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罚单频现 剑指金融市场顽疾

天价罚单频现 剑指金融市场顽疾
2024年03月20日 05:57 媒体滚动

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聂国春

  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成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召开。在重合规、防风险的基调下,监管部门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对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保护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统计,2023年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业开出2000余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超20亿元;对保险业开出近3000张罚单,罚款总额近4亿元。

“长牙带刺”严监管

机构人员“双罚”增多

  2023年12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布22张罚单,处罚对象涉及银行、保险、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其中,中信银行涉及56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理财资金被挪用”“代销信托产品审慎性不足”“以同业返存模式吸收存款”等。金融监管总局对中信银行总行罚款1.52亿余元、没收违法所得462.59万元,对分支机构罚款6770万元,罚没合计近2.25亿元。这是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开出的金额最大的罚单,也是第二张亿元罚单。

  相比亿元罚单,银行机构收到的千万元罚单也不少。2023年2月17日,监管部门对5家银行机构及14名相关责任人共计开出19张罚单,其中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等5家银行机构的单张罚款金额均超千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达3.88亿元。此外,2023年收到千万级罚单的银行还有渣打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农商行等。

  保险业罚款金额相对来说较少,但罚单数量创新高。其中,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开出百万元以上罚单19张,远高于2022年的10张。例如,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对英大泰和人寿及相关负责人开出了总计308万元的罚单;11月,中邮人寿被警告并罚款147万元;12月,人保寿险及其柳州分公司合计被罚561万元,为2023年保险业最大金额罚单。

  此外,央行也对太平人寿、人保财险2家公司分别处以800万元和464万元的罚款,具体违规事项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罚机构的同时,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严厉处罚。监管部门在问责直接责任人的同时,还对管理不到位的相关人士进行了警告、罚款等。以中信银行的亿元罚单为例,时任中信银行重庆、厦门、呼和浩特分行相关负责人同时领到了警告并罚款的行政处罚。而在保险业2023年最大罚单中,时任人保寿险财务管理部副总经理于喆等7人被警告,合计被罚款76万元。

  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度保险行业监管处罚与政策动态》也显示,除了警告、罚款外,还有32人被禁止从事保险业、6人被撤销任职资格。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认为,大量罚单以及天价罚单的披露,释放了严监管和防风险的信号,金融严监管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基调。这不仅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也能够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责任和处罚直接到人,更有助于减少违规行为。”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双罚”会促使金融机构决策者及相关业务人员既要从金融机构的经济利益、声誉风险出发,也要从自身经济利益、职业发展通道的角度出发,综合考量相关业务是否应该做。

紧盯高频违规

严打行业顽疾

  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监管部门防风险的重点。记者注意到,2023年银行业的过半罚单涉及信贷业务违规,例如贷款“三查”不尽职、违规发放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理财业务也是银行违规的重灾区。以中信银行的天价罚单为例,56项违规主要集中在信贷和理财领域。其中,涉及理财业务的有19项,占比1/3,具体包括:理财产品承接违约资产、未为每只理财产品开设独立的托管账户、理财资金被挪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同业理财未按产品说明书进行投资、部分结构性存款业务不符合监管要求、面向一般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理财业务风险隔离不符合监管规定、代销信托产品审慎性不足、理财与自营业务未严格分离、调节产品收益、以同业返存模式吸收存款等。

  此外,银行业罚单所反映的典型问题还涉及违规收取个人客户唯一账户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违反质价相符原则收取财务顾问费、违规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等。

  而在保险业方面,文件资料、保险展业及费用管理仍然是监管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文件资料领域的处罚事由主要包括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等;保险展业领域的具体处罚事由主要包括未严格执行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欺骗投保人等;费用管理领域的处罚事由主要包括虚列费用、虚构保险代理或中介业务、编制虚假资料套取费用等。

  其中,展业过程中的销售误导最受消费者诟病。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处罚案例中,近300家次因“欺骗投保人”被处罚。例如,2023年6月,泰康人寿湖北分公司就因销售误导被罚款95万元。监管方面认定,2021年至2022年,泰康人寿湖北分公司部分支公司存在销售误导的违法违规行为,涉及笔数共13笔、金额合计68万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举办产说会宣传产品时,所用课件以及现场录音中多次出现“保底”“保本付息”“复利”“利息”等与银行存款产品对比的描述;部分课件存在“1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6.2%,2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8.2%”等描述;部分所用课件存在将保险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进行对比、宣传内容与实际保险条款保障范围及报销医院类别不一致、多次出现“市场唯一”“最长”等表述。

  2023年9月,泰康人寿山东菏泽中心支公司则因存在涉及给予或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将保险产品收益与银行存款、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等违法违规行为,收到34万元罚单。

叫停“伪创新”

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近年来,监管部门大力提倡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然而,一些金融机构却通过所谓金融创新来侵害消费者权益。这种借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的隐蔽性强的“伪创新”“擦边球”行为,也被监管部门及时叫停。

  北京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孙国栋介绍说,该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个别银行在客户办理浮动或固定利率贷款业务后,引导其以浮动或固定贷款利率与银行进行互换,再通过设置严苛的衍生品业务条件,使得客户衍生品业务“亏损”,银行实现衍生品业务“盈利”,从而将贷款利息收入转变为衍生品业务中间收入。对此,北京金融监管局要求银行整改名实不符产品,不得开展此类业务虚增中间业务收入,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记者注意到,2023年12月1日刊发于《求是》杂志的署名文章中,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明确指出,要“让金融监管真正‘长牙带刺’,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坚决做到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建立健全兜底机制,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

  在付建看来,未来金融监管的处罚态势可能会更加严格,针对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合规文化建设。监管部门也要从加强监管、完善法规、强化行业自律、加大金融消费者教育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营造金融消费良好氛围,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在加大教育力度方面,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9月联合多部门开展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向广大金融消费者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助力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增强金融安全意识。二是通过提示金融风险,倡导理性投资观念,帮助消费者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汇聚金融力量,提振金融消费信心,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消费环境。据初步统计,通过集中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的“五进”宣传活动,全网教育宣传月相关信息累计16.48万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
  • 03-20 芭薇股份 837023 5.77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16.16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17.3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