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贵为贡品的野生草

艾草 贵为贡品的野生草
2024年06月05日 05:00 北京日报客户端

  张慧

  端午节临近,新式“艾草门挂”火了。电商平台上,新鲜艾草一天能卖出几千束,搭配黄金球、菖蒲叶等花材,更是深受人们青睐。古时的一株野生草,为何能陪伴人们走过数千年,至今仍是端午节的“标配”?

江苏扬州老街仁丰里家家户户悬挂艾草迎端午。

  古时端午节用艾草“避夏瘟”

清代画家徐扬所绘《端阳故事图》之“悬艾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以禳毒气。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投江”说,但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吴越水乡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的龙祭,在时间上要比屈原的故事更早。

  更久远的是辟“五”说:早在殷商时,古人就已参透日升月落、四季轮转的循环,构建出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端午节在农历历法中的位置是“五月初五”。“五”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意义非凡,“端午”在古人看来是“属火”的,阳气过旺,要加以“驱辟”,艾草这种气味强烈的植物被古人选中用来“辟邪”。

  艾草也称艾蒿、艾叶,是一种菊科蒿属的多年生植物。艾草叶片翠绿、呈羽状分裂,叶背面浅浅覆盖一层银白色绒毛,看似平淡无奇,却因为含有樟脑、薄荷醇、侧柏酮等挥发性物质,让整个植株散发着浓烈的气味,在被点燃、熏烟时更有消毒、杀虫的功效。端午时节正逢春末夏初,蚊虫滋生。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代,蚊虫肆虐很容易传播病菌,带来传染病,而大部分传染病在古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瘟疫”。突发的瘟疫与“邪气入侵”在古人看来似乎是同一件事,从这个角度来说,艾草确实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它强烈的草本气味,不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更是有现实的卫生价值。

  古人不识艾草的化学成分,但他们早就发现了艾草的驱虫能力。再加上艾草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属于田间地头常见的野生草,所以很早以前,艾草就被人们在端午节前采撷,用作“避夏瘟”的守护。采艾草,是时至今日民间仍广为流传的端午节习俗。

  在南朝梁宗懔撰写的风俗笔记散文《荆楚岁时记》里就有记载:“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采摘来的艾草被悬挂在门上,一来避邪祈福,二来驱虫避瘟疫。有趣的是,悬艾的民俗还发展出了一些变形:青青艾草被编制成各式各样的艾人、艾葫芦、艾虎等节日装饰物,不仅被悬于门上,也佩带于腰间、戴在头上,同样以求避邪祈福。《荆楚岁时记》还提到一种端午节的习俗:“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意思是采摘艾草束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或房檐上,祭祷消灾。

  北宋吕原明的《岁时杂记》中写道:“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意思是用艾草编成黑豆大小的玲珑小艾虎,或用彩纸剪老虎的形状再贴上艾草来佩戴,别具风雅,正如诗里所表达的:“钗头艾虎辟群邪”。

  端午节佩挂艾草不仅成了民俗,它的草木香气还飘散在文人墨客的书房里,成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写下一首与艾草有关的诗《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意思是“五月五日端午节,有人赠予我一枝艾草。如今,故人已不可见,新结交的知己也远在万里之外。我赤诚的爱国心不变,但鬓角已生华发。想要跟从屈原,但先生的三湘却那么遥远。”可见赠艾草以示节气,是文人间的一种“精神共鸣”。四时节令不停流转,而文人端午节的书房里,必然也少不了艾草的点缀。《端午图》是画家的常见题材,从清代画家任伯年所绘的《端午图》中可见,端午节期间的花材除了盛开的石榴花,菖蒲、艾草也搭配其间,在案头清供示君子之心。民间祭祀辟邪的艾草经由文人之手,又化身端午的一种清雅美学。

清代任伯年所绘《端午图》中描绘了北方应季的“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枇杷。

宋代《宣和八景图》中描绘端午兰汤浴童的场景。兰汤由佩兰和艾叶煮水而成。

艾灸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人调养身体的方式。

端午节期间,用艾叶汁制作的时令美食“青团”。

  平凡“庶草”的力量

  宋代文人苏轼留下的《东坡先生志林卷之十二》里,有一则“桃符艾人语”的小故事。门户守护“桃符”仰视艾草做的“艾人”,傲然发话:“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这里微不足道的“草芥”,嘲笑的是艾草。在苏轼《端午帖子词》里有:“采秀撷群芳,争储百药良。太医初荐艾,庶草验蕃昌。”这里用来占卜丰年的庶草,也是艾草。艾草的出身并不高贵,它生长在田间地头,是再平凡不过的野生草,但它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人们的健康。

  古人视艾草为治病的神草,从《庄子》里记载的“越人熏之以艾”,以及《春秋外传》里的“国君好艾,大夫知艾”,都可以看出艾草作为治病草药的历史由来已久。

  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最早将艾草载入真正的医书。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也有用艾治病的处方,即胶艾汤和柏叶汤。梁朝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一书中,对艾草的药性论述如下:“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如果着凉了怎么办?按照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里给出的方法,那得要吃几个热乎乎的艾面大馄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

  最早对艾叶有较全面记载的医学书,来自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也是在宋代时,艾灸疗法已经十分流行。早在170万年前,当人类开始懂得利用火后,就逐渐发现,把树木等植物点燃后用来灸病患处,能祛除寒邪、缓解痛苦。后来,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在所有植物材料中,用艾叶灸疗的效果最好。于是,艾叶就日渐取代了其他灸治材料,成为养生、治病的上佳植物。

  明朝人李言闻是李时珍的父亲,他对艾灸和艾草的药性研究颇深,曾著有《蕲(音qí)艾传》,书里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子承父志,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里不仅释名艾草有冰台(《尔雅》)、医草(《别录》)、黄草(《埤雅》)、艾蒿的别称,还特别推崇蕲艾:“(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明代的卢之颐所著《本草乘雅半偈》中称:“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在明代艾叶已被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

  清代医家对艾叶的研究及应用也很多,不少本草著作均收载艾叶,但在描述的内容上多是继承前人所述。艾叶在清代宫廷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是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用于妇科疾病,还被用于治疗腰痛。《清宫医案》记载,光绪末年,御医用蕲艾加药粉,为光绪帝系于腰间,以治腰病,以补汤药之不及。

  正因为艾草的医药功效备受推崇,艾草又平凡可得,因此民间应用艾草也十分普遍。在许多地区,出生的婴儿在三天以内要洗一次艾水澡,以求消毒辟秽;出了月子的产妇也要进行艾汤沐浴,来温经驱寒。另外,艾叶泡脚可以祛乏,艾灸、艾熏可以祛病强身……

  艾草融入日常生活的另一面,体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艾”系美食上。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提到青团的做法是“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这里的“青草”,在江南等地多用艾草。除了青团,艾草还可以做成艾糕、艾饼。前者如《辽史·礼志六·嘉仪下》里的:“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后者有宋代诗人韩淲《昌甫送艾叶饼》里描述的:“我爱郊居者,春芽艾叶长。云舂和豆实,雾摘带麻香。”

  从隋唐时期起,艾酒也出现了。艾酒顾名思义,即浸艾的酒,如元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里有:“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

  时至如今,艾酒仍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另外,艾草作为中药材,也被更广泛地应用于众多疾病的治疗。在食品行业用艾草制作的美食品种也日趋丰富,于是有了艾叶饺子、艾叶月饼、艾叶粽子、艾叶绿豆饼、艾糍粑、艾汤圆、艾酥饼等。

  日化产品的研发因为有了艾叶,更多了一抹清新和保护:艾叶蚊香、艾叶除菌香皂、花露水、洗手液,艾叶牙膏、艾叶油香精、足浴包、爽身粉、艾蒿枕、无烟艾条……这株平凡的野生草从几千年前走来,不只在端午那天,而是在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给予人们庇护。

  《哈利·波特》里的神奇药水

  以艾造酒,不仅在中国有此饮食习俗,欧洲也早有加入了艾叶的苦艾酒。欧洲本土的艾草最常见的种类生长在寒冷地带,因为叶汁味道极苦,被叫做苦艾。欧洲苦艾酒属于高酒精度的蒸馏酒,除了68%左右的酒精含量,其成分还包括苦艾、茴香、海索草、茴芹等药草。这种绿色酒饮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时它不仅被视为医治百病的药酒,供给军队士兵的防疫品,也是战场胜利后的庆功酒。

  从艾草的英语“Wormwood”(worm意为虫子)可以看出,艾草的驱虫功效也被欧洲人挖掘,顺带也衍生出了人们对艾草这种神奇植物可以“驱邪”的印象。现存于牛津大学图书馆羊皮书原稿《植物记》,其作者是来自公元5至6世纪古罗马的哲学家阿普列尤斯。这本书记录了一百多种植物,其中一些植物在一千多年前的哲学家眼里富含魔力,比如艾草:“若将此草之根悬于门上,则任何人都无法损坏此房屋。”——这似乎是“悬艾辟邪”的另一个西方版本。

  而关于燃艾驱邪,欧洲也有类似的民俗。在德国、荷兰和威尔士等地,艾草又名“圣约翰草”。和端午节同属于夏季的“仲夏夜”又名“圣约翰日”,在当地人看来,艾草是圣约翰日所采集的草药中最具有魔力的植物。所以节日的风俗之一是用烟火熏烤当天采集来的艾草,以净化并增强“魔力”。时至今日,艾草的“驱魔”文化心理仍得以见证——西方儿童魔幻名著《哈利·波特》里,有一种被虚构的神奇药水——艾草浸液:“艾草浸液是一种从艾草中萃取出来的魔药制作材料。它与水仙根粉末合理搭配后,可以制成一种强效安眠药——活地狱汤剂(生死水)。”

  和我国将艾草视作医疗圣草一样,艾草在西方文化里也被称为“药草之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植物的拉丁名字来自宙斯的女儿阿尔忒弥斯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称作狄安娜)。女神阿尔忒弥斯掌管怀孕,因此苦艾在古代欧洲的传统民间用药里,是一种最常用的妇科药物,同时也被视作“药草之母”。对于经常长途跋涉的古罗马人来说,如果想要解除旅途的困乏和避免沾染疾病,就可以把艾草缠在身上——艾草的气味能提神醒脑,防止中暑,也能驱虫。按照西方古书记载,喝下“一鸡蛋壳的艾叶汁,或将艾叶搓软,与猪油一起涂抹在脚底”也有同样的效果。

  德国学者阿尔伯特是中世纪植物学术著作的先行者,由他整理、后人出版的《埃及秘密》一书共收集了约700多个条目,内容涉及大量的生活民俗,其中就有关于艾草的,比如“苦艾与蕨类植物将二者以1∶2的比例碾碎,添加砂糖和葡萄酒糟搅拌,密封在新烧制的陶罐中,以旺火烹煮,可治疗外伤”。

欧洲苦艾酒现在仍然很常见。

  悠悠艾香

  艾草为何对应“三岁”?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首《王风·采葛》,用短短三句,吟唱出相恋之人的相思之情:“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原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那个采葛藤的人,一天不见,(对我来说)如隔了三月。那个采萧的人,一天不见,如隔三秋。那个采艾草的人,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那么漫长。

  一首相思诗,借着采葛、萧、艾的三重吟诵,把草木清香融入相思的岁月,回味悠长。再仔细揣摩,会发现“葛”对“三月”、“萧”对“三秋”(这里指三个季度,即九个月)、“艾”对“三岁(年)”,也自有它的讲究。葛藤的生长期恰好是三个月,而“萧”这种香草常采于秋天,因此对应“三秋”。被奉为医疗圣草的艾草,自古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出自《孟子》,七年之病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陈艾),所以《诗经》里以“艾”对“三岁”。

  时间度量从“三月”到“三秋”到“三岁”,相思之情循序渐进,隐藏在葛、萧、艾的草木幽香里,是古人才有的浪漫。

  古人夏日防蚊有妙招儿

  明月照古今,像现代人的夏季烦恼一样,蚊子也骚扰着古人——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天运》里就表达了“蚊虻噆肤,则通昔(夕)不寐矣”的烦恼。不过庆幸的是,虽然没有电蚊香和驱蚊液,古人也有自己的防蚊妙招,这些聪明的招数包括:物理驱蚊(挂蚊帐)、生物驱蚊(养青蛙),以及化学驱蚊——艾草就是此法的利器。

  点燃艾草,释放艾草精油含有的桉树脑、莰醇(龙脑)和莰酮(樟脑)等成分,即可烟熏驱蚊——不过熏晕蚊子的同时,烟熏火燎也免不了呛到自己。欧阳修就曾在《憎蚊》中提到“熏之苦烟埃,燎壁疲照烛”的尴尬。如果想要用温和、缓慢的燃烧法驱蚊,就要把艾草搓成最古老的“蚊香”——“火绳”。火绳长约三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有一套讲究:采集时间得在秋天,采集的艾草最好是结过籽的,制作手法是像编辫子一样把艾草编成绳状,然后晾干,等到第二年夏天蚊虫肆虐时就可以用上了。

  除了火绳,文人雅士的端午香囊不仅给举手投足间增添幽香,也是随身携带的“驱蚊宝”。香囊中含有艾叶、薄荷、藿香、石菖蒲、丁香等多味中药,都有让蚊虫远离的功效。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IC photo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