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文化是金字招牌

杨林:文化是金字招牌
2024年06月03日 18:07 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成良田/文 吴冠夏/视频 通讯员 王雪燕

  它是“老”的,卖的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耐得住舌尖咂摸的传统民间特色食品;它又是“新”的,品牌创立才4年时间,打造的是国货新字号。

  它是“快”的,短短数年已在全国开出300多家门店,终端零售额超4.8亿元;它又是“慢”的,精挑细选老底子食品,一个配方进行了38次调整。

  它是“文”的,百年商贸文化滋养了它,非遗金名片成就了它;它又是“商”的,以新理念新模式赋能“老字号”,以“老手艺”创造“新经济”。

  它就是“三关六码头”,一家经营老底子美食的宁波本土企业。

  “吃的是老底子美食,但根子里是文化记忆。”三关六码头(宁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杨林说,“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正像‘三关六码头’这个名字,希望未来能打造成一个全国品牌、一家全球企业。”

  虽然刚刚起步,但有路,就不会遥远。

杨林杨林

“每一个产品,有一个底蕴在”

  记者:看到你们品牌,很多人就会想到那句宁波人耳熟能详的话:“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它们有关系吗?为什么叫“三关六码头”,它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杨林:当然有关系。

  “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句话,宁波帮博物馆里就有,它生动描述了以前宁波商人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的气质和传统。我就是奉化人,这句话对一代又一代宁波人都影响巨大。

  “三关六码头”,这几个字,在很多宁波人心底,代表着一种文化记忆。我们的品牌故事,正是源于宁波,源于江浙沪一带百年商贸文化记忆。

  所谓三关六码头,指的是大江南北的城乡关口、货运码头,自古以来,这里都是集贸繁荣之地。大家知道,唐宋以来宁波就是国际性港口城市,三江口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而且是大运河南端唯一的出海通道。现在,我们经常讲宁波“港通天下”,这个港口就是码头,大量商贸活动都来源于码头,从而形成一种最原始码头生意。

  三关六码头,它说的也是昔日里行遍天下的走货商贩,他们挑着担、支着摊,将民间各地的特色食货,经营成了一生的事业,也闯荡出了百年的传奇。“三关六码头”的创立,正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商贸文化、非遗文化、饮食文化,我们也希望传承三关六码头这种走南闯北的拼劲闯劲,把它打造成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意。

  记者:上海著名作家叶辛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三关六码头》。他提到,小时候,宁波人把各种各样的小吃带到了上海,年糕片、山楂片、兰花豆、南瓜子、豆酥糖……“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宁波特色小吃让他这样一个上海人也念念不忘。这也是你的童年记忆吗?为什么选择这条赛道创业?

  杨林:实际上,叶辛前不久就来过我们公司,聊起这个话题。正像他说的,这些年来,“三关六码头”变成了宁波特色小吃的代名词,很多人把“三关六码头”小吃,称为“小时候的味道”“童年的记忆”。

  创办“三关六码头”,确实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以前,我经常陪家人去超市、便利店、零食店,但经常找不到我想要的那些产品,小吃也好,包装食品也好,都找不到。我还常去各个地方找小吃,比如,去象山吃凰嘉乔的包子;去慈溪小街巷吃个鸭煲。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些东西,普通门店里买不到。

  2018年,我开始做食品生意时,这种经历促使我们做老底子味道、文化食品。宁波的油赞子、慈城酥糖、奉化油焖笋……这些食品存在时间基本上都超过百年,到现在仍然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说明这个产品有长久的生命力。

  余秋雨老师讲过,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就好比油赞子,宁波人长期吃油赞子,油赞子就变成宁波人的一种饮食文化。做“三关六码头”、做老底子食品,也是因为每一个产品背后,它有一个底蕴在那里,这也是从市场角度考虑,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希望能在食品赛道里开拓一片新领地。

“不只是一个宁波的生意”

  记者:“三关六码头”是2018年成立,6年开了300家实体店,一个地方特色小吃品牌,为什么能走向全国?而且以这么快的速度?

  杨林: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其实是公司前身最早一家店的成立时间,也就是“老宁波土特产店”。三关六码头商标,其实是从2020年才开始的,到现在4年时间。目前,我们已在上海、杭州、常州、长沙、宁波等地开设连锁门店300余家,但主要还是在宁波本地。去年,公司终端零售额超过4.8亿元。

  为什么能开这么多店?我相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对它需求确实很大,而我们正好抓住了消费升级这个机遇。这就像宁波服装行业能做得这么好一样,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赚到钱,想要穿西服,宁波企业家抓住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这种向往,顺势而为打造了那么多全国有名的服装品牌。

  现在,我们的GDP每年都在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吃”这个需求一定更大、要求更高。所以,抖音上一些苍蝇馆子被大家追捧;很多人开很远的路,就为了找好吃的小吃。为什么这些好东西不能在楼下就能买到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只是需要有企业去干这些事。所以,我们把绝大多数门店开在社区,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老底子、健康特色食品。

  记者:从2018年的老宁波土特产,到2020年后的“三关六码头”,这次品牌调整后,你们改变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杨林:刚刚提起过,我们最早的店叫老宁波土特产,开在北仑东河路,星阳菜场对面,现在已经是200多平方米的大店。

  从原来的老宁波土特产,到现在的“三关六码头”,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定位在变:从宁波一域,视野放到全国。虽然目前的门店仍然以宁波为主,但是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宁波本地的产品比例并不太高,店里的产品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有一款树叶牛肉,卖得特别好,其实是温州的。

  所以,我们希望三关六码头不只是一个宁波的生意,而是全国全球的生意,这也是“三关六码头”“港通天下”蕴含的开放胸怀、全球视野。实际上,今年我们就计划在浦东国际机场、杭州火车东站、萧山机场、宁波机场等开设门店,通过这些枢纽把生意做到国外。

  不变的地方,就是坚持做老底子食品。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老底子食品,我们不是“美食创造者”,而是“美食发现官”,把那些有悠久历史的非遗美食、老底子口味精挑细选找出来,并且给它赋能。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开在杭州的店,有很多杭州老底子食品;在上海的店,有很多上海特色食品;在长沙的店,有长沙的特色食品。

“企业必须有社会责任”

  记者:去年年初,你们收购了宁式糕点代表品牌“董生阳”,打造的很多产品实现热销,让“百年老字号”迎来转机,为什么不断寻找挖掘老字号,如何让这些老味道、老字号、老手艺焕发新风采?

  杨林:我们是一家文化食品企业,从宁波诞生成长,产品当然也从宁波而来。那么,什么最能代表宁波的饮食文化?一个是海鲜,一个就是糕点。

  “董生阳”是宁式糕点的代表品牌,迄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但是收购时工厂已经没再生产,门店也没怎么经营了。但它留下了一些老底子配方,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非遗手艺想要传承,就必须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一味盲目地继承传统,反而是一种思想固化。

  比如,在开发黄油酥饼这一新品时,我们在传承非遗技艺基础上,融合西式配料,对配方进行了38次调整,既保障食品健康零添加,又延长保质期至90天。我们还对口感进行现代化创新。例如,一款小桃酥,老一辈吃的口感是比较干硬的,但现在的消费者更偏向于软糯一点,我们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味道的同时,适应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而像芡实糕,我们在推出传统的桂花、黑米等味道之外,还新增了白桃乌龙这种当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味道。

  守正创新,已经深深地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中,融入每一个企业家的血液里,也正是秉持精神文化,我们致力于打造有生命力的产品,让很多老口味焕发生机。

  所以说,“三关六码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宁波商贸文化、饮食文化的滋养。同时,“三关六码头”的创新发展,又让一些宁波非遗文化、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记者:“三关六码头”虽然卖的多是老底子味道,但是作为一家新企业,成立还不到10年时间,要打造一家“百年老店”,需要怎样的文化加持?

  杨林:打造“百年老店”,这是企业的共同愿望。我是做外贸出身的,见了太多百年企业,我发现这些百年企业,其实并不神秘。

  其实,人类一代一代地迭代,每一代人,性格脾气可能不一样,方式习惯也有差异,但是企业有一样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核心价值、企业的根基,就是企业一定要打造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还有一点,就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符合民心所向,得到老百姓认可。一百多年来,我们“宁波帮”不仅以优秀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智慧,书写了辉煌的工商业发展史,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这是新一代宁波企业家要学习的地方。

  基于这一认识,2022年开始,“三关六码头”发起了“万人手艺人共富计划”,打造了一套非遗及老字号品牌携手发展、老字号手艺人与企业传承互利的新模式。

  项目从目前“三关六码头”主力销售产品为中心出发,从各地选拔专业的非遗食品制作人和传统老字号文化食品手艺人,进行一对一签约,通过公司的研发中心结合各地食品院校的专业力量,实现重点产品的配方研发。

  这项计划发起后,许多非遗配方都已投入标准化生产,让各地的经典传统食品实现知识产权化,做到永久保留和传承。截至目前,项目已有签约手艺人50人,涉及非遗和老字号品牌58个。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如今“三关六码头”还筹备起了非遗手艺人大赛,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比赛,让更多非遗手艺人参与其中,我们将和其中的一些优秀人才签约,让他们加入“万人手艺人计划”,从而让非遗手艺得以延续、非遗文化不断传承、非遗经济不断创造。

记者手记

  “文化很烧钱。”

  镇海庄市街道同益路,“三关六码头”一间会议室内,杨林面对来访的记者,用一句“大实话”开场。

  但是,为文化、为非遗,杨林用行动告诉我们:这个钱,愿意花——

  花费巨资,收购浙江著名老字号“董生阳”品牌;深入民间,寻遍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耐得住舌尖咂摸的非遗食品;发起“万人手艺人共富计划”,打造老字号手艺人与企业传承互利的新模式……

  这自然是一桩生意,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是它却充满了文化味、责任感。在这里,文化是金字招牌,是润泽的土壤,是发展的动力。

  而今,“三关六码头”的快速发展,也给了杨林一个颇具含金量的答案:这个钱,花得值。

  文化与商业,双向奔赴,互相融合,互相成就。

  “三关六码头”的故事,未来或许更精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宁波市 杨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