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驱寒取暖之法

冬日天寒,数九更是凛凉,严寒的冬季里,空调、暖气等取暖设施走进千家万户,温暖时尚的冬装包裹在了人们身上,如今的冬天不再漫长。回望历史,古人是如何过冬,又是怎么取暖的呢?

火塘、火墙、壁炉取暖。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火塘、火墙是最古老最简单的取暖方式。火塘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从门口吹入的寒风。火墙是用筒瓦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散发热量多而且均匀。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通过火墙体供暖。壁炉的炉膛为覆瓮形,有较大的散热面积。炉口前有灰坑,炉的一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壁炉的燃料是木炭,火焰不大,但燃烧时间比较长,可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

椒墙取暖。古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具有这样保温层的椒房殿的墙壁上,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设火齐(云母)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类似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汉宫仪》中说:“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可见,椒墙不仅可以除恶气,在古代亦是一种取暖之法。

火盆和炉子取暖。古时没有现代取暖器设施,主要取暖工具除了火盆,还有种类繁多的炉子,其中手炉、足炉、熏炉是古人冬天常用的取暖器具。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称为暖手炉、火笼。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一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越来越考究。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类似于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足炉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进被窝,又称为“脚婆”“汤媪”“汤婆子”。

熏笼取暖。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十分精美,民间多为铁和陶土制作。熏笼起源已难以考证。唐代诗人自居易《宫词》诗中有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可见,熏笼在唐代就已出现。古人取暖的熏笼,有大有小,大熏笼达数百斤,一米多高。

纸衣取暖。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载体。南北朝时古人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百姓缺衣少食,无奈只好以纸为衣。为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材料一般采用较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价格低廉,是平民百姓首选之物。

火炕取暖。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炕取暖,北方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火炕是当时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故炊烟不外溢,均经炕洞抵达屋内,从屋外烟筒中冒出。因此,严冬积雪季节,屋内亦感温暖,这种火炕随满人的入关而传入皇宫。清朝皇宫中有暖阁,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另外,古人怎么为食物保温呢?宋朝时的温盘就是特制的为食物保温的器具,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盘子两侧顶部穿了一至两个注水孔,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即可达到保温效果。此外,还有温酒壶、温碗、温盅等。

古人用非凡的智慧发明出抵御严寒的驱寒取暖之法很多沿用至今。

□卜庆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壁炉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