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化及其时代性

转自:团结报

  □ 张大新

  一代学术宗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的学生、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更认为,宋代文化“登峰造极”“空前绝后”。

  ……

  笔者深受启发,从陈寅恪、邓广铭等先哲精辟的认知来看,宋代文化集前人之大成,它的显著特征是海纳百川、明理通变、雅俗争胜。

  具体而言,以理学(又称“道学”或“宋学”)为核心的精英文化,与瓦舍勾栏为依托的市井文化,由对峙到融通,一面为诗文革新运动造势推涌、驱使民间俗词走向雅化,一面为俗讲、说话、诸宫调和杂剧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空间。雅俗文化的并存互渗,既提升了文士阶层的主体意识,助长了诗文的议论化倾向,也影响了朝野文人的人格乃至率性自适的放逸洒脱心性,使艳情词的流荡和诙谐戏谑的宋杂剧风靡勾栏,中上层文人往往结伴到勾栏棚沉醉终宵。宋杂剧、诸宫调的炽盛,潜移默化地促成了文化重心的下移,最终导致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取代诗词文赋,跃升为封建社会后期文坛的新盟主。

  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的精彩绽放,而以理学为主导的宋文化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步入体系完备阶段的产物,它支配了其后千余年中华文化的发展路径,我们不妨这样认为:中原文化其实就是以中原为根基的中华文化或中国文化。“中原”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政治概念或者是家国观念。

  即使是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原”,也有广狭之别。广义的中原就是以北宋东京为信仰中心的黄河流域的广袤区域,这一“大中原”理念,在宋室南迁后的南北政权更迭时期亦未动摇,且历久弥坚。2016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规划的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18个地市,10个省直管县市及山东、河北、安徽、山西12个地级市,3个区、县,总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地域中原中的广义中原,或可称之为当下之中原。

  一些学者主张,开封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戏剧之都”,就是站在以北宋东京为轴心的“大中原”立场上所作出的判断。戏剧史家公认北宋杂剧是中国戏曲的母体,也是以此而作出的推论。

  近年来,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中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中原学”学科体系的重大构想,古代文学研究也应该调整思路,把研究成果与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原文化,紧扣历史上的中原,作出富有前瞻性的探索和努力。

  回溯历史,北宋理学即宋学的兴盛、瓦舍市井文化的勃兴,大约都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之后的百年间,距今恰恰是一千年。

  在新时代,笔者热切盼望重睹新一轮的“东京梦华”!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