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乔文姝 张妮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吕克】编者的话: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环球时报》推出专版策划,探讨中国新时代文学的一些热门趋势与问题。例如,随着中国图书出海越来越受关注,如何更好助力新时代图书走出去?为了促进全民阅读,如今有哪些阅读的新场景与新业态?面对数字时代的各种潮流,中国的Z世代年轻人又有怎样的文学阅读新趋势?
日前,2024年巴黎图书节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图书节现场有1150种中国图书进行展示展销,其中法文版逾四成。其间,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等8位中国知名作家也赶赴图书节现场,与法国作家、译者、读者面对面交流。两国出版社还合作举办了研讨会、新书发布、版权输出等多场活动。《环球时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70后”作家乔叶、石一枫,探讨哪些中国新时代文学作品受海外读者欢迎,以及中国新时代文学出海所面临的趋势与挑战。
“法国人发现中国人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赴巴黎图书节展销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反映中国新时代发展现状,这与出海的前几代中国经典类图书略有不同。例如,此次在巴黎图书节展销的《宝水》《北上》《云中记》《平安批》等获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作品,讲述了新时代中国的动人故事;《我爱北京》《潮北京》《穿越北京中轴线》等图书多角度展现了北京的古都风韵与时代风貌;“大家小书”、《中国造林艺术》等生动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独特魅力。有法国读者对媒体表示,自己是特意来到中国展台,“很高兴这个图书节能够提供接触中国的机会”。
以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为例,该书以中国乡村现代化为背景,主人公青萍人到中年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来到“宝水”村休养,并帮朋友经营民宿,见证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是如何经历丰富而深刻的嬗变的。去年,《宝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本次法文版签约更是开创了法国出版中国现代乡村题材作品的新领域。有法媒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向文化旅游新模式过渡的故事。”
乔叶长篇小说 《宝水》
乔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这部作品讲的是中国乡村的故事,但不少法国读者认为,它也呼应了法国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性问题。“现在法国很多乡村也存在衰落的趋势,人都跑去大都市了,在大都市觉得生活不舒服又跑回乡村,又觉得在乡村也不适应,这和宝水里面的人物状态挺像的,所以法国读者读《宝水》能找到共通性。”乔叶谈到,在法国有一种说法叫“乡村是国家的心脏”,这不仅凸显出法国人同样对乡村的重视,也揭示了中国相关作品对他们的启发性。
在石一枫的新作《入魂枪》的法国读者交流会上,他同样有感于法国读者在书中找到的共鸣。《入魂枪》写的是20多年前中国第一代痴迷电子游戏的孩子如何历尽艰辛戒除网瘾,回归正常生活的故事。石一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场很多法国读者感到很惊喜,他们发现中国人面临着和他们同样的社会问题。”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法国妈妈提问,“你写这个题材会不会反而让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石一枫回答说,“这部小说首先是一个反沉迷主题,希望人们正视网瘾这个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也要反思一些人为什么逃避现实,如何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好。”
石一枫 《入魂枪》
要么是“旧闻”,要么是“新闻”?
谈及新一代出海的中国文学和前几代相比有何不同,石一枫告诉记者,上一代作家更侧重写中国人的特性,比如中国独有的历史、独特的民俗等,更多是拿中国人的特殊性跟国外交流,让对方发生兴趣。“但年轻一代作家更多是建立在共通性的基础上与国外交流,比如中国的大城市病跟纽约、巴黎的大城市病其实差不多。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现实社会的时代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裹小脚已经不复存在,女性地位大大提升,中国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国外的共通性越来越多。”
乔叶也提到,每一代文学思潮都与时代背景勾连很深。同时,“文学表达具有滞后性,比如上世纪90年代可能写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事,2000年左右写的是八九十年代的事,可能起码要滞后一二十年。”在文学作品本身存在滞后性的前提下,又要经历翻译的时间,有时候海外翻译的作品还选的是20年前的作品。那么,如果想让海外读者了解当下具有现实感的中国,出海新时代文学作品就具有很大的意义。
乔叶认为,“现在海外了解的中国要么是过于旧文化的‘旧闻’,要么是过于新文化的‘新闻’,比如裹小脚的旧文化想象,或特别戏剧性的新文化网络热点,这些都包含猎奇性,都不是中国的常态生活。中国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乡村生活是什么样的?从这方面来说,《宝水》是比较具备现实感的。”比如,《宝水》里的村支书是一个非常有趣、敢于嬉笑怒骂的乡村妇女形象,有法国读者表示,这和他们一般看到中国“村支书”一词会联想到的政治人物形象非常不同,“通过‘村支书’,法国读者看到了特别活泼的中国人和人情,大时代都反映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无形中打破了他们原来的很多成见。”
“不同国家对不同题材有不同偏好”
谈及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国新时代文学出海,石一枫认为,中国人对外国文学作品兼收并蓄这一点比很多国家做得好,国外很多年轻、小众的作家,只要写出非常好的作品,中国都会第一时间引进,但国外对中国新作家的新作品通常不会这么快引进。“其实,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推广机构非常专业,国内的好作品会第一时间向国外推介。但问题是,有时候不同国家对不同题材的作品会有不同偏好,如果能针对每个作品的特点向特定国家更有针对性地推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石一枫以自己的作品为例,“我的作品海外翻译最多的是《世间已无陈金芳》,写的是一个农村人进城的故事。后来我发现这部小说在英国、法国、美国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在西班牙、意大利、智利、韩国、埃及被迅速翻译出来,读者反馈也不错。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英美法等国家已经过了农村人进城改变命运的阶段,但在一些拉美国家、阿拉伯国家等,依然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他们对有共通性的题材更感兴趣。”
石一枫表示,“总的来说,国家的影响力和作家的影响力往往是正相关的。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的文化生产力会进一步增强,想看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国人也会越来越多。”
乔叶也认为,长久以来中国对海外的文化输入与输出并不平等,因此新时代文学作品出海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文学是人学,人性的东西是能够打通的。不论国籍、政治身份、性别、文化身份,最基本的情感和命运就是文学表达所关注的核心。如同中国读者会被一些西方文学打动,西方读者也会被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情感和命运打动,所以这也是写一些小人物的重要性。”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