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装备”幕后的神仙推手

科幻“装备”幕后的神仙推手
2024年05月21日 16:35 北京晚报

  东方红一号等比例模型高悬头顶,一排从科幻电影中“走出”的宇航服整齐列队,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时光机跑车也能启动飞驰……走进位于通州宋庄的一家模型工作室,仿佛穿越到了科幻世界。从航天科技的巨大成就到科幻电影的恣意想象,从业近10年,工作室制片崔柁松和创意团队一起,让这些栩栩如生的模型展现在更多人面前。最近,他与同事忙着制作一批新的火箭和航天器模型,很快,它们将启程前往香港展出。

崔柁松检查宇航服道具

  精准还原

  火箭模型涂装抠到每毫米

  “咱们国家长征系列火箭所有型号的模型和主要的航天器模型,我们都做过。”刚刚结束了“无穹”航天沉浸艺术展的展示,37岁的崔柁松又忙着为一场新的航天展制作展品。在工作室的一角,几台3D打印机正在忙碌,数厘米长的长征系列火箭尾翼渐渐成型。

  “火箭和航天器模型并不少见,真要做好,可没那么容易,必须下一番功夫,严格参照真实的结构、涂装等信息来做。”崔柁松对工作室的产品要求很高,在设计加工过程中,他与航天科技工作者保持沟通,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以火箭涂装为例,对助推器上红白相间的格子涂装,他们要一毫米一毫米地“抠”,以求尽可能准确。

  崔柁松在大学期间就读于工业设计专业。“通常毕业后,我们专业的学生会去设计汽车、手机这种工业产品,结果我误打误撞搞起了科幻。”不过,在这一领域,他也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根据火箭和航天器的资料,将目标模型拆分,冻结各项参数后再进行加工生产,这正是工业设计的常规流程。

  在“无穹”航天展上,数十件高精度火箭、航天器模型展品,都是由崔柁松和同事设计制作的。从结构设计、材质选择到管路设计、外观涂装,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等航天器实现了高精度还原,最终的成品栩栩如生。

  展览中,航天员身穿舱外航天服从空间站出舱的瞬间也被定格。这件模型正是崔柁松和同事根据我国飞天舱外航天服的样式制作的展品,每个细节都严格对照实物还原。当然,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航天服模型的制作。宇航服、机械外骨骼、机械手臂……在电影《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中,一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未来装备”,也是出自他们之手。

  精细加工

  《流浪地球》宇航服有上千零件

  谈起科幻电影的特效,观众第一反应往往是后期的电脑特效,物理特效则常被统称为“道具”。事实上,电影的物理特效是电脑特效的基础,物理特效的“地基”越扎实,后期制作的“大楼”才能盖得更高。特别是在科幻电影中,演员的科技感着装,起到的绝不只是一套“戏服”的作用。

  从寥寥几张设计概念图,到产出一件质感真实的实体宇航服,中间要过重重关卡。演员在狭小密闭的宇航服内表演,时间一长,面罩内就会蒙上一层雾气,因此道具服装就必须像真正的航天服一样,加装通风系统。头盔系统通过齿轮组的精巧设计,实现穿脱自如,而为了拍摄时能捕捉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头盔内还要加装照明装置。要让这些系统顺畅工作,就要提供充足的电能,在道具中设置蓄电池及供电线路。

  近距离端详宇航服时,记者注意到,哪怕是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都拥有按动、扭动等功能。头盔系统、照明系统、通信系统……细细拆分,单是一件宇航服就包含了上千个零部件和服装版型。

  “每件道具的每个细节都有出处,所有看着能拆卸的零件,都是真正可拆卸的,做到了一比一的真实还原。”崔柁松指着宇航服胸前镜像印制的文字,笑道:“这字可不是印反了,它们有大用处。”宇航服的手臂部位内侧固定着一面镜子,透过镜子,演员才能很容易地看到前胸面板上的文字指示,真实世界中的航天服正是这样设计的。

  不同的材质之间,有不同的加工公差、连接方式和加工技巧,金属、塑料、布料等材质的混搭,考验着团队的制作能力。“组装的时候,光是零件列表就列了满满一墙。”崔柁松说,根据道具使用需要,工作室还要自行对原料进行零件3D打印、布料特殊处理、电路焊接等工艺加工。哪里需要用特定尺寸的螺丝连接、哪里要使用特殊材料,都有精细的操作流程。

  在崔柁松看来,这些过程,正是对道具模型制作流程工业化探索的必要一环。“与其说我们是制作道具,不如说是在设计研发一个新的工业产品,复杂程度是普通道具很难比拟的。”他说,即使已经有了成熟的设计方案,要做出这样一件宇航服,仍然要耗时3个月左右。

  精心打磨

  跨界设计获全国金奖

  2019年底,“《流浪地球》科技装备的研发与制造”项目凭借将工业设计思维融入影视创作流程的创举,荣获当年的中国设计红星原创奖金奖。这一奖项被誉为“中国设计界的奥斯卡”,评委认为,这是工业设计成功进入电影产业的里程碑,拓展了工业设计的领域。但崔柁松认为,这一成果只是漫漫征途中迈出的第一步。

  “我们的产品自己都会试穿体验,在参与《流浪地球》拍摄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团队也刚刚搭起班子,产品在设计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他坦承,“说实在的,那身宇航服我穿5分钟都受不了,一旦过了那个承受点,痛苦是呈指数级增长的,但演员在现场拍摄,一穿就是两三个小时。”

  这些“痛苦”都被团队成员记在心里,后续他们展开了复盘。一个六七十斤重的背包,如果有合理的背负系统设计,大部分人都能将其背起,健步如飞。这类道具服装也是同理,在《流浪地球2》的道具制作中,服装背负系统的舒适性成为了优化的重点。他们尽可能地在设计中使用碳纤维、3D打印树脂等轻质材料,还将零件位置的布局进行了调整,让原本主要压在肩部的重量分散到了髋关节等部位,穿起来轻便了不少。

  而在另一套宇航服表面,一层薄薄的橡胶纹理,让整件服装设计感更足。“如果我不特意提到,可能您也不会注意,但就是这些细节的不断积累,拍摄出的画面质感才能上一个台阶。”崔柁松说,不同的服装道具,所需的织物颜色、版型、材质等都有差异,例如民用防护服视觉效果更柔软,而军用外骨骼就要显得硬朗刚健,细致到单个材料的外形、重量和感观,每个设计都要进行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的调试升级。

  在崔柁松看来,特效道具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拍摄《流浪地球》的时候,我们的经验不够丰富,只能一点点摸索。”崔柁松回忆,物理特效道具制作量少但要求高,国外同类道具的制作借助工业体系的优势,能大幅降低成本,“我们必须开发一套自己的工艺流程。”

  好消息是,近年来,随着3D打印、数控机床等技术不断成熟,各类零部件的制作精度已能达到产品级水平。“我们也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流程和方法,在未来的科幻电影中,工业化制作的物理特效道具一定会越来越多。”崔柁松期待着。本报记者 刘苏雅 受访者 供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火箭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