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曹县是著名的“芦笋之乡”,中国最大的绿色芦笋生产基地。近年来,曹县将芦笋产业作为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青堌集镇是曹县最早种植芦笋的乡镇,芦笋种植面积两万余亩,年生产加工芦笋产品九万余吨。除了种植规模大,长在田间地头的小芦笋,在当地政府和企业持续的科研创新和生产推动下,实现了从育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走出了“国际范”。
近日,记者来到曹县青堌集镇,探访当地芦笋种植的发展秘诀。
自研种苗自产自销
销售范围覆盖全球
5月16日,在曹县青堌集镇华东芦笋科技园,10多名工人分散在20多个大棚里,正在将刚制作完成的育苗盘摆放整齐,工人动作利索,手艺娴熟,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现在我们的订单很多,工人一大早就到大棚里工作,这批芦笋种子刚播种完成,等出苗以后就能进行销售。”华东芦笋科技园负责人刘保真说。
工人正在制作育苗盘。
早在30年前,曹县村民就开始种植芦笋,刘保真家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引进的是国外淘汰的老芦笋品种、用的是陈旧的管理技术,芦笋产量一直不高。
“当时看着父老乡亲那么辛苦,作物产量却很低,就想用自己在农校学到的技术培育出更高产的种子、找到更高产的种植方法,帮助村民解决产量问题。”刘保真告诉记者。
工人正在将育苗盘摆放在空地上。
从那以后,刘保真认准了芦笋科研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国内屈指可数的芦笋专家。他培育的芦笋新品种“2000-3F1”“盛丰F1”,比国外进口品种产量提高40%以上。
“芦笋种苗种植周期在10年左右,可以说现在青堌集镇95%的芦笋都在使用我们园区的种苗。”刘保真说。“以前国外进口的品种,今年栽下去明年一年不见效益,到后年才收几百斤,第三年才能有1000斤左右的产量。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品种,今年种下去,明年就能达到2000~3000斤的产量,后年能达到3000斤以上的产量,到第四年进入高产期,在黄河流域可以达到亩产4000斤以上。”
刘保真身后,是茁壮成长的芦笋苗。
现在,华东芦笋科技园每年可供应一代优质种苗2000万株,国内芦笋种苗市场占有率突破40%,同时与非洲、欧洲的10余个国家签订了销售合同,为对方提供芦笋种苗。
企业收购+保价回收
销路保障助力产业发展
每年4到6月份,是曹县芦笋的丰收季,笋农们也迎来了繁忙的日子。
“我们一天挖两次,早晨五六点钟挖一次,下午四五点钟挖一次,一天可以挖100多斤。”在青堌集镇朱老家村的地头上,笋农胡玉华正挎着小筐挖芦笋。今年胡玉华家里种了两亩芦笋,除去成本每年能增收3万多元。
胡玉华正在采笋。
“我家种的是白芦笋,之所以才种了两亩,是因为家里人不多,害怕采收不及时,影响品相,要不然还想多种点。”胡玉华说。
朱老家村芦笋种植技术员袁伯灵已经73岁了,在芦笋行业摸爬滚打了40多年。他向记者介绍,芦笋有白芦笋与绿芦笋两个品种,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种植过程中有无光照。白芦笋需要高垄培土,这样长出来的嫩笋就是白色的,绿芦笋则不需要高垄培土。白芦笋平均亩产相比绿芦笋要高出20%,但必须及时采收才能保证质量。因此青堌集镇的种植户大多选择小面积种植白芦笋,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从地里生长出来的芦笋如果不及时采收,便会影响品相。
“白芦笋从地里生长出来以后,如果不及时采收,被阳光照射到的部分就会变红,这种芦笋的收购价每斤低于一块钱,十分影响收入,所以种植户都在早上与傍晚采收芦笋,因为那时的光照相对弱,对芦笋品相影响较小。”袁伯灵说,“种植户在采收完芦笋以后,都会马上找到经销商进行销售,及时存放到冷库里。”
对于青堌集镇的芦笋种植户来说,芦笋销路并不是问题,“因为镇上有多家芦笋深加工工厂,芦笋需求量很大,大部分种植户会选择将当日采收的芦笋直接销售给工厂,虽然收购价格高,但是对芦笋规格有要求,因此,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芦笋,便会由各村芦笋种植合作社进行保底收购,通过其他渠道进行销售。”堌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长军向记者介绍。
创新深加工技术
从叶到根再到皮吃干榨净
“把一根芦笋切成三节做成罐头,笋尖卖到法国,笋段卖到德国,笋根卖到西班牙。”在位于青堌集镇的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庆公司),质量部经理潘曙光自豪地说,“一根芦笋能卖三国!”
工人正在处理芦笋。
作为中国果蔬罐头行业最大的单体工厂,盛庆公司为打开国际市场,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 在欧洲销售时,发现法国人只吃笋尖,后边扔掉;德国人吃中间,两头扔掉;西班牙人喜欢吃粗笋,把笋尖甚至中间都扔掉。
面对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不同饮食习惯,盛庆公司推出“一根芦笋卖三国”的新模式,不仅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还实现了一根芦笋的利润最大化,让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了5%。2023年,盛庆公司的芦笋罐头产销量比2021年增加了15%。
装瓶的芦笋。
“我们在芦笋深加工方面,可以说填补了我国在芦笋研发加工方面的多项空白,一根芦笋不但能全部利用,连芦笋皮等下脚料我们也能做成有机肥或饲料,真正把一根芦笋做到了吃干榨净,拉长了芦笋产业链条。”潘曙光介绍。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晓续 通讯员 李津荣 蒋贤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