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唐代壁画的故事

两幅唐代壁画的故事
2024年06月06日 01:30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宫女图》壁画 ▲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宫女图》壁画
▲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辂车壁画 ▲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辂车壁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陕西省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乾陵的两座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葬均坐北朝南,由墓道,若干过洞、天井、小龛,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部分组成。懿德太子墓全长达100余米,永泰公主墓全长87.5米。两座墓葬中除出土大量精美的彩绘和三彩陶俑、三彩器、金属马具、玉器等随葬器物外,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墓葬壁画。

精彩的壁画

懿德太子墓全部壁画面积近400平方米,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40余幅,内容包括青龙白虎、宫阙建筑、仪仗侍卫、车驾旌旗、官员属吏、驯豹调鹰、宫人伎乐、山石花木等。永泰公主墓壁画面积与懿德太子墓相近,内容以各式各样的仕女图为主。

懿德太子墓在墓道入口处的东、西两壁,分别绘有青龙和白虎,在墓葬中绘四神图像是南北朝以来的传统,有着辟邪压胜的寓意。紧随其后的是两组阙楼壁画,楼台高耸,朱梁灰瓦,与城墙相连,城外远山连绵起伏,气势恢宏。继续向前,阙楼与城墙后排列着三组仪仗侍卫,大部分身穿朱衣或白衣,头戴黑色幞头,脚穿高筒靴,腰束革带。内为步卫,按剑配弓而立;外为骑卫,端坐马上,手持各色旌旗;后为辂车,朱轮绣毂,伞盖罗列。墓道两壁所绘仪仗侍卫均人马彪悍,旗帜鲜明,队列严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墓道之后为间隔出现的过洞和天井,在第一过洞口两侧各绘一执笏男吏,似为值守宫门的阍人。之后的两个天井和过洞依次排列着驯兽、代表品级身份的列戟、戏犬、架鹰驯鹞等图像。至第三过洞,出现了内侍和执扇宫女像,至此已进入内宫范畴。后面的过洞和天井一直到前甬道内的壁画,均以宫女为主,旁边衬以花木,前甬道顶部还绘有由团花、缠枝花草、对鸟等图案组成的方格平棊(即天花板)。

走过前甬道之后来到前墓室,前、后墓室均为穹窿顶方形墓室。前室顶部未发现壁画,东、西两壁上部均绘有代表建筑的铺作、角栱、阑额等木结构,下方则为装束各异、手捧各类器物的仕女。前、后墓室间以后甬道连接,后甬道两壁同样绘有站在花木之间的仕女,此外还绘有祥云瑞鹤,飘飘欲仙。后室的穹窿顶上绘有星象图,在银灰底色上以白色小圆点表示星辰,红色圆形太阳内绘黑色三足金乌,黄色圆形月亮内绘桂树和蟾蜍,太阳上方又另绘一黑色星辰。后室四壁上部同样绘有建筑结构,但下方壁画大部分已脱落,只有东壁保存稍好,为两组仕女,两组仕女中站于前方者捧果盘、瓶、包袱等,站于后方者则手持琴、箜篌等乐器,显然是侍奉墓主人宴饮游乐的宫人。

懿德太子墓壁画以红色为主,旌旗、车驾、建筑以及男女侍从服侍均以红色为多,整体风格既庄严又热烈。墓道两壁的仪仗壁画中,东壁可见人物共104人,西壁共92人,规模宏大。步卫和骑卫们高举上有类似虎、豹、狮、鼠、鹰、雀等兽类图案的旗帜。《新唐书·仪卫志》中有关于唐代帝王仪仗——大驾卤簿的记载,卤簿仪仗中有“第一辟邪旗,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皆戎服大袍,佩弓箭、横刀,骑。第二应龙旗,第三玉马旗,第四三角兽旗……第七飞麟旗,第八駃騠旗,第九鸾旗……第二十二白狼旗,第二十三龙马旗,第二十四金牛旗,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主之。其服皆如第一”。懿德太子墓墓道壁画中步卫和骑卫们高举的各种兽类图案旗帜,应为卤簿仪仗的一部分。

而仪仗队伍后面的车驾通体朱红,由辕、舆、轮和华盖四部分组成,华盖呈圆形,垂旒。车后左右各插一旗,一侧为九旒旗,另一侧为棨戟旗,棨戟旗上绘有“弓”字形黻纹。《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太子)金辂,赤质,金饰诸末……朱盖黄里,轮画朱牙,左建旗九旒,右载闟戟……从祀享、正冬大朝、纳妃则供之。”壁画中的车驾正符合这一记载,显是彰显懿德太子身份的辂车。

永泰公主墓的壁画布局和内容分布与懿德太子墓相似。但墓道壁画中的仪仗较之懿德太子要简单许多,也没有象征太子身份的辂车。且永泰公主墓的墓室壁画中,花木假山等庭院装饰较多,女性侍从形象也明显多于男性侍从。

其中,最具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数前室东壁南首的一幅《宫女图》。这幅《宫女图》中共绘九名宫人,皆身穿窄袖上襦,系齐胸长裙,帔帛自肩头缠绕于臂间,至胸前下垂,脚穿翘头重台履。衣裙颜色以红、绿、褐色为主。最左侧者头梳高髻,双手于胸前拢于袖中,似为女官一类的人物。她身后八名宫人迤逦相随,手捧盘、方盒、高足杯、烛台、拂尘、团扇、如意等物。烛台上的蜡烛已经点燃,壁画中仍可清晰地辨识出摇曳的火苗。宫人们妆容严整,面庞丰满,长眉入鬓,身姿袅娜,神态恬静安闲,似在缓步行进,前去侍奉公主夜宴或安寝。

历史的迷踪

懿德太子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本名李重照,后为避武则天讳,改名重润。其父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母为李显正妻韦氏,他是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出生时,其父李显被立为太子不久。

后中宗李显被废,李重润的地位也随之被剥夺。圣历元年(698年)李显被召还洛阳,复立为太子,李重润被封为邵王。

大足元年(701年)九月,李重润和妹夫武延基被杀。《旧唐书》中说他“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非其罪,大为当时所悼惜”。

据两唐书记载,永泰郡主与兄长和夫婿同时被杀。

但永泰公主墓(注:唐中宗即位后追赠永泰郡主为公主)发掘后,学者们有了不同看法。

史料记载,李重润和武延基于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初三被杀,而永泰公主墓志记载公主死于九月初四,且墓志中有“自蛟丧雄鳄,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等句。并且有专家对永泰公主遗骸的骨盆进行了复原,发现其有难产痕迹。故有学者推测,永泰郡主李仙蕙当时因怀有身孕,并未受株连,但兄长与丈夫的被杀让她受到了极大打击,因而死于难产。

唐中宗即位后,追赠李重润为懿德太子,李仙蕙为永泰公主,并将一双子女改葬,“号墓为陵”,陪葬乾陵。又为死前尚未婚配的爱子李重润与国子监丞裴粹亡女结为冥婚,令素有文名的重臣李峤撰写哀册文。又在长安城中为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立寺庙追荐祈福,四时祭祀,备极哀荣。

懿德太子墓墓道壁画中规模宏大、彰显其太子身份的仪仗卤簿,永泰公主墓中精致细腻的宫人壁画,以及两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陶俑,无一不显示着唐中宗夫妇对子女的追思与哀悼。“麦枯兮夏旱,花落兮春残。林野晦而天无色,烟云愁而景欲寒。呜呼哀哉!……痛平生兮冥寞,哀倏忽兮今古。视不见兮呼不闻,天无晓兮夜无分。同变化兮光阴尽,配阳秋兮兰菊芬。呜呼哀哉!”懿德太子哀册文中凄凉哀婉、催人泪下的词句更昭示着难以言喻的痛惜之情。

一桩唐代皇室故事,通过考古发掘,以墓葬壁画这一生动而具象的形式使1000余年后的人们有了深刻的感触,他们的容貌、服饰、生活真切地呈现在今人眼前,成为鲜活的历史,更成为我们文化积淀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都尉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