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一批特殊的新型研发机构,挂着政府认定的“红顶”牌匾却没有行政级别;既是研究院又是直面市场的企业,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间体”,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
到底他们“新”在哪里?如何加快深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走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记者发现这里有一面创新墙,墙上展示了这里有160多个研发中心,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最前沿领域。仅去年一年,这里就增加了44个创新中心。把这44个新成员单独列出来,记者发现这些都是当前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突破上最急需的。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5/w1920h995/20240525/1441-6b2c2877a8a01499f42d142a644ac58d.jpg)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仁辰:其实我们都是按照国家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最急迫的,最需要的,我们着重地引进了一些重大的研发团队,同时联合大企业和大平台,一起来推动这些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09/w1920h989/20240525/5ad5-164d89a50e3fd5d11e256e9be2423b4a.jpg)
一头连结早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人才支撑、科技金融支持等孵化服务,另外一头连结产业龙头和央国企,深圳清华研究院开创出一套“联合创新+产业化平台”的模式,目前累计孵化3000多家企业和30多家上市公司。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2/w1920h992/20240525/cadc-cc317c5745de8812c36a3c9c91e30494.jpg)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仁辰:其实就是解决一个研发成果,它像一个小孩儿呱呱坠地之后,到一个能够给国家作出贡献的青年人,解决这个阶段它怎么去快速成长的问题,一个就是提高了它生存的成功率,第二个是加快了它成长的速度。
从“书架”到“货架” 一项技术如何落地?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产业中顺利“变现”,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招。
如何让科技成果与企业不脱节、快速用得上,这中间,新型研发机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邝允是一位研发团队的带头人,经过多年的研发,成功突破了海水制氢关键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可之后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验证技术的应用场景。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9/w1920h999/20240525/4b54-f4d054d3205cef2554ae8dcb3aa229c8.jpg)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副主任 邝允:这个需要反反复复论证,还不确定技术能否落地,当时就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9/w1920h999/20240525/c92f-7e6dc4910beb7d4a9f8eb44287e60c64.jpg)
廖梅是一家企业的项目执行人,当时正在寻找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条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2/w1920h992/20240525/efa0-5419efb6820a1663f99adfa63091b233.jpg)
深圳能源集团项目执行人 廖梅:我们要发展国家海洋绿色能源战略,但是有些关键技术一直是空白,所以我们在全球撒网,找了一年半还没找到,所以当时比较着急。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5/w1920h995/20240525/6757-71d3bb00e6a197872ae5026609291fe7.jpg)
在深圳清华研究院的链接下,两个人在这间办公室联手了。邝允带领团队在研究院成立海洋氢能研发中心,然后深圳能源集团和研究院共同成立联合研究平台和投资基金,同时提供海上应用场景和技术、装备,一个聚集了人才、资金、市场和产业的联合体诞生了。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22/w1920h1002/20240525/edfa-e675a42fe6bdb4625d2734a09674df37.jpg)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副主任 邝允:最大的推动我觉得是我们的技术能够跟产业深度融合,比如一个螺丝钉,他们知道螺丝钉该用在哪儿,怎么去用,然后我们有造螺丝钉的技术。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2/w1920h992/20240525/84e5-0be2e2d0688b9f2544017d57a57f1d46.jpg)
深圳能源集团项目执行人 廖梅:从技术研发出来,到产业化中间有很多环节需要突破,需要研发人员和我们这些懂市场的人员不断地碰撞改进,这个平台把我们这批最懂的人聚集在一起。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2/w1920h992/20240525/2309-cfb30f655e9f07b92d6348ce93f39913.jpg)
在三方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的试错、改进和优化,全球首台单机规模最大的海水制氢装置在深圳能源集团的电厂成功投运。从一纸专利到眼前这个正在投入运营的装置,这个通常要四五年才能落地的过程,如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5/w1920h995/20240525/eeae-ab1a2f4dc37e51aa56ae5c10c81a6892.jpg)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副主任 邝允:目前我们海水制氢这个技术,咱们国家是走在世界上前沿的。技术快了就能够抢占先机。
去年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首位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新型研发机构既是科技研发的生力军,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间体”。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703/w464h239/20240525/8c2d-d22cb402f91ad2528ace5c8b915cd58b.png)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6.23万件,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约占全国总量23.05%,持续保持在全国首位。
近年来,在深圳,持续涌现的新型研发机构正通过加速科技创新产业化落地,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新型研发机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半年前还是毛坯房,如今已建成现代感十足的实验室,这是深圳今年从零开始打造的一个全新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医学科学院一路之隔的深圳光明生命科学园里,依托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里已吸引落地50家合成生物初创企业。而在整个光明科学城,“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就可以碰撞火花,“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楼下”孵化器企业聚集,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了一个全链条培育体系。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12/w1920h992/20240525/7a20-7161a2430a25485c07727d09027097b6.jpg)
截至2024年4月底,深圳已有各种新型研发机构近1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市重点实验室39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构建起一个互相补充的科技创新平台。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525/506/w1920h986/20240525/2725-6e3d9f326a2f95ee5fa28213cc371430.jpg)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 张林:现在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有组织的科研:围绕着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共性平台建设、企业出题、科研界答题的模式,大幅度降低企业在从零到一创新过程中的成本,解决产业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00514/343233024.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