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与“ 粽 ”不同

家乡的端午节——与“ 粽 ”不同
2024年06月07日 08:35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营养美味的“油糕”

端午节佩戴的“花花线”

□吕国华

我的家乡涉县习惯把端午节叫做“单五”,我们的节日美食不是粽子而是油炸糕。家乡人也把油炸糕直接叫做“油糕”。

油糕是用白面或者小米面烫面作皮,包裹红糖馅,捏成小饼状,然后油炸而成。刚炸出来的油糕圆鼓鼓的,色泽金黄、甜香诱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人的端午美食正是地域特色的体现。因为涉县是山区,谷子和小麦是传统的粮食作物。山区缺水,不栽种糯稻,也无粽叶,在交通闭塞的过去,过节只能就地取材。

家乡端午记忆多

儿时的端午,我根本不知道赛龙舟,也没吃过粽子,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些风俗,更不知屈原和汨罗江。

那时的家乡,食物短缺,一年也就只能吃上一两次油糕而已,但端午节是必吃的,有时候过年或其他节日也会吃点儿。不过有些人家即使过节也不能敞开肚皮吃饱油糕,只是在端午节时象征性地炸点油糕应应节气儿。

由于平素吃油糕很少,家乡曾流传着有人吃油糕出洋相的一些笑话。其中一则是说有个人没吃过油糕,对着圆溜溜的刚出锅的热油糕,不知从何下嘴,他拿起来一口咬下去,不但被油糕里的热糖浆把嘴给烫了,同时还把糖浆挤到了胳膊上,他连忙举起胳膊伸嘴去舔,这时举着油糕里的热糖浆又顺着脖子流到了脊梁沟里了,烫得他直跳,嘴里还不停喊着:这油糕还“咬”人啊!就是这样他也舍不得扔掉手里的油糕,想想这个场景是多么可笑又可怜。

那时,油糕不仅是端午节必吃的美食,也是亲戚之间节前互赠的礼品。吃油糕象征着生活像油糕一样圆圆满满,甜甜蜜蜜,步步高(糕)升。临近端午节,成了家的儿女们都要给长辈送油糕,以示孝顺和祝福,亲朋之间也要互赠祝福。

就是到了现在,虽然吃食已经非常丰富了,很多年轻人也都改吃粽子了,但端午吃油糕的习俗在家乡仍然盛行。而且,每当临近端午节时,大街小巷就会看到更多的炸油糕的摊子,摊子前还会排起等待买油糕的长龙。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端午节香甜的气息,刺激着家乡人的味蕾和希望。

有的人家为了节省白面或者改改口味,也有用蒸熟的热红薯泥烫面作油糕皮的,叫做红薯油糕。红薯油糕别有风味,口感很好,不过这种油糕也就自己饱饱口福,不能拿来送礼。

家乡端午习俗多

农历五月古称恶月、毒月,每年蚊虫和时疫自此容易肆虐。在认知和医疗不发达的过去,祖先流传下来很多驱疫、辟邪的方法,或管用或是迷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习俗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端午习俗大都与祈福、祛疫有关。

一是“花花线”,儿时小孩子端午节必戴配饰。花花线是用五色丝线搓成的花绳,要系在手腕和脚腕上。一般五月初一就先系一只脚腕和一只手腕,等到端午节那天早上另外的手脚和脖子上也要全部戴上。据说花花线是用来防蛇的,当然更有系住(保住)的寓意吧。

二是戴“猴布串”。端午节,每个小孩子都要戴猴布串,防瘟祈福,祈求平安。用红色布缝制成数个拇指大小、形态各异的猴子,绿色布缝制成榆钱(填充物是艾草),还有大蒜瓣等,用五色丝线绳间隔串起来,像项链一样戴在脖子上垂挂在胸前。由祖辈传下来的猴布串习俗众说纷纭,尤其猴子的作用已不太清楚,但我猜想应该是让猴子(大圣)降魔除妖吧。布榆钱当然是祈求金钱富贵的,大蒜历来被认为有杀菌消炎作用,所以大蒜瓣是用来防疫的。

缝制猴布串,是端午节时各家主妇手艺亮相的时刻。我的母亲非常手巧,无论猴子还是榆钱都缝制得惟妙惟肖,让小伙伴们艳羡不已。

儿时曾传诵着一首端午儿歌:“五月单五不戴猴儿,死了变个小老头儿;五月单五不戴艾儿,死了变个小老太儿;五月单五不戴花花线儿,死了变个小要饭儿。”从这首儿歌可窥见一斑,端午习俗是给小孩子祈求富贵平安的。

端午节就要到了,无论是吃粽子还是吃油糕,希望不同地域的朋友们,生活都能甜甜蜜蜜、圆圆满满、步步高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端午节 油糕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