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卢奕贝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茉酸奶再度因食安问题引发关注。
5月27日,茉酸奶被《新京报》曝光它有门店原料过期40多天仍使用、水果馊了才肯扔。据报道,北京市多家茉酸奶加盟店存在诸多食安问题,包括使用过期40余天的原料;更换效期标签,不按时报废原料,或根本不使用效期标签;常温存放应冷藏的水果,水果变色、出水后,仍接着使用;偷工减料,不严格按照配料表足量放料;用工不需要工作人员提供国家强制要求的餐饮人员健康证明等。
5月27日下午,茉酸奶发布致歉声明,称针对涉事加盟门店,茉酸奶总部已经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此外,将对全国所有门店的“食材存储、食品效期、水果保存”等问题再度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并对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成立于2014年的茉酸奶曾是势头最猛的现制酸奶品牌。
这个品牌于2021年底开放加盟,彼时门店不过90家,但在2023年3月中旬门店数已突破500家,到了当年6月,其公众号披露已开出1000家门店。社交平台上它的热度也颇高,小红书关于茉酸奶的笔记已经有超10万篇。
但接下来茉酸奶不断陷入一个又一个争议之中。
2023年7月,因为一杯酸奶要卖到68元,#茉酸奶新品问卷价格选项最低68元#一话题登上热搜。虽然随后这一品牌澄清表示问卷并不等于实际定价,定价策略并非高价,但68元起步的价格也牵扯出消费者觉得这一品牌可能使用了植脂末的争议。在消费回归理性的大环境下,这一对性价比的质疑也倒逼茉酸奶在一个月之内火速更换奶底。
今年3月,茉酸奶因推“友好杯型”惹争议,被指变相涨价。3月15日,茉酸奶因产品成分疑似与品牌宣传不符被上海市消保委点名。
面对上海消保委对其芒果酸奶奶昔高脂肪、高糖分提出的质疑,茉酸奶品牌方于3月16日凌晨两点作出回应,称所有原料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表示茉酸奶品牌并没有出现在任何315晚会中,却被恶意歪曲、刻意引导,甚至登上热搜。
这些事件的最终影响是,茉酸奶从快速增长轨道断崖般跌入谷底。
目前,茉酸奶的门店增速明显放缓。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茉酸奶门店数量为1546家,其每月新增门店数量由2023年5月的324家开始一路下滑,2024年1-4月,其新增门店数量显示为17家、5家、3家、14家——和曾经三个月内开出500家店相比,它的扩张节奏几乎属于原地踏步。
茉酸奶也曾多番尝试挽回受损的声誉。
被质疑奶源,茉酸奶在2023年11月接受君乐宝乳业集团战略入股,对外表示在乳制品原料供应、新品研发及食品安全和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协同与合作。在不久前的5月8日,茉酸奶还与霸王茶姬、喜茶们一样,公布产品配方以证清白;被质疑高价,茉酸奶也想办法调低价格,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其客单价在24元左右。
只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争议漩涡中,茉酸奶逐渐错过了发展的红利期。
但它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现制酸奶的竞争壁垒并不高,消费者甚至都可自制。
现制酸奶产品模式就是围绕低温酸奶加入水果、坚果等配料进行产品创新。比如茉酸奶主打的原创牛油果系列因加入了巴旦木、开心果、碧根果等坚果而做出产品差异化,令其一杯酸奶能卖到售价30元起步。
但这类产品于消费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与可复制性,眼下牛油果酸奶已是现制酸奶品牌们的统一标配,茶饮品牌也在过去一年纷纷上新酸奶类产品,小红书上也有大量笔记分享如何在家复刻一杯茉酸奶或Blueglass,看上去它们的配方并不复杂。
而在所有饮品品牌都在努力迎合更适应大众消费价格趋势的眼下,即使茉酸奶也降低了价格,但它的竞争力也很难与过去相提并论。而作为现制茶饮行业的同类赛道,茉酸奶也需要在霸王茶姬、茶百道、古茗们迅猛扩张的眼下争取生存空间。
而在竞争之中,以低温酸奶为卖点的茉酸奶对消费者而言,吸引力或许不如奶茶那么大。尼尔森IQ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9月,低温酸奶全国线下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8.7%,销售量同比下滑10.2%。此外,彭博数据则显示,中国酸奶市场2018-2023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下降了2.31%。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另一个现制酸奶品牌Blueglass会如此用力地制造各种噱头,甚至“擦边”来吸引消费者注意。
在内部问题不断、门店增速放缓,以及外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知茉酸奶还能撑多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