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创伤性事件,产生急性应激反应需重视

面对创伤性事件,产生急性应激反应需重视
2024年05月13日 06:02 南宁日报

  ◎雷 黎

  在半个月前,小美(化名)亲眼目睹养了五年的爱宠小猫“禄卡”被车撞而离去。小美很伤心,每当想起猫咪陪伴的日子和车祸的悲惨画面,都会忍不住哭泣。近段时间以来,小美每天晚上都睡不好,经常被噩梦吓醒,还莫名其妙地心慌、流泪。“平时不太想吃饭,工作也经常出错。”小美到我这里看诊时说,虽然失去“禄卡”很难过,但也不想再这样消沉下去,想努力改变却又没有方向,也无法坚持,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小美究竟怎么了?为何这么难以自拔?经诊断,小美所表现的状态属于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应激反应。患者开始可表现为茫然状态,在没有更多生活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一般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但这也取决于个体的性格特征、既往经历、对应激的易感性和应付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个月。

  应激障碍的病因是很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生物影响因素有遗传,大脑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递质、受体、信号转导以及基因表达等,对应激源产生应激反应。社会心理影响因素中应激反应还取决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等。个体遭遇应激源后,先通过初级评价,判断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再通过次级评价,判断是否可通过个人能力进行应对和改变。总体来说,个体认为负性的、不可控制的、不可预测的、模棱两可的、超负荷的、具威胁性的,更容易引起应激。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和应对方式也会影响应激反应。其他与应激相关障碍发生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还包括个体的经历与适应性、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环境,等等。

  引起急性应激反应的事件包括:1.直接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包括参与战争、被威胁或实际对个体的暴力攻击,如性暴力、躯体攻击、抢劫、绑架等;经历自然或人为灾害,如地震、飞机失事等;经历严重的事故,如重大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2.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事件是暴力或事故性的。3.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亲密陪伴的动物等)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4.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创伤性事件中令人作呕的细节,如急救人员收集人体遗骸等。

  急性应激反应主要的表现为:1.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如创伤性事件的情境或当时的心理感受反复自动出现在意识中或梦境里,任何与创伤体验有关的情境均可诱发,患者因此回避各种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情感可以表现为麻木状态,常存在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等自主神经症状;2.分离症状,如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非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等;3.其他症状,如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注意力下降,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整体工作和生活能力下降。

  那么,当急性应激反应发生后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最主要的处理方法是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是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很多,但大多遵循以下原则:提供脱离精神创伤性事件的环境,在客观危险结束和主观恐惧减轻后允许情绪宣泄;加强社会支持;减少对超出个人控制能力事件的个人责任感,帮助个体对创伤的强烈情绪反应正常化。心理治疗是缓解急性应激反应症状的首选方法,对于一些严重的症状可适当使用药物治疗。

  急性应激反应一般预后良好,症状缓解完全,因此在新版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不再将其列为一类疾病,而将其归类于“影响健康状态的因素和需要健康服务的非疾病现象”。

  小美经过一系列心理治疗和短期的药物对症治疗后,接受了猫咪“禄卡”离去的事实,做噩梦、心慌、流泪等症状都消失了,也做好了开始新生活的准备,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作者系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急性应激反应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