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何以大面积单产提升?

小麦何以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4年06月18日 07:17 媒体滚动

转自:农民日报

  5月14日,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右)、副局长赵国栋(左)在僧固乡沙庄村察看小麦品种田间表现。 资料图  5月14日,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右)、副局长赵国栋(左)在僧固乡沙庄村察看小麦品种田间表现。 资料图
  5月25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专家在凤台县岳张集镇六院村进行小麦测产调查。 资料图  5月25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专家在凤台县岳张集镇六院村进行小麦测产调查。 资料图
  河北省辛集市种粮大户谢旭朝在查看田间水肥一体化设施。 资料图  河北省辛集市种粮大户谢旭朝在查看田间水肥一体化设施。 资料图

  仓廪实,天下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各地落细落实关键措施,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保障粮食生产。夏粮产量稳住了,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也就有了。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粮食生产步履不停,大国“粮”策因地制宜精准实施,不断丰盈“大国粮仓”。

  南风吹五月,又闻新麦香。眼下,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已过九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农业农村部在启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来,细化小麦单产提升各项关键要素,遴选发布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等主导品种,集成推广水肥精准调控等主推技术以及高性能播种机等主力机型,从多方面挖掘增产潜力。同时,选择100个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

  小麦单产提升行动效果如何?小麦生产有哪些特点和亮点?各地采取了哪些措施提升小麦单产?在小麦收获之际,记者走访了河北省辛集市、河南省延津县、山东省平原县、安徽省凤台县四个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市),关注当地对小麦增产潜力的挖掘,观察小麦单产提升的创新做法,记录各地为小麦单产提升以及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所付出的努力。

  良种——

  小麦产量提升的“芯片”

  小麦产量要提升,首先看品种。选择多抗广适、优质高产的品种,是小麦单产提升的基础,也是小麦种植大户们的现实需要。

  “5月28日就开始收割了,目前收获已超过一半,预计再有3天就能全部收完!”6月3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麦田里,一场麦收行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延津县位于中国小麦黄金走廊的核心区,是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2024年全县种植了99万亩。“现在市场上的小麦品种很多,很多农户面临‘选种难’的问题。”延津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站长李生堂介绍,去年秋天,在小麦播种前,延津县率先进行了培训,向农户推荐适合当地的小麦品种。

  “我们合作社一共种了1.3万亩小麦,其中9000多亩是制种田。”新乡市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良成告诉记者,他今年主要选用了“郑麦136”和“郑麦928”,都达到了高产稳产的目标。

  “今年打造了100亩小麦新品种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竞赛田,引进2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对这些品种的田间表现和产量进行观察,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新品种,为全县小麦单产提升做好优质品种储备工作。”李生堂说,“通过实打实收,在今年的示范田中,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郑麦136’亩产达1750.4斤,‘郑科11’亩产1648.6斤。由于丰产性和抗性较好,‘郑麦136’目前在延津县推广面积达到40万亩,在全国推广1000万亩。”

  “由于播种基础较好,苗情好于往年,冬季又下了几场雪,墒情较好,小麦亩穗数高于往年。”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秦世伟告诉记者,“通过田间测产,今年全县平均每亩穗数44.5万,穂粒数34.5粒,千粒重按常年44克计算,预计平均单产1148斤,总产11.36亿斤!”

  通过小麦单产提升项目的实施,延津县建立了3个万亩示范方,20个千亩示范方,在全县13个乡镇街道设立了高产攻关田。6月4日通过实打验收,塔埔街道通郭村“郑科11”高产攻关田单产达1748.58斤,僧固乡沙庄村“郑麦136”高产攻关田单产达1750.4斤,僧固乡东史固村“郑麦1905”千亩示范方单产达1581.54斤,司寨乡小仲村“郑麦136”万亩示范方单产达1381.72斤……李生堂介绍,根据实收结果,项目区平均单产1243.4斤,示范带动了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达1148斤,比去年增长3%以上。

  与延津县不同,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今年结合生产实际,主选“烟农19”“皖垦麦22”“淮麦33”等半冬性品种。凤台县种植大户徐怀彪今年在岳张集镇种植了2400亩小麦,其中160亩是小麦高产攻关田。“选用‘皖垦麦22’优质小麦品种,经实地测产亩产高达1400多斤!”徐怀彪的小麦获得了丰收。

  2024年,凤台县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品种特性与适宜播期相配套、高产与优质相配套”原则,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风险小、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凤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勇夫介绍,“去年秋季播种时,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选种,选择优质良种,播种前进行晒种、拌种、包衣等流程,对预防纹枯病、根腐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起到了关键作用,提高了出苗质量以及后期麦苗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61岁的刘兴杰是凤台县的种地“老手儿”,今年他种了1100亩小麦,全部选用“皖垦麦22”。“一个电话过去,不出半小时,农技人员骑着电动车就赶到了田间地头。遇到大降雨天气,提前提醒我们清沟排水。小麦生长的后期经常到田间看小麦的灌浆情况,并给我们提出收获建议。加上品种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抗性,整个生长期小麦没有较大的病虫害,也没有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刘兴杰说,凤台县今年的小麦经历了一场大雨,但在他的田地里,“皖垦麦22”还是实现了稳产,小麦品质也较高,卖上了好价钱。

  水肥一体化——

  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

  有了好品种,再加上好技术的支持,才能事半功倍。

  “现在都是单品种成方连片种植,别看面积大,管理起来却省心!机械化操作方便了,好种也好收,田间管理的时间减少了,成本投入也减少了。”彭良成告诉记者,省里和县里的专家经常来他们的田里进行现场指导,有问题也能通过手机随时提问,今年小麦的病虫害也减少了。

  “这季小麦我们尝试在500亩地里铺设新的滴灌带,小麦播种的时候一起铺在田地里,按需浇灌、按需施肥,省时省力,灌溉不再是难事儿了。”彭良成说,用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灌溉水量能节省三分之一,肥料利用率也更高了。

  灌溉和施肥同时进行,整体效率却是倍增。“和之前的漫灌形式相比,不仅省水,还能省工省肥,实现了精准施肥灌溉,也保障了小麦长势均匀、苗齐苗壮。整体算下来每亩能节本增收150~200元,今年小麦产量能增加6%以上!”

  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的不断探索,延津县因地制宜引导种粮大户使用滴灌或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冬季进行蓄水保墒,在春季田管期间加强返青拔节期肥水管理和水肥微喷,力促小麦壮苗增粒。”李生堂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延津小麦实现了节水节肥又增产。

  前期天公作美,但小麦生长中后期不幸遭遇干热风灾害。5月底至6月初,辛集市气温增加,部分小麦遭遇阶段性干热风,对灌浆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其实今年遇到干热风我没有担心,因为我们农场没有受到影响。还要多谢政府给提供了水肥一体化全自动配套设施,我们利用设备提前浇水又喷施了叶面肥,成功预防了干热风,保住了小麦产量。”雅园家庭农场的种粮大户谢旭朝说,今年政府给他配备了100亩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己又主动配套了400亩。

  “用了这些设施种小麦更节省时间和力气。通过手机软件点几下就可以操作了。”谢旭朝一边展示手机软件一边介绍,如今在家里就能给小麦浇水施肥。该水肥一体化设备主要是采用喷灌的形式,更能节水省肥。

  “再过两天就开始收割了。去年亩产是1200斤左右,今年经过测算预计亩产能达到1300斤。”谢旭朝今年种了2100多亩小麦,看着金黄的小麦,他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年小麦单产肯定比去年高。

  今年,辛集市在全市的3000亩千亩示范方安装了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每亩补贴300元,补助90万元。同时,在300亩百亩攻关田,建设智能化水肥系统,补助100万元,共计补助资金190万元。

  如今很多的种粮大户像谢旭朝一样,都用上了水肥一体化全自动配套设施。

  “今年我种了200多亩小麦,用的就是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平原县张华镇姜集村种粮大户姜清才告诉记者,今年按需浇灌、按需施肥,在返青期、扬花期和灌浆期都及时追水追肥。

  用上微喷带,高产没阻碍。这是今年姜清才的种植新经验。走进姜清才的农田里,200多亩小麦已经收获到手,正准备种植玉米,在田间一条条排列整齐的黑色微喷带格外显眼。

  “这是政府免费给我安装的微喷设施。一共安装了100多亩。有了它种地可方便太多了!只要动动手就能又浇水又施肥。”姜清才告诉记者,今年小麦亩产1400多斤,产量比去年提高了200多斤,“多亏了这套水肥一体化设施。”

  用微喷设施浇水施肥不仅能提高产量,更能节水节肥,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今年小麦生长后期有干热风出现,我们及时利用微喷设施浇水降温,有效避免了干热风带来的不利影响。”姜清才说,有了这套微喷设施,相当于小麦高产稳产上了一道“保险”。

  “今年我县示范安装智慧化水肥一体化设备200亩,每亩1000元。全县推广普通水肥一体化技术6000亩,每亩补贴300元。”平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田殿彬告诉记者,平原县以“先建后补”方式,大规模开展了节水增粮技术展示示范,通过精准养分高效供应,持续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力,有望在现有较高产量的基础上再创高产。

  “一喷三防”——

  “虫口夺粮”保丰收

  小麦的一生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病虫害防控是其中重要一关。

  病虫害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商分析,预计今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5.2亿亩次,虫害发生3.7亿亩次。虽然和病虫害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虫口夺粮”。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今年是小麦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一年,各地大力推进防灾减灾,努力做到正常年份增产增收、轻灾年份稳产增效、重灾年份保产减损。病虫防控上,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地下害虫蚜虫等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强化“一喷三防”和化学除草,力争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走进平原县张华镇金岭家庭农场的种植基地,上百亩小麦收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收完小麦就准备种玉米。今年小麦产量肯定是好于去年的,去年亩产1000多斤,今年亩产能到1300斤左右。”金岭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赵怀民告诉记者,今年小麦产量好,离不开政府的统一供种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

  “今年‘一喷三防’就实施了三次,前两次政府给药剂,最后一次是全县统一喷防,效果非常好。”赵怀民说,政府给提供指导和帮助,种粮容易多了,轻松实现“吨半粮”目标。

  得到统一帮助指导的不止赵怀民一人。今年,平原县全面落实“六统一”模式,助力粮食单产提升。“六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深耕、统一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统一机械化收获。

  “在统一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方面,我们每年对80多万亩耕地实施100%统防统治。”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平告诉记者,平原县以全力推进粮食单产提升为目标,健全“六个一”推进机制,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单产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

  根据近期估产,平原县小麦平均亩穗数43.26万,穗粒数37.41粒,千粒重按43.8克预算,预计全县小麦单产603.2公斤,总产10.7亿斤。王平表示,小麦即将丰收在手,接下来马上种植玉米,平原县将继续全力推进稳面积、增单产、抓品质、提效益,为加快“吨半粮”示范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辛集市集成推广优质良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高效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同时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我今年自己种了800亩小麦。去年亩产900多斤,今年能达到1200斤。”辛集市万谊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秀杰告诉记者,除了自己种地还给周边农户提供收割、浇水、配肥以及统防统治等服务,服务面积达6万多亩。

  “政府给我们补贴和技术指导,对小麦实施统防统治。”张秀杰介绍,今年政府支持力度比以往大,以前统防统治一次,今年统防统治2次以上。“病虫害防治效果更好了,单产肯定能提升。”张秀杰说。

  辛集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邰凤雷向记者介绍,该市全面实行小麦生产管理包联工作机制,组成以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农广校等技术部门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农技专家包联乡镇,做到“一乡一专家”。

  “我们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现场观摩、集中培训、巡回指导、测产验收等,加快高产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邰凤雷介绍,辛集市加强对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的技术指导,对4个万亩高产片的核心示范区开展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3个千亩示范方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机械作业,3个百亩攻关田探索应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切实提升小麦单产水平。

  6月7日开始,辛集市小麦开始大面积开镰收割,17日前基本已收获完毕。“病虫防得好,今年的小麦产量肯定不差。”张秀杰信心满满地说。

  良机——

  抓住新“机”提效率

  小麦要实现大面积提单产,“机”不可失。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不仅能使小麦生产更加高效,节约人力和物力,还能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

  “7台收割机,2天时间,1100亩小麦全部完成收割!这多亏了现代农机的力量,既省时间,又节约成本,在以前可不敢想。”6月5日,在凤台县新集镇种粮大户刘兴杰的田地里,小麦已经收割完毕,正在准备进行水稻插秧作业。

  凤台县是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今年种植了67.5万亩小麦。“通过对全县42个小麦苗情监测点和14个乡镇进行抽样调查,预计今年全县小麦较上年增加0.7万穗,小麦单产增加25.76斤。”陈勇夫介绍,作为安徽省稻茬麦的主产区,凤台县采用“麦—稻”周年轮作的种植模式。尽管今年小麦前期受融雪渍害和干热风的影响,但通过良机综合配套和技术集成示范,仍然实现了稳产增产。

  根据小麦生产情况,凤台县明确了单产提升技术路径,集成推广小麦绿色种植模式。“绿色生产就要推进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主抓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今年加大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陈勇夫说,通过加快高效低风险农药和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小麦的综合防控水平和效果。

  “赤霉病防控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利用植保无人机打药,不仅喷洒均匀,而且还省时省力!每架无人机每分钟能作业5亩地,一台无人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以前50个人的劳动力。”徐怀彪的植保无人机已经更新了六代。2011年,徐怀彪在凤台县创建了怀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今年的小麦赤霉病防控中,他们为1400多户共6000多亩的小麦进行了无人机飞防作业,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

  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凤台县降水较多,小麦灌溉基本不是大问题,种植户更关注播种和病虫害防治的环节。“给麦田要及时排水才能避免渍害的发生。”凤台县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苏梅介绍,根据稻茬小麦的生产要点,他们着力推广了小麦高畦降渍技术,这种技术要在田间开沟,对畦宽和沟深、沟宽都有一定的要求,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才能排水顺畅。因此,在耕地和播种时就需要农机的助力。

  9年前刘兴杰创建了凤台县瑞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理事长的他带领周边372户农户种植小麦和水稻、购置大型农机农具,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大型拖拉机6台、播种机9台、植保机5台、收割机3台……”刘兴杰说,在他的合作社现在有48台农用机械,今年又新购置了8台,“20个农机手,每人持证上岗,目前已为周边小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3000亩。”

  在刘兴杰看来,小麦产量要提升,关键在因地制宜地选择田间管理技术和农用机械。他的1100亩小麦播种时,优先选用了集旋耕、播种、起垄、开沟、镇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复式播种机,一次完成作业,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又增效。

  传统的农机马力较小,曾经是困扰不少小麦种植户的难题。若是遇到不利天气,就需要对小麦进行抢收,如果收割太慢,小麦产量就会受损。“现在不担心了,农机设备全面更新了!不仅小麦收割快,耕地也很迅速。就拿旋耕机来说,每100亩还能比以前省下3.5桶的机油,作业效率却是大大提升了,每购置一台农机还能享受相应的补贴。”刘兴杰说。

  在保障小麦生产上,凤台县加强政策支持,全方位做好农机装备保障。“今年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对高性能机具实施优机优补,推动了一批智能高效的农机具应用推广。”凤台县农机服务推广站站长米占喜介绍,当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近年来逐步对播种机具进行了升级换代。在今年小麦收获期间,凤台县投入了3000余台联合收割机、2500台大中型拖拉机,459台烘干机,机收率稳定在99.7%以上。

  在最后的收获关头,延津县从农机入手,做好小麦的节粮减损。“5月28日我们在塔铺街道办事处大柳树村开展了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引导农机手精细作业,鼓励机收技术人员提高操作水平,降低小麦机收损失。”延津县农技站站长陈国胜介绍,今年在全县推广先进适用新型农业机械,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大力推广新型小麦收获机,安排100万元的补助资金对老旧农机进行报废处理,在整个收获期调度投入了1800台(套)收割机,力保夏粮颗粒归仓。

  仓廪实,天下安。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作为重要口粮的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的九成以上,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各地落细落实关键措施,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保障粮食生产。夏粮产量稳住了,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也就有了。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粮食生产步履不停,大国“粮”策因地制宜精准实施,不断丰盈“大国粮仓”。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23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农业农村 新乡市 河南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