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为本 素养为先 教材为重!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权威解析

立德为本 素养为先 教材为重!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权威解析
2024年06月08日 08:53 北京日报客户端

立德为本  素养为先  教材为重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特点

北 辰

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稳定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试题类型的前提下,进一步体现对素养立意的育人目标、育人成果的思考,继续突出北京卷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学科育人与时代需求相互呼应的特色,实现稳中求进,守正出新。

一、立德为本,引导考生从个人发展、文明赓续等角度,认识开放创新与发展进步的关系。

聚焦特定的文化现象,关注当代的文化生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卷用贴近时代形势要求的话题和素材,体现语文学科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大作文第(1)题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久”指时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物未能承续、逐渐消失;而有些事物,经历岁月的淘洗、磨砺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加熠熠生辉。作文用导语提示题目的意思和写作的话题,列举了“古老的经典”和“杰出的思想”两个例子,以“常读常新”和“常用常新”相对应,“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则进一步引导考生不仅可以把文学、艺术、思想等作为话题,更可以把视野扩大到民族精神层面,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活力与更新,思考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内在原因,从“历久弥新”的意义、方法、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考生基于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学习,联系已有经验,实现课内外迁移,在表达与思辨的融合中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和“精神”才能更显价值,这些“经典”“思想”和“精神”何以保持这样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未能传承的事物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等。题目的历史内涵丰厚、时代气息鲜明,思考空间广阔。

大作文第(2)题以“打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打开”一词的语义浅显,作为动词,后面可根据所补充的宾语的不同而引出丰富的话题。导语提示了三种情境:“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并以开放式结尾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展开联想。三种提示的情境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既包含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又延展到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话题;既引导学生快速建立生活经验与作文题目的关联,又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打开”,展现自己不同的视角和对生活的不同体验,以及在记叙类文本的写作或创作上的才能。

两道作文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的总体精神。面对新时代新环境,辩证的守正创新、主动的求新求变,是保证文明的延续,不惧挑战开创新局的重要条件,是青年学子要持续思考的重要命题。通过切近时代和生活的写作任务来传播理念、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自信的精神、健康的情感,是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北京卷的一贯追求。

除作文之外,在测试素材的选择上,多文本阅读用通俗的语言启示考生辩证地看待气候与社会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文言文选取墨子批判世事命定的文章,体现当代对古人智慧的汲取,语言基础运用以《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和当今社会的精神意义为素材,这些都与作文主题构成一定的呼应,从试卷整体的读写层面实现对考生的思想熏陶和价值引领作用。

二、素养为先,依据情境特点设置任务和问题,体现对综合性、灵活性和整体性的重视。

北京卷考查素养立意,情境、任务、综合运用是关键词。试卷各板块重视创设多种情境,重视依据情境特点设计任务,突出对语文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的考查,体现综合、灵活考查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思路。

1.情境创设多样、开放,突出不同情境的不同测试内容。

在文学类、科学类的阅读材料所构成的学科认知情境中,突出对学科本体问题的考查。例如,在文言文阅读中,词义是理解句意的关键,句意是把握文意的基础,5道试题重点考查词义、句意的辨析,对文章整体大意的理解,以及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

在微写作中,创设考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突出对写作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的关注。例如微写作第(2)题以“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为依托,以驻留两日进行研学为目的,征询对目的地的建议。推荐名人故乡,陈述推荐理由,在开放的空间中,既考查考生学习视野和知识广度,也考查符合情境特点的构思和逻辑表述。

今年,在情境的复杂和丰富性上继续创新,这主要体现在古诗阅读的材料组合上。试题选取唐代诗人李贺著名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四首,形成了体裁、题材一致,但在具体内容、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的一组诗歌,与以往单篇作品相比更为丰富多样,测试方面突出整体阅读和比较阅读。

2.试题综合性强,重在考查知识、经验和方法的融会贯通。

将所习得知识、经验、方法等融会贯通,迁移运用到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是语文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例如,古诗阅读考查了对内容、体裁、修辞、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理解和赏析;语言基础运用第(2)题补写句子,要求注意上下文的语意连贯,与下句的结构一致,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微写作第(3)题要求以“月的独白”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生需要调动与“月”有关的积累,通过联想和想象,展示个性化的体验。

这些试题体现出知识为基、能力为重、思维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即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涉及到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对语言基本规律和逻辑的运用等。

3.整本书阅读,由点及面,重视在整读的基础上理解人物。

试题考查对王熙凤、薛宝钗、贾母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三人都是《红楼梦》的重要人物,把握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自然是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教材中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中就有“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试题以原文的一个对话片段为引,要求结合原著其它情节来解说,由试题的“点”考查整本书的“面”,在能力上涉及理解、积累、分析,强调在真正读书基础上去解读人物特点,而不是对作品的简单整理和背诵。

三、以考导教,以考促教,重视利用教材形成知识的结构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考不仅承担测试功能,也具有对教学的导引意义。基础教育以课程标准为纲,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呼应和细化,因此,北京卷立足课标,注意与教材形成或隐或显的呼应。

1.素材与教材的融通,引导教学要重视教材中经典作品在文化素养中的意义。如文言文取材于《墨子》,其人其文考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古诗阅读选用的四首诗中,“其五(大漠沙如雪)”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2.情境的多样和丰富,引导教学要注意不同情境的特点,充分、灵活地利用教材的学习任务,设计精读、泛读、速读、比较阅读、专题阅读、实用写作、规律或方法的梳理探究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实践活动。

3.试题的综合、灵活的特点,引导教学梳理教材单元导语中提炼出的学科核心知识,更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结构化,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灵活性。

建立知识体系和框架,摆脱碎片化认知,是知识化为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条件。以现当代文学阅读为例,课程标准提出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教材则据此以单元导语和学习任务的形式予以细化,如“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欣赏作家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等。“语言”“形象”“情感”,三者既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语言构建作品整体形象,依据作品形象揣摩情感、获得审美体验。试卷第18题和19题,根据文本用朴素平实的语言抒发沉重深刻情思的特点,考查作品风格、关键词语涵义,考生不能贴标签式作答,也不能仅做信息的简单筛选,而是需要以作品语言为切入点,通过对行文结构的分析,词语蕴含的内在情感的发掘,来整体感知、理解和欣赏作品。命题体现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呼应,体现出命题重视基础的守正态度与基于文本特征的灵活考查。

试卷联系教材,不是把教材作为测试素材去使用,也不是考查知识或方法的死记硬背、简单复现,而是考查对不同文本情境的精准把握,通过在日常学习中的积累、积淀形成的温故知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北京卷“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特色的体现,也是北京卷力求让教材成为培养语文素养重要载体的命题意图的体现。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基教研专家分题型解析)

多文本阅读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多重文本阅读考查,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素养立意”,具有正面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本大题的2则阅读材料,涉及古代气候变化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关系,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阅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有助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更好发挥考试招生对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促进作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

本题共5道小题,与2023年保持一致,总分为18分。从试题考查题型看,仍然是客观题加主观题,5道小题中共有客观题4道,主观题1道。

客观选择题考查的能力点基本稳定,体现了科普性实用类文章的基本阅读要求,需要学生依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比较、归纳、分析,这是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第2题,考查为文中观点确定依据,第3题,考查了文中“北方地区总体变冷变干”这一现象主要原因的确认,第4题,要求考生根据2则材料做出比较分析,分值较高的第5题为主观题,要求考生概括文章所表达的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规律性认识,其考查内容综合体现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规律,抓住了实用类阅读的本质特点,聚焦核心素养,突出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和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三单元知识短文“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多文本阅读的试题,体现了命题人关注教材、引导课改的立意,体现了教、学、考一致的命题方向,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贯彻“课标”精神。

文言文阅读

“课标”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专门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要求在本次考试中得以体现与落实。试题对引导考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阅读素材取材于《墨子·非命》,选材与日常教学关联紧密,文章逻辑严密,批判了“有命”之说,体现了古人对于社会发展、治理规律的辩证思考。这种辩证的思想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思想价值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引导意义。

试题体现了对文言学习基础性内容的重视。5道试题的考查均指向文言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其中第6题和第7题分别考查常用实词、虚词,强调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运用。第8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第9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思路、作者主张等内容的理解与推断,第10题在对文本内容概括的基础上,考查考生对文本核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试题在字词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考生通过辩证思维,对古代文化经典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体现了语文学习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引导中学文言文教学立足于文意理解,引导学生积累、梳理和建构文言知识,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充分重视文言文文本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其中的进步思想观念,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古诗阅读、古诗文默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课标”中指出,要“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古诗阅读选用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四首,充分体现出任务情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四首诗中的“其五”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学生学习过的耳熟能详的诗歌,另外三首对学生来说则较为陌生。选诗既呈现出与教材的关联,也体现了对理解迁移能力的考查。相比单篇诗歌,组诗的形式拓宽了考查范围,在整体阅读和比较阅读方面大大丰富了考查维度。

李贺的诗作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学生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咏物诗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题材类型,学生还可以借助试卷中的注释更好地理解内容、探究意蕴。考查选取的这组诗歌借物抒怀,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在诗歌内容、情感内涵、表现手法方面极具特色,对于考查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试题在考查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了稳定性,在考查角度上凸显了创新性。11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12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艺术风格、写作效果的理解和赏析;13题以表现手法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内涵的深层关联的探究。所有试题均以古诗阅读鉴赏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为核心,清晰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简答题要求考生基于对咏物诗基本类型特点的把握,比较分析四首诗不同侧重点和相互关联点,综合理解内容与情感的关联。

古诗文默写的题型、分值、内容保持稳定。4道默写试题,紧密关联教材,重点考查经典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题干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着力引领学生灵活调用积累的经典诗文,解决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相关问题。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借用经典诗文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并自觉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养分。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题,坚持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通读、真读,试题以“由点及面”的方式,用一段人物对话为命题切入点,结合书中其他重要情节,考查多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经历。王熙凤、薛宝钗、贾母,都是书中性格较为复杂、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物,试题充分体现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任务群中“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今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题的考查,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文学类阅读

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命题指导思想,体现“课标”理念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总体上试题平易,科学规范,具有积极的教学引导价值。

阅读文本取材于钟敬文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叙写了作者对买书经历的回忆,抒发了对阅读的由衷热爱。文章内容既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与统编高中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终身学习的习惯,发挥语文学科思想熏陶、“以考育人”的教育作用。文章行文自然流畅,语言质朴平实,“以轻松之行文,写厚重之情味”,体现了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阅读试题在分值设置、题目数量、测试内容与考查形式上保持了稳定,题目难度适中。四道题目有2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第16题考查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考生需结合语言情境,加以理解。第17题考查文意理解与赏析,既有对修辞、人称表达效果的赏析,也有对具体语句、写作手法的理解。第18题结合学者对本文特点的评价,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段落分析文本风格特点。第19题要求学生结合全文内容,理解结尾段关键词语涵义。从总体上看命题符合散文文体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品味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总之,2024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从文本素材到命题内容及形式都体现了北京卷突出素养立意、落实“课标”精神的命题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表达与应用

(一)语言基础运用

“课标”规定了“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要求考生积累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本题材料是关于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的,选材经典。两道小题中,客观选择题涉及了表达正确、规范、简明、连贯等。主观题为补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运用修辞手法”。两道题都重在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重在引导考生准确、恰当、灵活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服务社会。

(二)微写作

微写作仍然三选一,考查角度仍然各有侧重。

第一小题侧重考查说理能力。试题要求对“朋友圈点赞现象”发表看法。“朋友圈点赞”具有信息时代的生活特点,话题贴合当下现实生活,体现了语文与时代发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二小题是关于“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征询目的地建议的。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名人故乡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试题考查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也引导教学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小题侧重于对抒情方式的考查,要求以“月的独白”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试题带有广阔的写作空间,而“月”的独白又赋予了“月”人的形象、思维和情感。

(三)大作文

大作文仍然二选一,一道写议论文,一道写记叙文。题目命制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精神。

两个题目仍然是命题作文,题意明确,言简意丰,平和、大气。话题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能引导他们思考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

第一题要求以“历久弥新”为题写议论文。“历久弥新”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成语,以此为题作文,考生应该感觉十分亲切和熟悉。试题仍然像往年一样给出导语,为准确深刻的理解题意、更高质量的构思写作搭建台阶。其中“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从题材角度给出的提示,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文化、精神、品质能够历久弥新;“常读常新”“常用常新”中的“读”与“用”,是在提示事物能够经历长远而仍能然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原因、条件和方法,引导考生思考“久”与“新”之间的关系。

第二题要求以“打开”为题写记叙文。“打开”是一个动词,考生可围绕为何打开、打开什么、如何打开、打开效果、谁来打开等进行构思行文。试题从“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三个角度,从“打开视野”“打开心扉”“打开思路”三个方面与前者分别呼应,揭示如何打开的问题。题目关注考生学习基础、个人健康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发挥。

两个题目都贴近现实,紧贴时代,引发考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性和发展性问题,也与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巧妙呼应。

点评专家:

夏宇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晓毓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小屹 高级教师 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凤潇 高级教师 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曼云 正高级教师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编丨唐莉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北京卷 高考语文 作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