式场景服务需求;银行必须实现从对客户的服务链接向为客户提供价值创造的转变,通过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可获得的企业经营数据、资金数据、行为数据等结构性、非结构性数据,迅疾了解上下游产业链客户的需求,更加准确和及时地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银行还要自觉适应从场景金融向生态金融的转变,主动融入各行业生产要素升级、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重组的过程,推动数字金融能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从而实现金融服务供给效率的质的提升。

  总之,要真正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各金融机构对加快实现金融数字化转型思想是重视的,工作也是努力的,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的情况下,对有些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冷静的思考。

  首先,从客户端来看,在 B 端要更加关注数字金融服务的均衡性问题。中小企业受技术、人力、资金实力等资源相对不足的限制,容易与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出现代际差距。这个问题倘若处理不好,会给中小企业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困难。银行业如何通过自身的金融服务帮扶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构建层次更加丰富的数智金融生态来体现数字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 C 端要进一步致力于弥合数字鸿沟。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对于数字化发展成果的接受程度是存在差异的。数字金融的发展不应成为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新的障碍。金融机构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努力让社会大众都能享受到更智慧、更便捷、更贴心的现代金融服务。这是金融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其次,从监管方面来看,面对数字化经济、数字化金融迅速发展的形势,也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大挑战。除了网络攻击、以及有意无意的数据泄露越来越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隐患之外,其它的技术风险和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也须臾不可忽视。目前针对数字金融方面的法律、规章也还不健全,这不仅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也给金融机构留下了合规性风险。

  再次,从金融机构、银行自身来看,当前除了既熟悉金融又懂得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十分紧缺这一大挑战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现在要防止和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银行当然要不断提升自身对数字化转型、对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应用水平,但也不能误以为金融机构的管理以及银行的经营是可以完全依赖计算机程序和算法算力进行的。银行在推进经营管理智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技术创新上不断下功夫,一方面也要切实避免简单推行所谓的“员工虚拟化”“员工机器化”,不能忽视对员工队伍的关心和管理,不能忽视对员工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的要求和训练。在这过程中,也要防止简单化地过快撤销物理网点,要避免过多过急地减少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场所。这也许是在金融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中一个带有一定战略性的问题。

  来源: 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

  (本文作者介绍:工商银行原行长)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