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国之大者” 守护江源生态

胸怀“国之大者” 守护江源生态
2024年06月18日 04:22 青海日报
玛多黄河源。杨少英 摄 玛多黄河源。杨少英 摄

本报记者 宋明慧

在奔腾不息的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穿透未来的重要时刻,注定在历史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牢记殷殷嘱托,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构建以产业“四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天的青海,“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前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于山水间铺展绿色画卷,在孕育壮阔三江的大地上,生态向好皆美景,人与自然共和谐。

生态优先 和谐共生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有一支雪豹监测队,格来江措是监测队队长。这支队伍不仅要巡护监测雪豹,还要监测记录其他野生动植物,打开每一位队员的巡护日志,珍藏着各类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料。

凭借独有的资源优势,近几年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作品越来越多,并在国内多地摄影展上展出。从另一层面而言,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藏羚羊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已监测到1200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普氏原羚种群数量达到3400余只,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03万吨。

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多次拍摄到雪豹同框的珍贵影像资料,先后监测到荒漠猫、兔狲、猞猁等分别同框的珍贵画面;青海湖流域首次监测到被誉为“鸟界国宝”的东方白鹳,青海湖夏候鸟从四种增加至五种,监测到的鸟种也在不断刷新纪录;可可西里藏羚羊又进入一年一度迁徙季,“青海生态之窗”曾监测到3000余只藏羚羊陆续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的壮观场面。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青海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奋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绿色家底”不断丰厚。如今,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8.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II类及以上。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个个亮眼数据、有力措施印证着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也将于8月1日起施行。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江源儿女正积细微之力,守护只此青绿。

国家公园 亮丽名片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有一支女子管护队,从最初2名女队员增加到8名女队员再到今天,女子管护队员占到管护站生态管护员队伍的三分之一。对她们而言,行走在大山深处,守护家乡的山水草木、万物生灵,是一份无比荣耀的工作。像她们一样,广大生态管护员成为国家公园的参与者,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

今天的青海,国家公园与青海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按照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基本建立、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共建共管共享协调推进,青海走出了一条社会生产发展、居民生活富裕、生态保护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省份之一,从首个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成为目前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国家公园成为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响亮招牌。

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完成试点任务,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完成进入评估阶段,形成了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

建设好国家公园示范省,第一届、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省会西宁成功举办,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祁连山自然保护地创新联盟成立,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西宁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玉树隆宝滩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曲麻莱德曲源、泽库泽曲和乌兰都兰湖成为国家重要湿地。

前不久,青海省自然教育Logo、青海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单、《生态学校评定导则》等发展成果发布,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构建“六个一”自然教育发展模式,青海出台了一批引领性文件,开展了一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试点,成立了一个自然教育专业机构,认定了一批自然教育基地,编制了一批体系化自然教育课程,开展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自然教育活动。

坚持建立国家公园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建立权责边界清晰、所有权和监管权分离、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相向而行、良性互动、有效融合的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绿水青山 有颜有价

青海湖裸鲤溯河而上开启了又一次生命之旅,沙柳河、泉吉河等河道内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引来游客的同时,也带动了沿河的“湟鱼经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的郭永忠抓住机遇,在泉吉河边租下四个铺面售卖鱼食,去年仅六七月的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

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持续恢复,让越来越多的环湖群众有了更多发展选择,依靠生态找寻发展出路,诸如这样的例子在青海比比皆是。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以生态“执笔”、在绿水青山间“写意”,绿水青山有颜亦有值。如今,从生态保护领域放眼一个个“绿”能澎湃的产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也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构建以产业“四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展延伸,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被生动写照。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和牧民云塔一样,很多人成为了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得益于国家公园建设,众多牧民成为了生态管护员,从草原利用者成为保护者,同时也转变理念,转产到民族特色手工艺加工等领域,身份职责和收入结构均实现变化,国家公园为发展赋能,使群众受益。

统筹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海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建共治共享,创造性设立了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全省14.6万牧民放下牧鞭,当上管护员,吃上“生态饭”。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凭借绝美而独特的山湖风光,成为众多游客旅游打卡的首选目的地。如今,青海湖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坚守生态红线底线,正处在创建国家公园和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战略“叠加”期,在保护生态的维度中拓展绿色发展的路径。

将“山水经”转化为“致富经”,青海在实践中找寻答案,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宝贵的生态资源正转化为能动的经济财富。生态有价,点绿成金。放眼全省,生态在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农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优势不断凸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业增效与乡村振兴、群众增收同频共振,绿色发展的“半径”不断延伸,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各行各业向绿而生、逐绿向前,当好环境成为了好产品,好风景变为了新经济,一个个以绿为进的发展实践反复揭示:保护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

遵循自然法则和生态规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之基不断夯实,也让生态友好更加可触可感。纵向看横向比,生态文明理念徜徉在绿水青山间、奔腾在绿色产业里,折射出青海生态之优。

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青海将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青海省 生态安全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