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中法文化交流的“青”力量

邂逅中法文化交流的“青”力量
2024年05月24日 19:43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在江南水乡,苏州园林之地,中法青年把《从长安街到香榭丽舍》的旋律唱到了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青年对话会上。灯光之下,舞台之中,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刺绣传人把中法文化邂逅的故事一一讲给了中法青年听。

当苏州博物馆与卢浮宫交织着一段历史回忆,当博大精深的汉学遇见了绚丽浪漫的法国文学,当中国青年与法国青年相识相知,两种迥异的文明彼此交融,像是一首和谐共鸣的交响曲,跨越重洋,促进两国文明交流互鉴,青年交流成长。

“这是一次赓续友谊之旅、传递信心之旅、引领合作之旅,也是历史长河中的又一次‘中法相遇’。”5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的“中法建交60周年:遇见青年·遇鉴文明”青年对话会系列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说。

不久前,张东刚率团访问法国,推动中法高校的又一次“遇见”——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索邦大学、凯致商学院和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共同成立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张东刚鼓励中法青年们更多地“遇见”,做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先锋,继承和发扬两国间的传统友谊,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5月22日,“中法建交60周年:遇见青年•遇鉴文明”青年对话会系列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供图5月22日,“中法建交60周年:遇见青年•遇鉴文明”青年对话会系列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苏州博物馆与卢浮宫交织的“青”力量

从201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晏梦捷有了另一重身份: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者。漫步于苏州博物馆,晏梦捷会带着大一学生,参观学习镇馆之宝——古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

曾在国外留学,也曾参加中法文化论坛的接待工作,晏梦捷迫切感受到,一定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而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中有着一段浪漫的巧合,即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也是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漫步苏州博物馆,晏梦捷会详细地告诉学生这一段交织的历史故事,激发他们对中法文化探索的兴趣。

“青”力量不仅在学堂之上,还在非遗传承人的队伍之中。张雪是苏州薛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青年苏绣艺术家,也是苏州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

2013年,张雪跟随母亲应邀前去卢浮宫展厅展示刺绣作品。张雪在与一位法国杰出刺绣手工艺者切磋技艺之时,这位法国刺绣手工艺者对其作品惊叹,“从未见过这样的刺绣”,并热情地邀请张雪参观自己的展位。

在张雪看来,刺绣文化的交流互鉴是非常浪漫的。苏绣讲究精细、雅致、文雅,而法绣侧重华贵、艳丽,侧重颜色的搭配。他喜欢参加刺绣作品展,学习不同刺绣文化。“通过民间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两国人民的情感交流。”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师、昆曲清工世家周南曾跟随团队将昆曲演到中法舞台上,赢得不少法国学生的喜爱。10年前,周南作为伴奏人员,带着传统乐器登上舞台向中法观众表演。那时,法国学生对昆曲乐器、妆造非常好奇。

如今,周南发现越来越多的法国年轻人正在尝试用法语翻译或者演唱昆曲。周南曾关注到一位博主用法语翻译《牡丹亭》里的经典台词,用昆曲的调子搭配法语去演绎歌曲。周南认为,凝聚着传统人文精神和风格的昆曲成为了外交“使者”,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和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基本是在同一时期的苏州古城,2500多年来,19.2平方公里的古城城址始终未变,格局始终未变。在古老与现代、在变与不变中,苏州文化与法国文化圈互动频频。苏州园区李公堤街区与巴黎蒙马特街区缔结为友好街区。2023年11月,第五届中法文化论坛在苏州举行。“中法两国青年在苏交流将进一步深化,青年共识将进一步凝聚,助力中法关系始终走在前列。”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说。

“60年来,法中友谊源远流长,在诸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领事白丽娜提到,如今中法两国以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会为契机,不断扩大人文交流。“在这一年中,他们将举办各种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这将有助于为法中两国关系的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使法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推开了中法文学交流之窗

三年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副院长陆洵翻译出版了法国生态文学先驱、普罗旺斯当代作家让·吉奥诺的散文集《普罗旺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作家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听闻此事后,寄来了一封亲笔信,作为该翻译作品的序言。经过陆洵转述,在这篇序言里,勒克莱齐奥认为尽管存在时间和距离上的隔阂,但这部作品仍然可以让中国读者发现异国情调的乐趣,欣赏风格独特的法国文学,让中国读者感动。

“我想,这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来信,恰好是中法人文交流双向奔赴的最佳诠释之一。”陆洵说。

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飞向了重洋之外的法国。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师吕如羽解释,19世纪,随着法兰西公学、巴黎东方语言学校等机构中汉语教学研究部门的建立,中法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法国涌现了雷慕沙、儒莲、德理文侯爵等一批杰出的职业汉学家,他们翻译了数十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译本,提高了法译中国小说的数量和质量。

汉学家雷慕沙在《玉娇梨》序言中谈到,“它是一部真正的风俗小说,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中国人的社会面貌和家庭生活。”近几十年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丛书陆续推出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多部中国古典名著全译本。

在吕如羽看来,在这场以语言文化传播为宗旨的翻译行动中,小说成为了两个民族交流的重要桥梁。

《红楼梦》翻译者李治华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法国翻译《红楼梦》期间,每周二下午,李治华都会将新译稿送给居住在巴黎郊区的铎尔孟先生,而铎尔孟则将校订稿念给他听。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红楼梦》中有大量诗词歌赋,译者选择了遵循法国格律诗的形式进行翻译。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名字,李治华和铎尔孟在多番讨论后,统一将所有人名意译。

“《红楼梦》博大精深、意蕴无穷的文本为翻译带来了许多挑战,而中法译者通力合作、精心完成的译文也能为跨文化传播提供诸多参考和启发。”吕如羽说。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指委法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云虹提到,从汉学发展的历程来看,19世纪初法国就已然成为汉学的重镇,巴黎也成为世界汉学之都。

在两国译者推动之下,中法文学交流之窗打开,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一同闪耀,在文化、思想领域之间交流、碰撞、融合,让中法人民更加彼此了解、共鸣、包容。

中法青年携手看世界

大三那一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学生张昕乐踏上了赴法学习的旅程。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是,“在法国交到好朋友,拥有一段真正的跨国友谊”。

站在法国校园里,张昕乐切实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壁垒。在书写毛笔字的活动中,法国同学虽能临摹一个个中国汉字,但无法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也无法理解古代诗词所蕴含的纵情山水的诗意。

怎么和法国同学相处?如何用中国文化去敲开友谊之门?张昕乐和朋友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摸索。春节来临,他们邀请法国同学一同看春晚;设计汉服换装活动,让法国同学穿越时空,体验古代的投壶等游戏;邀请法国同学一同探讨中法教育体制、世界杯等热点话题,在交流之中理解他人的价值观。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张昕乐发现只要创新文化的表达形式,就能让法国朋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结束法国学习之旅后,张昕乐还经常与法国朋友聊天,在节日里互相邮寄礼物,交到了不少真心朋友。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方代表魏让方认为,大学之间的合作能够让两国年轻人共同参与项目,交流思想,互相启发。通过在对方国家生活和学习,青年们会发现新文化,学习新语言,从而在交流之中结下持久的友谊。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就为中法两国年轻人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汇点——坐落于此的人大中法学院,是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凯致商学院合作创办的国内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十几年来,近3000名中国学子前往法国学习,1100余名法国学子来到中国学习,2100余名毕业生活跃在中法交流的多个领域。

魏让方希望,可以通过教育打破障碍,超越偏见,建设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中法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这一愿景的美好体现。”

“能够携手走过一个甲子,中法关系守正创新、开辟未来离不开青年力量。”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时提到,两国青年要传承好历史的接力棒,深入推进中法合作,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助力新时代中法关系向前发展。

身处中法青年对话会中,当“法兰西浪漫”遇上“苏式情调”,中法两国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共鸣,有着灿烂文化的彼此吸引,更有着利益广泛的务实合作。董时说:“希望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能够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兼收并蓄的态度,促进更深入的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原春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州博物馆 苏州市 昆曲 张雪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