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百合花的相遇——从紫禁城到凡尔赛|天府周末·封面

龙与百合花的相遇——从紫禁城到凡尔赛|天府周末·封面
2024年05月16日 18:14 川观新闻

铜镀金壳怀表

李舫

巴黎以西20公里,有个建在海角上的城市,叫马尔利勒鲁瓦。

城市不大,别致,时尚。城市里有一座精致的宫殿,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行宫,他将其命名为马尔利行宫。

1688年8月7日,路易十四在这里给中国的康熙皇帝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获知陛下希望在身边与国度之中拥有众多精通欧洲科学的饱学之士,我们数年前决定派遣我们的子民——六位数学家为陛下带去我们巴黎城内著名的皇家科学院中最新奇的科学与天文观察新知……”

彼时的路易十四不知道,他的“国王的数学家”携带着约30箱科学仪器和精美礼物,早已抵达中国,成为康熙皇帝的座上宾;彼时的康熙皇帝也不知道,这封信函,最终未能抵达他的案头。

336年后的今天,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我有幸看到了这封信。它与同时代收藏于紫禁城和凡尔赛的200多件珍品,相聚于古老的紫禁城。这些文物,经过岁月的磨砺,静静地散发着劫后的幽香。它们等待着我们破译岁月的密码,开启尘封3个多世纪的秘密。

回望17、18世纪,我们不禁感慨,中国与法国,两个海天睽隔的国家,竟然在300多年前就开启了宫廷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素未谋面却遥相唱和。在他们的促进下,位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相隔千山万水的两大文明,相互打量,投去欣赏和好奇的目光,准备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青釉香水瓶

17世纪中叶,中国迎来封建王朝最后一个高光时代——“康乾盛世”。西方称为“High Qing”时代。

彼时的法国,也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路易十四以其非凡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的国家,被当世尊称为“太阳王”。

路易十四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迷”。

欧洲人对中国及中国艺术品的迷恋,并非始自17、18世纪。此前,前往中国旅游的少数冒险家就在讲述关于中国的传说。在这些旅行者中,就有13世纪抵达中国并朝见忽必烈的威尼斯冒险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引起的巨大轰动直到今天仍未平息。书中描述中国遍地珍宝的景象,一度令欧洲震撼与惊叹。

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发起一系列远洋航海行动。通过远洋航海,欧洲找到到达东方的海上路线,发现了美洲大陆,人类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说”。从此,人类世界不再割裂,而是通过海洋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人来说,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和无尽的财富。

17世纪五六十年代,路易十四试图通过宗教、文化、科学和其他途径,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均以失败告终。他极具革新性地购入中国书籍,引起了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此后,来华的传教士们将当时的中国图景呈现在西方人面前,随即引来整个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向往。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多年里,欧洲刮起了长时间的“中国风”。

“中国风”源于法国,是东西文化与想象力交融的产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伴随着欧洲文化艺术的成长。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中国风”都可谓时尚的代表。小自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大到园林设计、中式建筑,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这可以看成是“中国的世界”向“世界的中国”转变的具体标志。

中国大量商品销往欧洲,令欧洲人对地大物博、巧匠如云的中国充满美好憧憬。17、18世纪之交的新年化装舞会,路易十四选择以“中国”为主题登场,更是将“中国风”浪潮推向新高。

对“中国风”的喜爱,令路易十四萌生了与中国进行交往的想法。他同他的主要大臣科尔贝想到了一个同中国建立联系的务实计划——建立紧密的外交关系,派遣通晓数学和科学的法国耶稣会士入华,以此促进两国宗教和科学的进步。

路易十四精心挑选了访华使团的成员,他们包括6位有名望的科学家:洪若翰、白晋、张诚、李明、刘应、塔夏尔。

这些年轻的远行者,被路易十四称为“国王的数学家”。

1685年,“国王的数学家”自巴黎出发。然而,3年过去了,他们杳无音讯。遥相睽隔,路易十四并不知道,“国王的数学家”早已抵达中国,在北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

为确保这个责任重大的使团能如期完成任务,路易十四又准备派出第二个团队,并让他们携带他的亲笔信启程。在信中,路易十四提到了6位数学家,以及他对中国的向往。

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完成使命。

300多年来,这封信一直沉睡在法国的档案馆里。

1686年,路易十四派出“国王的数学家”的第二年,他没等到使团的信息,却等来了另一份惊喜——暹罗(今泰国)使团。路易十四在暹罗使节携带的礼物中,见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

其中一件中式银镀金壶,是凡尔赛宫收藏的珍品、暹罗使团带到法国的礼物。银质錾刻的技艺恍若天工,镀金高浮雕的人物、鸟兽、花卉与宝塔图案栩栩如生。银壶底部,刻有法国王室盾形纹章和三皇冠标记。此后,在宫廷政变和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和政府曾先后下令熔化金银器,但这件文物两次幸免于难,成为暹罗使团所赠礼物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金银器。

在暹罗使团带来的礼物中,还包含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大量的中国器物,路易十四对这些器物爱不释手。在遥远的东方诸国中,伟大神秘的中国无疑最令他浮想联翩。此后,更多的“中国制造”纷至沓来。

一只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高贵,典雅,曾经被主人无比爱惜地收藏在故宫养心殿。后世研究人员猜测,这块怀表很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

怀表最外层为黑鲨鱼皮表套,用金钉镶嵌出漩涡状和团花图案。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围出圆形开光,开光处是路易十四的头像。表盘中间蓝色珐琅上,绘有金色百合花图案。百合花是法国王室标志。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护罩上镂雕着一条中国式五爪金龙,这是中国皇帝的象征。机芯夹板上,还有制作工匠的名款和产地:法国宫廷御用钟表匠伊萨克·蒂雷制。

在这块极尽智慧、技艺所铸造的怀表里,伊萨克·蒂雷倾注了无限心血,也送上了宝贵的祝福——

远隔万水千山,中国龙与法兰西百合花在此相遇。

绘图仪器

1682年,路易十四将他的宫廷永久迁往凡尔赛宫。此前,他在凡尔赛宫和圣日耳曼昂莱之间树木繁茂的皇家土地上,找到了一个隐居之地。他希望隐居之地水源充足,视野开阔。

马尔利勒鲁瓦被选中了。

马尔利行宫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住所,路易十四在这里举办了许多重要活动。马尔利行宫同凡尔赛宫相比,摆脱了凡尔赛宫建造形式上的严谨,更轻灵,更活泼。这里大多是小房间,意味着更少的陪伴和简化的协议。据说,路易十四记忆惊人,他进入一个大厅后,一眼就可以看到谁在场、谁缺席。因此,每个希望得宠于国王的贵族,都必须每天在场。一时间,马尔利成为身份的象征,朝臣们为能被邀请去马尔利而相互争斗。

今天的马尔利,已成为马尔利皇家庄园博物馆。时光被湮没在遥远的尘埃里,可在这个已然不复往昔的建筑遗址,我们依然可以看得到路易十四那澎湃的野心。城堡里,摆放着两件有名的雕塑作品:一件是天使战马雕塑,一件是海神夫妇雕像。天使战马雕塑,象征着路易十四征战四方的欲望;海神夫妇,则是法国两大重要河流塞纳河和马恩河的河神,亦是路易十四的“座上宾”。这些雕塑仿佛在告诉众人,决定人们生活繁盛与否的“海神河神”,也须听命于路易十四的指挥。

毫无疑问,这是法兰西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代的德意志哲学家莱布尼茨,称路易十四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伏尔泰毫不吝啬地将他统治的72年,称赞为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伟大时代”。

山路迢迢,水路遥遥,挡不住百合花对中国龙的向往。

通往远东的新航路,打开了欧洲通往中国的大门,“国王的数学家”顺利抵达遥远的东方古国。

为寻找一条比海路更安全的通往中国的道路,路易十四除派出“国王的数学家”外,还派出耶稣会士菲利普·阿弗里尔,命令他带队穿越小亚细亚和俄罗斯。然而,阿弗里尔的这支队伍在莫斯科未获得过境许可,不得不铩羽而归。

阿弗里尔并未就此罢休,他很快出版了《在欧洲不同国家和亚洲的旅行》。此后,他再次尝试从陆路取道南亚前往中国,可又一次功败垂成,不得不在果阿邦(位于印度)滞留两年。

一次又一次失败,但阿弗里尔传播异域风情的热情没有丝毫消退。他陆陆续续把在波斯、亚美尼亚、莫斯科和摩尔多瓦等地的美好行程,写在他的著作《在欧洲不同国家和亚洲的旅行》中。这些传之后世的文字,渐渐将遥远东方的神秘大国描摹得越来越清晰。

银镀金壶

1697年出版的《中国皇帝画像》,也可以叫《康熙帝传》,书页早已泛黄,字母依旧清晰饱满。

这本书,被收藏于法国凡尔赛市立图书馆。而今,穿越故宫的海棠花海,便可以近观。跨越海天,跨过岁月,它静静地躺在文华殿的展柜里。

这部传记,由白晋撰写。当时,“国王的数学家”白晋与张诚进入清宫,为康熙皇帝服务。被伏尔泰称为“道德楷模”的康熙皇帝,让远方的来客欣喜不已,他对“国王的数学家”表现出极大的友善,更对来自异邦的科学、医学、数学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

“国王的数学家”凭借数学、医学、天文学知识,很快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他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中国,用脚步丈量土地,开始学习中国的思想、文化风俗、技艺。他们的见闻,以书信等方式,跨山越海,在欧洲传播。法国贵族们争相借此了解“中国风”吹来的不一样的世界。

为便于给康熙皇帝讲授西方知识,白晋、张诚根据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编译了供康熙皇帝翻阅的满文教材。他们还根据欧洲医学著作,译撰了满文版《西洋药书》,介绍当时西方流行的药品,论述瘟疫、水痘、肝胆胃肠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这些书籍,让康熙皇帝大开眼界。白晋还凭借自己的医术,治好了康熙的痼疾,这令他在紫禁城中的地位陡然提高。

在这些数学家中,白晋最早将康熙皇帝同路易十四相提并论。

白晋在《中国皇帝画像》中,将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进行了翔实对比,罗列了种种相似之处:两位君主都在幼年登基,经历了漫长的摄政期,其间不乏各种叛乱与阴谋,但都能拨乱反正,牢牢掌权,都对文学艺术充满浓厚兴趣。

在给路易十四的献词中,白晋这样写道:“(康熙皇帝是)一位和陛下一样的君主,有着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备与帝王相称的坦荡的胸襟。他治民修身同样严谨,受本国人民的爱戴和邻国人民的尊敬;他开拓伟业,威名赫赫,且实力雄厚,德高望重。简言之,这位君主集英雄所具备的大多数品质于一身,若非他与陛下同时在位,便可称自古以来统治天下最圣明的君主。”

这本书出版后,一时间洛阳纸贵。此后一版再版,被翻译为多种语言,让康熙皇帝的大名传遍欧洲。

我们不难想象,隔着万水千山,素未谋面的两位君主,是如何怀着对陌生文明的憧憬,相互礼敬,相互致意的。

对来自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康熙皇帝充满了兴趣。应他的要求,法国赠送中国的礼物多以各种科学仪器为主,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铜镀金半圆仪、银镀金浑天仪、铜镀金测角器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不少仪器上的款识表明,它们是巴黎仪器制作名家巴特菲尔德所制。

在聚光灯下,一只黑漆方盒,透着金属的光泽,温润雅致。方盒里,放置着30多件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仪器,其中包括比例尺、直尺、矩尺、圆规、测角尺等。盒内还有铜镀金三角支架和蓝色珐琅水丞,同“国王的数学家”从法国带来的仪器不同的是,水丞底部镌刻“康熙御制”款。原来,这盒绘图仪器,是康熙时期清宫造办处将法国制和清宫自制仪器配套组合而成的“全家福”。这样的仪器,在清宫为数不少,铜量角器、铜镀金比例规尺等,功能齐备,非常实用,催生了近代以来中国科学精神的萌芽。

成一代大典,以淑天下而范万世——这是古代君主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康熙皇帝热衷于学习,大胆地实践。从1713年始,康熙皇帝命人着手整理《律历渊源》一书,这个工作花费了8年时间。此书包括《历象考成》《律吕正义》和《数理精蕴》三大部分。其中,仅《数理精蕴》,就是一部完整的数学总集。

康熙皇帝是个聪明的“学生”,他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国王的数学家”叹为观止。很快,康熙皇帝就能运用已掌握的西方科学知识,修正中国古代典籍的有关谬误,并弥补其不足。

康熙皇帝指示清宫造办处,仿照法国帕斯卡计算器,制作出铜镀金盘式手摇计算器。他还命人研究来自法国的精美钟表、多功能镜、精油等。法国文化对清代宫廷的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测绘等诸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清宫内绚丽而独特的“法兰西风景”。

铜镀金圆规矩箱表 杜建坡 摄

1693年,白晋离开中国,康熙皇帝依依不舍。

白晋返回法国后,向路易十四面呈了10多万字描述康熙皇帝的报告,这就是后来出版的《康熙帝传》。白晋还给路易十四带回了珍贵的礼物,包括《易经》《本草纲目》在内的40多卷汉文书籍。

白晋在法国高调宣传中国。一时间,“中国”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法国人对康熙皇帝这位强大的东方统治者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国王的数学家”对中国的推介,更是让路易十四迷上了中国。在他的影响下,“中国风”风靡法国,甚至欧洲。有“国王的数学家”穿针引线,两位君主对彼此有了充分了解,两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为中法文化交往作出了卓越贡献。

商人们从中看到了商机。法国博韦皇家挂毯厂制作出一整套关于“中国皇帝”系列主题的挂毯,这个系列一经问世便大受欢迎,成为博韦皇家挂毯厂的保留项目,一直到1731年才停止生产。挂毯以中国皇帝的日常生活为主题,包括觐见皇帝、皇帝出行、天文学家、便宴、菠萝丰收、狩猎归来、皇帝登船、皇后登船、茶叶丰收9幅作品。这些挂毯色彩浓郁,人物丰满,神态夸张,具象化了欧洲对远东君主的想象与崇拜。

而今,在故宫文华殿里,高高悬挂的挂毯与挂毯上那些活泼泼的人物,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让人一睹他们300多年前的芳华。《集市图》《宴会图》《舞蹈图》《狩猎图》,4幅“中国题材”挂毯中的“中国”元素,让今天的中国观众不禁哑然失笑。“中国风”艺术设计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以洛可可风格的风俗画技巧,描绘了想象中的中国宫廷内的游乐情景、舞蹈情景、宴会场景和狩猎场景。这种奇幻古怪的趣味,并没有反映真实的中国,却是那个时代法国人理解的“中国风”。

文华殿里,还有多幅有趣的中法帝王肖像。其中,一幅清人绘雍正皇帝洋装像屏颇引人注目。图中,雍正皇帝头戴卷发,身穿洋装,造型与路易十四相似。这幅画像的表现方式,受当时欧洲流行的“扮装舞会画像”影响,显示了法国文明对中国皇帝的影响,也显示了雍正皇帝对欧洲时尚的兴趣。

《中国通史》《中国新志》《成吉思汗和元代全史》《中国皇帝画像》《中国近事报道》《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华夷译语》……这些或是精致典雅的红色摩洛哥牛皮,或是古朴素净的鱼鳞牛皮、棕色小牛皮包装封面的图书,扉页上清晰地盖着收藏家和收藏机构的印章。翻开文献,300岁高龄的书页早已发黄,有的地方还有大大小小的水渍印迹。不难想象,当年的研究者是如何青灯黄卷、苦心研读的。

中国瓷,是“中国风”的最好注脚。

一幅17世纪的版画,记录了特里亚农瓷宫的美景。1670年,路易十四为孟德斯潘夫人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这座宫殿是路易十四受中国瓷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启发而建造的。

特里亚农瓷宫,坐落于凡尔赛宫边缘地带,通身贴满蓝白相间的陶瓷,十分华美。高高的屋顶上饰有花瓶、儿童和动物的图像,令人联想到中国建筑。瓷宫内部装饰,是大量饰有中国花卉图案的丝织品。遗憾的是,因为瓷制品的易脆易碎,1687年,瓷宫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特里亚农大理石宫。

中国瓷器,在欧洲是畅通无阻的硬销货。景德镇生产的一套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器,是18世纪30年代末为路易十五定制的餐具,包括瓷壶、瓷盘与瓷罐。法国王室纹章,表明了这套瓷器的价值。这是法国订制的外销瓷,法国东印度公司将餐具样式、纹章形状、瓷面图案提供给中国工匠,中国工匠依此炮制。这套餐具是凡尔赛宫廷使用的首套中国产瓷质餐具,也是首套中国生产并出口的带有法国王室纹章的餐具。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在双向奔赴的互动中产生活力,激发创新。

18世纪中叶,法国流行为中国瓷器配上镀金青铜附件,使其更符合精致的法国品位。在很多瓷器中,我们看得到中法两国工匠的合作。一件青釉香水瓶,瓷质瓶身产自中国,巴黎工匠将其顶部、口沿及底座,用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金饰件加以装饰,使其呈喷泉般的形状。这些洛可可风格的饰件,包括贝壳、芦苇、天鹅、鳌虾等,表达“水”的主题。1743年,路易十五购买了这件香水瓶,安放于凡尔赛宫的藏衣室。这件文物,是现存唯一经鉴定属于路易十五的中国瓷器。

塞弗尔瓷器工场,在路易十五时期成为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其制瓷技术和艺术风格受到中国瓷器影响,又具有本土特色,深受法国王室的喜爱。法国王室将塞弗尔瓷器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

一件来自故宫的藏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就是塞弗尔瓷器工场出产的精品。可分开的上下两部分,构成了瓷瓶的主体。瓶子通体粉地,绿釉卷叶纹四面开光。上半部分为椭圆形花瓶,喇叭口,底部有孔;下半部分为圆形底座,肩部四面有镂空。开光内主题图案为人物、田园景致和花卉。瓶上的款识透露,这件花瓶是塞弗尔著名画匠度登1759—1760年的作品。

除了瓷器,法国人在绘画、纺织品、漆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中国成为法国艺术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对伏尔泰来说,中国是他的梦想之地。他对它百般爱戴,无比留恋。他又将中国模式用作论战工具,坚定地发出誓言,愿意用一切办法向“无耻之徒”进攻,不管这办法是否来自中国。

他梦想并赞美一种比其他文明更古老,且在他看来更具有哲学性的文明:“在帝王之前,他们没有历史。几乎没有虚构,没有神迹,没有一个受到神启的人如埃及人或希腊人那般自称为半神。这个民族甫一开始书写,就写得合乎理性。”此外,也没有神谱,“他们的历史只是历史时期的历史。”18世纪,西方在科学、机械工艺和财政上占优势,但中国则在智慧上占优势,“他们丝毫不想宣称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1778年5月30日,启蒙思想的一代巨擘伏尔泰辞世。他留下了大量充满着对中国无比热爱的著述。他的书桌上,始终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尊孔子雕像。

正如路易十四,正如伏尔泰,对法国来说,发现中国、感知中国、理解中国、善待中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反过来,正如康熙、雍正、乾隆,对有清一朝来说,认识法国、爱上法国、懂得法国、深交法国,也是如此。

中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始终进行着持续不断地理解对方的尝试和文化交流的实践,从而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

时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令人回味不已,思绪万千。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