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黄沙向绿行 兴安岭上绘丹青

阻击黄沙向绿行 兴安岭上绘丹青
2024年06月06日 05:25 媒体滚动

转自:内蒙古日报

□高敏娜

  当夏日微风拂过岭上兴安,一排排新树在漫漫黄沙中坚韧、屹立、挺拔,一簇簇绿意在茫茫原野中律动、汇聚、延伸。

  一面是“虎视眈眈”的科尔沁沙地,一面是一碧万顷的大兴安岭林区,地处科尔沁沙地锁边区的兴安盟肩负着阻挡黄沙向外扩张的重要责任。

  年初以来,兴安盟锚定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决策部署,立足实际提出了新能源治沙、科学治沙、群众治沙、社会治沙、效益治沙协同治理模式。年内计划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0万亩,到2030年完成200万亩。同时,打造“光伏产业+生态产业”模式,到2027年分三期完成新能源装机300万千瓦、治理沙地47.2万亩。

  五角枫、文冠果、柠条、蒙古黄榆等一株株防风固沙植物就此扎根;整地机、播种机、补播机等大型建设机械接连入场;沙化土地治理、盐碱地治理改良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逐一开展……兴安盟上下闻令而动,以实际行动向绿而行。

  截至目前,兴安盟通过铺设0.8万亩沙障进行工程固沙,栽植815.5万株樟子松、文冠果和柠条进行乔灌木治沙,并在治理区外围布设64万延长米的围栏,5.9万亩裸露沙地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同时,通过封育补播、人工种草,有效提升项目植被盖度,绘就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生态画卷。

  绿能澎湃  描绘新能源治沙新图景

  在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贵力斯台嘎查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新能源综合治理区,一块块光伏板专用支架纵横交错,大型机械和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穿梭其中,一眼望不到边的深蓝色光伏组件正汇聚成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蓝海”,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下一步,这些光伏板下的盐碱地上,即将生长出一丛丛苜蓿、羊草等优质牧草。

  光伏治沙是兴安盟向沙漠要效益的又一探索。总投资128亿元的兴安盟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采取“农光、牧光互补”模式,采用两米的高支架,在改良后的沙地、盐碱地上种植多年生耐碱植物,开启“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产业融合”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该项目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牧草,以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园为平台,助力兴安盟肉牛产业发展。

  从与沙博弈到向沙要效益,兴安盟在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生态治理新模式上不断探索向前,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兴安盟计划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90万千瓦。为让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进方向更加明确,兴安盟从综合实力、治沙经验等方面布局一体化工程联合体和风电光伏项目,推动风电光伏开发与沙地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印发了《兴安盟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编制《兴安盟2024—2030年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方案及2024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布局、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组织保障。截至目前,科右中旗光伏区已安装围栏9000米、光伏桩基4000根。风电项目将在8月份完成项目核准并开工建设,12月底前全部建成投运。

  如今,建设者们全力以赴奋战在科尔沁沙地光伏治沙项目一线,未来,紧密连接的光伏板和板下茂密的沙生植物构成的蓝绿之海将继续蔓延,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科技赋能  让绿色版图持续延伸

  从手抬肩扛、人工挖坑种树,到新机械、新品种、新举措植树种草,兴安盟与黄沙的“硬磕较量”里,有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有着尊重科学、持续创新的实践。

  空气质量达不达标、土壤环境适不适宜、水质温度够不够……在科右中旗好腰苏木花灯嘎查治沙现场的空地上,一台由蒙草集团自主研发的综合生态指挥车成为治沙“利器”,这些实时数据被一一传回总部,为项目实施、标准基地建植、常规农事生产等综合业务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指导。

  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冉倍源说:“我们根据每一个地块不同的退化情况,采取了‘围栏+整地+灌木栽植+铺设沙障+土壤改良+管护’等措施,集团将做好技术、产品、质量综合服务,运用科技力量助力兴安盟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从自主研发固沙机到防沙治沙生态指挥车再到DCT播种机,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科技的力量,不断地运用防沙治沙专项产品、防沙治沙新机械,为兴安盟实施生态修复,服务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赋能助力。

  因地制宜、因地“智”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也为兴安盟治沙“把脉开方”,对四翅滨藜、田菁等新品种开展试验,对适宜新品种广泛推广。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科右中旗草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航天科工慧农科技总体部乡村振兴研究院兴安盟分院”相继落地兴安盟,促进了兴安盟牧草遗传育种与栽培利用、草地机械与装备应用、草地生态保护利用等领域科技水平的提升。

  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始终贯穿于兴安盟防沙治沙征程中。兴安盟在实施“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工程中,积极推行草方格沙障、黄柳沙障、直播生物沙障等工程举措和飞播固沙技术、流动沙地水冲造林技术等植物性固沙技术,对科尔沁沙地进行重点锁边治理。结合新能源治沙,兴安盟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因地制宜使用植生块、植生杯等设备设施,实现高分子保水颗粒节水。在开展沙地人工种草时,采用蒙草集团新研发的科尔沁沙地治理种子生态包和专用肥,提高固沙、保水肥能力,提升防沙治沙成效。

  有了新机械、新举措、新品种的加持,一排排树苗迎风挺立,一寸寸新绿铺展开来,兴安盟以“智”取黄沙,沙海变绿洲不再是梦。

  全民治沙 共同奔赴一场绿色约定

  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集体治沙……兴安盟号召全民参与治沙,共同奔赴“绿色约定”,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实现治沙致富。

  “沙地歼灭战打响了,我们是最高兴的人。植树务工每人每天能有150元到200元的收入,对村民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双赢的事儿。”今年初春开始,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党支部书记陈国发就组织村民补种树苗,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开展,更让他为之振奋。

  “刮点风就是沙尘暴,下点雨就发洪水。”曾经的沙地让布拉格台嘎查村民们苦不堪言,但在所有村民的努力下,如今近万亩裸露沙地、不毛之地、荒山野坡成功改造为村民致富的“经济林”。

  “好生态是咱的‘家底’,种好树、治好沙,让村民们参与其中、致富其中,这样的日子更顺当了。”12年前,陈国发带领村民对嘎查附近的万亩沙地“下手”,开展林果基地种植项目,布拉格台嘎查的村民把汗水洒在一个个树坑,种下了满山满眼的绿。

  “我们通过以工代赈、集体经济分红形式,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将防沙治沙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增收致富。”陈国发介绍,目前,该嘎查已经建成6000亩山杏经济林基地、4000亩果树经济林基地,中草药基地2200亩,通过以工代赈、集体经济参与的形式实现劳动力参与经济建设,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治沙并非一时之举,兴安盟群众治沙的热情从未减少。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兴安盟动员全社会参与,让人民群众在治理过程中增收、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浩浩荡荡的群众战役。通过优先聘用当地农牧民和优先租用当地设备,提升群众参与度,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由嘎查集体牵头,成立由村民组成的人力综合组、拖拉机组、铲车组、水车组及后期管护组等劳动小组,通过开展土地平整、苗木运输、栽植、浇水、搭建围栏、后期管护等工作参与工程建设,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兴安盟共发放劳务费356.76万元,累计雇佣当地群众铲车、植树机、四轮车等机械2941台班次,群众参与建设比例达到10%以上。

  多方参与  凝结社会力量增底气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花道卜、沙木嘎嘎查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治理区,新栽种的文冠果和樟子松树苗整齐排列,迎风挺立,这是一个个普通国人以“蚂蚁”之力在茫茫沙地植下的葱葱绿色。旁边醒目的“蚂蚁森林项目区”石碑是科右中旗25万干部群众无声的“酬谢”。  

  从2018年种下第一棵树至今,蚂蚁森林携手众多网友,在科右中旗种植柠条、沙棘、山杏、榆树、樟子松超780万棵,造林面积超7万亩。

  “以前这里全都是沙子,寸草难生,现在树多了,各种鸟也来了。”在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蚂蚁森林”项目区,看着展板上从枯树、沙丘、沙尘暴,到植树、造林、绿满山的珍贵影像和展板后面迎风挺立、比肩生长的沙棘、锦鸡儿,护林员王全喜感慨万千。

  2018年,在中宣部推动下,“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落户科右中旗,2万亩柠条、8500亩沙棘在全旗7个苏木镇、3个国有林场安了家。经过4年的管护与生长,栽植时只有40公分的柠条,如今已经长到了近2米。每天来巡林的王全喜成了这里从沙地变绿地的见证者。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蚂蚁森林基金会副理事长彭翼捷介绍,2024年,蚂蚁集团将通过“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继续支持科右中旗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年内将在科右中旗再种植柠条、山杏、榆树、槭树、文冠果等树种超230万株,累计造林面积突破10万亩。  

  人与沙的较量,是空间的交锋,更是力量的对垒。近年来,在中宣部的帮扶下,科右中旗探索形成政府支持、公益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防沙治沙新模式。蚂蚁森林基金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通过募集防沙治沙资金、认领防沙治沙任务等方式,参与到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科右中旗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造林护绿“组合拳”,使得“绿色版图”持续扩展。截至2023年底,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18.54%和76.77%,沙化土地面积由611万亩减少至402万亩。

  点沙成金  防沙治沙与产业化同频

  初夏时节,在突泉县打造的东风林场文冠果基地,文冠果树已开枝散叶,满枝的花蕾青翠碧绿。穿梭林间,随处可见采茶工人忙碌的身影,她们娴熟地采摘枝头的花蕾,手指翻飞间,嫩绿的花蕾落入采茶桶中,草木清香沁人心脾。

  “文冠果茶每年是在五月初开始采,首先采的是花蕾,花蕾茶采收完以后采芽茶,六月初采摘结束,每天的采摘量可以达到30斤左右。”突泉县众鑫林业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采茶工高凤红介绍说。

  文冠果既是生态林,又是经济林,目前,突泉县文冠果种植面积已达7.5万亩,今年以东风林场为核心重点打造“万亩文冠果+湿地保护+林药间作的科尔沁沙地林草湿一体化”综合治理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

  “通过栽植文冠果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地沙化,文冠果林间覆盖式种植黄芩、柴胡等中草药1万亩。预计每亩文冠果盛产期可产种子200斤至300斤,每亩地增收2000元左右,还能带动200余名村民务工增收。”突泉县东风林场场长卢海波说。

  好生态不仅让农牧民看见了“好风景”,也让农牧民看到了“好钱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合一”早已成为兴安盟防沙治沙的高度共识。

  “文冠果树耐旱,全身都是宝,经济效益非常好。我们设计了‘围封+场地平整+打井+铺设滴灌+补植’的方式进行治理,并执行‘以工代赈’的工作模式,优先选用当地村屯的农民工、租用当地村民的各种机械设备、采购当地育苗户的优质苗木,让就近村屯的农民工多参与造林工程的管理和施工,带动增收。”在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浩力宝嘎查文冠果基地,施工企业内蒙古森发林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政泉介绍道。

  位于浩力宝嘎查的文冠果基地总治理面积4600亩,计划栽植文冠果30.36万株。3年以后,该基地文冠果成果期可为该嘎查村集体带来收入超300万元。

  由于沙地呈块状分布,兴安盟分区施策,将沙地划分为集中灭黄攻坚区、产业治理结合区、疏林草原恢复区、北缘锁边示范区4大治理区域。根据各区域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的不同,采取铺设沙障、灌草结合、围栏封育、光伏治理等不同措施恢复沙地植被,同时栽植五角枫等木本油料乔木,种植紫花苜蓿、羊草等牧草,在治理沙地的同时推动林草产业和牛产业发展,增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

  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点沙成金的新路子正在兴安盟越走越宽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兴安盟融媒体中心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兴安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