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剧哑火

转自: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刘宗智 济南报道

近年来,因为爆款频出、市场回暖,悬疑剧赛道迎来一波观看热潮。然而,近期扎堆上线的众多悬疑剧,却没有延续前两年的高水准,反而出现了品质明显下滑、低水平重复的迹象,屡被吐槽。根据各平台目前发布的片单来看,下半年还将有大批悬疑剧上线,如何打造更多差异化精品,改变不温不火的现状,值得创作者深入思考。

上半年表现不及预期

悬疑剧作为一种深受观众喜爱的类型,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早期周杰、任泉主演的古装悬疑剧《少年包青天》,梁冠华、张子健主演的古装悬疑剧《神探狄仁杰》,李成儒、王茜主演的《重案六组》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悬疑剧,都有不错的收视。近年来,国产悬疑剧再度创新,《法医秦明》《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等国产网络悬疑剧广受关注,播放量创下新高,实现热度和口碑的双赢。悬疑剧进一步“破圈”,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市场的信心。

此后,悬疑剧产量大幅增加,涌现出《御赐小仵作》《开端》《唐朝诡事录》《狂飙》《漫长的季节》《尘封十三载》《繁城之下》等一批反响较好的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高口碑、高流量已经成为了悬疑剧的代名词。因此,各大互联网视听平台纷纷启动剧场化策略,着力打造精品悬疑剧集,如腾讯视频的“X剧场”、优酷的“白夜剧场”、爱奇艺的“迷雾剧场”等。

产量“井喷”之外,悬疑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自去年《漫长的季节》完结之后,便再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今年年初,《黑土无言》播出期间悄无声息,路阳导演的《天启异闻录》以低评分收场;芒果TV的《19层》最高市占率仅为1.62%,非虚构文学改编的剧版《三大队》也远不如影版火爆;今年第二季度依然难觅爆款,井柏然主演的《新生》以烂尾告终,《微暗之火》反响平平,整体表现与市场期待相去甚远。

尽管《新生》大结局播出之前,剧情层层反转,无比烧脑,还上线了Netflix,但由于结局太过仓促草率,开播热度较高的《新生》在距离爆剧仅一步之遥时“跌落”。剧集讲述了一场由追悼会引发的罗生门骗局,以“密室逃脱+剧本杀”的形式,抽丝剥茧般挖掘了人性最为阴暗的一面,五个人竟然认识完全不同的费可,随着谜底逐渐揭开,网友直呼“全员恶人”。然而反转后的费可却颠覆了观众对于其“犯罪天才”的印象,角色魅力也由此消散。在完全推翻高智商犯罪形象的前提下,为了使剧情更加符合逻辑,该剧还为费可增添了一段凄苦身世。网友犀利评价:“费可这个角色,黑得不彻底,白得不干净,灰得没厚度。细节不够,铺垫太少。真实与逻辑,同时在崩坏。”

除了《新生》,《黑土无言》《微暗之火》《不可告人》等今年播出的悬疑剧同样哑火。《黑土无言》由陈建斌和胡军主演,讲述了宁静的东北小城澜河,因一桩离奇杀人案掀起波澜,随着调查深入,一段横跨1990年到2005年的东北往事浮出水面。部分观众认为《黑土无言》剧情紧凑,干净利落又接地气的处理方法让人很有沉浸式观看感。也有很多观众认为《黑土无言》的人设太过于老套,所有人物都像是老瓶装新酒,而且作为悬疑剧,剧情、台词和人物的设计都太过于空洞了,案件的细节草草带过,导致人物纸片化。

“剧本杀结构”失衡

悬疑剧通常与侦探、犯罪、推理等题材类型相结合,注重悬念的设置与安排,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来制造悬念,满足观众对悬疑剧剧情中缜密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期待。2024年上半年播出的国产悬疑剧不少,但大多数剧集都关注技法的提升和题材的扩展,悬疑剧核心的推理和破案,却常常被无厘头的逻辑带偏,并没有往专一、精深的路线拓展,反而显得贪多贪全,图快图巧,丢失了该类型剧自身固有的优势。

《新生》改编自小说《费可的晚宴》,由导演申奥执导,井柏然等演员主演,以“暴风雪山庄”模式和“剧本杀式叙事手法”为主要特点,前期刚播出时被不少网友盛赞为“年度最佳悬疑片”,但是大结局当天却因“烂尾”冲上热搜。剧情以费可死亡为开端,五位与费可有关的“骗局受害者”被聚集在一起,观众跟随角色揭开费可的真实面目及背后的秘密和阴谋。

常看推理小说或影视作品的人,一定对“暴风雪山庄”模式很熟悉。这是常用在推理类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一种模式,又称“孤岛模式”,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比如一个因为暴风雪而与世隔绝的山庄,或是密室、孤岛等,由于特殊情况而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络,所有人都暂时无法离开这个环境,与此同时,众人中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几个成员先后离奇死亡,那么凶手就在这些人中间,侦探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有限度的搜查和推理。这一模式最经典的例子,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极地暗杀》《利刃出鞘2》采用的也是“暴风雪山庄”的故事模型,类似的影视作品还有《致命ID》《费马的房间》《八面埋伏》等。

《新生》开局就把五人困在一个岛上,这是非常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模式,随着每个人对费可过往的讲述,疑点不断加深。曾一度流行的“剧本杀式叙事结构”在剧中也有所体现,和剧本杀的游戏者一样,五人的讲述有真有假;而在游戏者中,也同样有“主谋”和“叛徒”。观众们跟随剧中角色一起猜测推理,逐步揭开费可的真实面目以及他背后隐藏的秘密。观看者超越旁观者身份,有了突破以往经验的临场感,仿佛同样置身于孤岛和海上游艇的密闭空间,与主人公们一同开启追寻人性真相的命运漂流。此外,本剧运用了错乱的时间线布置而成的五种骗局,让观众在追剧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惑和好奇。观众需要仔细观察剧情中的细节和线索,才能逐渐揭开这些骗局的真相。

从剧集本身来看,创作者为追求悬疑感选择了精巧的叙事结构,而忽略了故事的合理性和人物塑造的一致性。对于观众而言,前期的费可能够洞悉人性弱点,捕捉他人的欲望和诉求,凭借对信息差的精准把握,去拿捏和驾驭他人。一系列铺垫本应将故事推向高潮,却没想到结局如此匆忙,费可的人设瞬间崩塌,导致观众在回看之前的剧集时,感到故事故弄玄虚,所以无法真正投入剧情中去,“剧本杀式叙事结构”在本剧中是失衡的。

影视作品的根本立足点还是在于内容,无论是“暴风雪山庄”模式,还是“剧本杀式叙事结构”,都只能起到修饰作用。对于热度不断消退的“剧本杀”行业本身而言,“好本子”的价值也远超想象。悬疑是一个好用的壳子,可以在剧集的开头就抛出悬念,吸引观众眼球,但悬疑元素的使用不是电视剧创作的万能公式,《新生》如果更加用心地去打磨故事和人物本身,在自圆其说的基础上保持剧情连贯、人设一致,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生活化悬疑很重要

一般而言,悬疑题材最重要的便是“悬疑”氛围的制造,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佳作突破了既定模式,将重心从案件转移至生活本身,关注背后的人物命运和时代命题。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生活犯罪悬疑剧《漫长的季节》以豆瓣9.4分的高分完美收官。不同于导演辛爽上一部剧作《隐秘的角落》以紧凑的剧情和对家庭犯罪的关注为重心,《漫长的季节》以一起发生在东北工业城市桦林的碎尸案作为开始,看似以案件的发生、侦查、告破为线索,实则精准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

《漫长的季节》削弱悬念设置,不以案件的告破为中心,转而代之以展示大量的生活细节,将推理破案融入日常琐碎之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处理悬疑材料,以饱满真实的东北味儿建构故事,形成了一种将生活流融入悬疑剧的艺术创作方法,在对东北日常生活场景的呈现中串起了整个故事。对此,辛爽在采访中分享了他理解的悬疑感,那便是一种生活悬疑,即用生活的方式来处理悬疑犯罪材料,在对日常生活的展示中慢慢揭开犯罪的真相,从而形成反差感,与传统悬疑剧将案件和悬念作为核心不同,他认为,“案件应该是一个展示人的东西,特别像穿针引线,我们看的不是针线,而是要通过针线展示出来一个主题。这也是后来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案件只是作为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隐藏在案件背后的人物和主题,这才是真正要展现的东西。这种创作旨趣和理念上的不同,赋予了《漫长的季节》特别的气质。

反观今年上半年未达预期的多部悬疑剧,大多是以刑侦为题材的悬疑剧中,不少剧集都出现了剧情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一些作品剧情看似烧脑,实际上却是不顾故事逻辑性地强行推进。叙事结构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破案而破案,生活化悬疑荡然无存,在影像表达和故事手法上陷入程式化窠臼。让创作回归悬疑剧自身属性,尊重题材特点和艺术规律,自然会得到观众热烈的回应。面对高需求和高期待度,悬疑剧创作在寻求创新的基础上,更应该踏实地做好优质内容,推动国产悬疑剧再出佳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