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出节约集约用地创新答卷

安徽交出节约集约用地创新答卷
2024年05月28日 16:38 安徽日报

转自: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向节约要土地,向集约要效益。产业投资、项目建设、城市服务业提升,基础都是土地。作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唯一试点省,伴随高质量发展加速,如何处理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安徽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试点:省级唯一

5月中旬,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查王广华来到安徽,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举行工作会谈,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安徽自然资源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是什么让国家如此关注安徽的工作?答案是:安徽2022年获批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为全国唯一省级节约集约用地试点。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安徽近年来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换挡期,从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到做好发展土地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徽摸索出一些自己的经验。

我们来看安徽的试卷答得怎样?

要素: 全过程管理

5月下旬,安徽“三夏”生产大忙时节来临,麦收大幕开启,全省各地抢收十分热闹,皖南地区收获过六成。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在地小麦4300余万亩,“三夏”期间,我省计划投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7万台,集中10天左右完成小麦抢收工作。去年数据显示,安徽夏粮实现“三增”,总产348.16亿斤,播种面积4294.95万亩,总产和面积均居全国第三。

“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打造,离不开耕地保障。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郜红建介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截至2023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超8340万亩,较2022年增加约20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连续2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发展中,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土地要素支持。如何处理发展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摆在安徽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大桥、特大桥桥梁断面缩小了0.5米,少占耕地超过6亩。”5月22日,在G50沪渝高速G5011芜合高速宣城至芜湖改扩建工程项目现场,设计代表宋福华说。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利用科科长许天语介绍,该工程项目全长47.821公里,路基宽度42米,总投资近64亿元,涉及芜湖、宣城两市。与以往不同的是,该项目推行全过程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从优化路基要素功能、优化桥梁断面宽度、优化关键节点拼宽方案、优化互通立交设计、合理确定地类五个方面节约用地。通过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等方式,最终在报批阶段仅占用耕地414.402亩,不占永久基本农田,较预审阶段少占耕地1068.648亩,其中少占永久基本农田557.8515亩。

融合: 挖掘潜能

近年来,安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一批头部企业投资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或建成,同时安徽还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空天经济等未来产业,这些都需要发展空间。但一个显著的矛盾是,城市空间有限,如何让这些产业获得更好的要素支撑?有一个关键词:挖潜。

合肥高新区,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地带,集聚了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声谷、科大硅谷、中安创谷等一批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发展平台。

“通过‘园区-单元-项目’节地模式,我们这里实现了土地和建筑功能的混合复合利用,使园区产业单元配置更加合理。”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芳5月22日介绍。园区通过落实产业用地“清单制”,在项目供地前,完成区域评估和现状普查,形成用地清单,项目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方式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同时,中安创谷还引入合肥高新区首创的“健康体检+土地管家”机制,对投入产出指标、建设运营指标、自持要求等进行具体约定。目前,中安创谷一、二期亩均投资强度超1000万元。2023年,中安创谷园区实现产值170亿元,亩均产值7141万元,亩均税收208万元。即将开工的三期项目将探索分割转让,按“双合同”开展供后监管,提升产业项目亩均效益。

合肥的创新平台土地和建筑的复合利用让园区亩均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而产业则瞄准低效用地挖潜。

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姚峰介绍,合肥大众汽车产业园是该区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典型。2005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出让方式,分期取得该区紫云路南、宿松路西土地使用权,总占地2965 亩,规划容积率1.01。在建设合肥大众汽车产业园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收储(收回)再出让、土地使用权人自主改造和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等方式,对原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名下存量用地进行再开发高效利用。在大众安徽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内,只有成为大众安徽的配套商,才能进入该产业园租用厂房。该园区共盘活1400余亩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资产,亩均税收由原先的4.18万元提升至245万元。

创新: 破局瓶颈

除了大项目、大工程建设,新时代城市发展还有更多的跨业态的用地需求,安徽通过一些城市项目用地的创新打法、手法、步法,探索出一条服务城市不同业态发展需求的土地要素保障路径。

对于合肥市民来说,位于金寨路旁的合柴1972如今已是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合肥潮流演艺、餐饮文化逐渐聚集的地方。

“我们这里涉及到六类用地类型,在省、市的支持下,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合柴1972运营方负责人汪青文5月22日介绍,该片区是合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和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业态新型融合的示范项目,规划占地1520亩,其中原合肥柴油机厂区738亩、城中村(含棚户区)782亩。“为支持该片区发展,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细化地块用途,增加用地类型,在土地要素上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土地利用处处长徐国平说,合柴1972项目在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一步细化地块用途,增加了商住混合、公园绿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用地,用地类型由2类增加到6类,为补齐片区各项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合柴1972同类型的创新用地,在芜湖1900老船厂项目建设中也有体现。

空间的瓶颈,对工业园区来说,同样是一大难题。

在位于马鞍山市的宁马双创园,“机器上楼,汽车上顶”已经成为该园区项目新的规划建设模式。马鞍山市宁马新型功能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何耀5月23日介绍,所谓“机器上楼”,是除重型、大型机器外,普通生产机器由原先布局在一层厂房内变为放置在多层厂房内,以最大限度节省空间资源、提高厂房利用率。而“汽车上顶”则是将园区原先布局在地面和地下的停车位,更多地布局在工业厂房的顶部,上面覆以大片的光伏板作为“屋顶”,既解决了企业员工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园区建设成本,还同时为企业缓解了能源使用成本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新印发了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导则。”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磊5月23日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马鞍山市开发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意味着该市对开发园区发展和促进产业社区转型升级有了更高的要求。

发力: 安徽经验

郜红建在采访中表示,安徽节约集约用地综合改革试点从八个方面着手,健全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体制,创新土地效益评价体系,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耕地保护新机制,打造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探索“健康体检+土地管家”、“一码关联、一码管地”、涉法涉诉土地处置机制、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等新打法、新手法、新做法,着眼“小切口”破解“大难题”,改革取得一些成效,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益经验。

下一步,我省将加强改革试点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努力在土地效益评价、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程包保服务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园区-单元-项目”一体化节约集约用地、产业项目用地“一件事”等方面打造“安徽特色”,提供“安徽模式”和“安徽方案”。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安徽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