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抗击非典精神背后的故事

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抗击非典精神背后的故事
2024年06月03日 15:51 媒体滚动

转自:党建网

刘轶丹 熊瑞涛

  2003年春天,注定是一个不宁静的春天。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像恶魔一般在神州大地肆虐。短短几个月,我国内地20余个省区市受到侵袭,感染人数剧增。医生告急!病床告急!医疗物资告急!生活物资告急!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告急!

  2003年4月下旬,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成立,举国上下紧急动员,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投身到这场特殊战争中。仅仅两个月后,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就宣布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这标志着我国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回顾这段难忘的历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并肩作战,无私无畏、真诚奉献,直面危险、永不退却,在刚刚迈进的21世纪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英雄乐章。从最初被动打“遭遇战”,到后来主动发起“反击战”,再到最后夺取胜利的“攻坚战”,在抗击非典这场人类共同面对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SARS,作为一个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闻之色变的名词,一度让千百个家庭支离破碎。但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中国人的字典中,SARS却代表着在危难之际所展现出来的牺牲奉献、团结一心、勇担重任、相互扶持的信念和品质。

  2003年4月19日深夜1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到组建抗击非典医疗队的命令。医院启动紧急预案,迅速安排落实各项任务,决定抽调当天值夜班的护士和家住附近的医护人员参加。当电话打到病房、打到家中,所有接到命令的人不约而同地回答了一句话:“好,我马上就到!”半个小时后,连洗漱用品都没带齐全的队员们便踏上了征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5个小时内,另外2个批次的队员又迅速响应并集结完毕,做好了枕戈待旦、奉命出征的准备。

  “我们时刻准备着!”2003年4月2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召开紧急会议,向全院职工发出了紧急动员令。一天后,踊跃报名参加预备队的人数已逾千人,有多个科室是全员报名,其中还有很多是已退休的老教授。“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主动请缨、奋不顾身;面对SARS病毒这个无形的劲敌,他们同仇敌忾、气贯长虹。

  74岁高龄的军队医学专家姜素椿不顾自身安危抢救患者。不幸被传染后,他却只是淡然地说:“作为医生,我不能为患者服务了;但作为病人,我愿以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为防治非典闯条路。”在他的执意坚持下,医院向他体内注射了非典患者恢复期的血清……

  平静的岁月里,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而平凡;当灾难来袭时,他们义无反顾,矗立起高大伟岸的身影。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医务工作者梁世奎、丁秀兰、叶欣,他们生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选择了从医,就选择了奉献”,“战斗已经打响,我怎能离开”,“这里危险,让我来”!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司机范信德,因运送危重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副旗长额尔敦陶格陶,因过度劳累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在疫情防控中不幸因车祸去世……他们是茫茫人海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更是抗击非典战斗中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

  “北京,我们支持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汽车、火车、飞机,运载着一支支出征的队伍奔赴前线;决心书、请战书、绝笔书,记载着一片片无私奉献的真情。

  从未有那么一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也从未有那么一刻,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如此接近。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人民战争,广大群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非典无情、来势汹汹,干群携手、共克时艰。各行各业工作者冲锋在防控救治一线,奋战在科研攻关前沿,坚守在自身本职岗位,顽强地与疫病作斗争。广大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挺身而出,许下了“只要还有一名患者没有脱离危险,我就不能离开前线”的坚定承诺;几个月的时间里,抗击非典社会捐赠款物价值超40亿元,“要物有物,要人派人”,哪里有疫情,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四面援助、八方支持……抗击非典斗争集中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英雄气概,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共产党员的感召力,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一个个党员,如星星之火,为了庄严承诺,汇成燎原之势;一个个党组织,坚如磐石,为了不变的宗旨,建起牢固防线,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中书写了光辉篇章。

  疫情就是敌情,防疫就是作战。首都抗击非典斗争进入攻坚阶段后,全军1200名医护人员火速驰援北京。在小汤山医院,男光头、女寸头,人人充满战斗豪情。八一军旗红星闪闪,照亮了一双双曾在抗震救灾战斗中砥柱擎天的大手,照亮了一条条曾在抗洪抢险战斗中力挽狂澜的臂弯。如今,人民子弟兵又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把人民的利益高高托举!一个人倒下了,一群人站出来!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空前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凝聚中迸发出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验证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昭昭真理。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谁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谁是真正的英雄?

  ——穿上隔离服后感觉特别憋闷,感觉氧气不够用,总要张开大口进行深呼吸。每天下班后,脱掉隔离服摘下口罩都要仰天大吸几口气,好像要将这6小时内没有吸足的氧气尽快补充回来。

  ——此时,病人的脸距离我只有10厘米,呼出的气体喷在我的脸上。我尽量扭过头,尽力避开,却不能逃避。病人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我怎能眼看着需要帮助的病人却无动于衷呢?

  ——那一年我还是个普通医生,工资不多,一直舍不得买手机。父亲劝我:“买一个吧,哪天医院需要你进隔离区,我和你妈还能给你打打电话。”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正是由于英勇无畏的中国人坚信,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强的精神动力。

  2003年4月28日晚,原沈阳军区抽调的76名医务人员踏上了K54次特快列车。他们不是奔赴边疆,而是“进京赶考”。“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出征的队伍里有许多年轻的女军人,她们一扫“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凄凄惨惨,全无“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悲悲切切,而是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驰援首都。她们是人民子弟兵,是白衣天使,更是最美的逆行者!

  没有完成任务,所有人带着耻辱走出去;发生大范围感染,所有人都死在小汤山;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所有人才能平平安安——这是摆在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面前的3条路。在连夜召开的全院首次会议上,他拍案而起,掷地有声地说道:我们走第三条路!这是何等的勇气!这是何等的壮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视死如归的医务工作者,到奋力攻关的科研人员;从深入一线的新闻记者,到共抗病魔的普通百姓,每个人都不容易,然而每个人都在付出努力。在军地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争分夺秒,36小时完成基因测序,16天迭代测温仪器;在京郊荒地,建筑工人撸起袖子,七天七夜建成小汤山医院;在全国各地,普通市民排队献血,支援北京……在这个非常时期,每个人都在以“中国速度”同病魔赛跑,共同谱写了“天职与亲情相充实,崇高与质朴相映照”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聚沙成塔,微光成炬。2003年6月20日,小汤山医院东大门挂起醒目的横幅:“走出小汤山,一生都平安。”当天,最后一批18名非典治愈患者出院。所有人都在高呼——“我们胜利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曲折发展,人类总是在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中昂首前行。面对新冠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华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抗疫精神,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道,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20多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儿女抗击非典的厚重经历,已经积淀为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历久弥坚。

  只有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党和人民共同锻造的抗击非典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碧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