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吴霜、周炎炎 上海报道
近期,银行理财2023年底规模数据出炉,呈现回暖修复态势,对于以规模考核为核心指标的理财子人来说,年终是不是稳了呢?
2月2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其中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258 家银行机构和 31 家理财公司存续的理财产品共有3.98 万只,较年初增加14.86%;存续规模26.80 万亿元。其中,理财子存续规模22.47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3.85%。
26.80 万亿元这一数字来之不易,相较去年年中的25.34万亿元上升1.46万亿元,上涨5.76%。但相较去年年底的27.65 万亿元还是有所下滑。
整体来看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规模整体波动下滑,甚至被公募基金反超。对一度以规模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理财子来说,这是不是一件坏事?
多位银行理财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并不太看重规模被基金反超这件事,一是因为行业普遍的共识是理财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大可能像以前一样突飞猛进,开始逐渐稳定;二是银行理财和基金的投资者结构不同,银行理财99%都是个人投资者,而基金约半数都为机构投资者,这其中也有很大比例的银行理财。
“实际上,现在我们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存款,”一位理财子人士表示。
规模是主要考量因素
银行理财重视规模主要与理财子的费率相对较低,主要靠规模增加营收有关。根据华宝证券研究截至去年6月30日的数据,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费率分别为0.33%、0.61%、1.03%,显著低于公募基金。
因此,相较基金和券商,理财子的薪酬相对稳定;在整体的业绩考核上,理财子也更关注规模,此外也有收益、波动水平等指标。
一位资深理财子人士表示,理财子的整体收入包与公司的整体绩效、收入、利润指标按比例挂钩。但各部门条线具有各自的KPI,对于投资部门的岗位来说,整体收入均与业绩表现挂钩,比如说,投资规模、投资收益水平、交易获利、净值平稳度等,不同的大类资产部门有不同的预期和目标。此外,不同机构之间的差异也较大。
记者了解到,理财子中后台部门的整体收入也均与经营目标、业绩表现挂钩,但相较投资部门,“吃大锅饭”的性质更强,也更与公司的规模达标情况挂钩。
多位理财子中后台岗位员工向记者表示,中后台岗位的基础薪资和绩效薪资大概为1:1。不同的是一些理财子采取每季度发放季度奖金的形式;而有些则是在年底发一笔年终。“这样就会有些担心,年终能拿到多少,会不会比预期少”,一位理财子人士表示。无论哪种发放形式,同公司同岗位整体收入的方差不会太大。
破净降薪 人员流动
理财子成立初期,由于脱胎于母行资管部,净值化水平低,刚兑盛行等原因,薪酬市场化程度低一直被从业者诟病,也成为掣肘理财子发展的一大因素。但近两年来,理财子的薪酬体系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尤其是在投资部门。
一位国有大行旗下理财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对投资经理采用半年一考核的制度。一般一位投资经理手里会有多个产品,折算产品收益率的时候会对几个产品进行加权平均,再结合产品规模、中收情况等因素一并考量。综合评定之后,排在后10%的投资经理基础薪资被降薪20%,不过调整的人数还算比较少,每个部门大概两三个人。
“如果产品破净,那基本上就排在这后10%了。但公司还算赏罚分明,如果排在前10%也有加薪,加薪幅度超过20%。”上述国有行理财子投资经理表示。所以综合来看,这个考核制度似乎并不属于公司削减人工成本的动作,还是属于调动投资经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操作。
“往年大行理财子公司内部,投资经理收入并不会拉开很大差距,基本上收入也是根据职级来定的,行政文化的色彩偏重。但是通过绩效考核,现在开始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了。”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多资产投资产品的业绩考核机制较其他品类相对会复杂一些。“短期偶然性的考核不太合理,所以考核要兼顾很多方面,比如基准表现等。”他举例说,假如一只理财产品预计配置10%左右的权益类资产,所配置的权益资产可能会是相对收益,比如配置高分红类的资产,那么就会定制一个高分红类的基准,底层权益配置就要努力跑赢这个基准。而上层理财投资经理则通过对资产组合配置的调整去力争实现理财追求绝对收益的目标。
此外,记者了解到,绩效考核的频率也有所提升,往年是一年一考核,现在是半年一考核,收益的稳定度、管理规模占的权重比较大,收益率水平则要求达到市场平均。
一位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去年有不少理财公司出现了人员变动,包括裁员。
他提到,去年年中有一家合资理财公司裁了一批研究员,包括固收研究员。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因为规模较巅峰时期下滑较快,也有可能是产品踩雷了地产行业,普遍收益率不如人意,虽然没有裁掉投资经理,也进行了人员收缩。
“由于是银行的子公司,更多的理财公司不会直接裁员,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模式’。有一家国有大行理财公司,把几个业绩排名靠后的投资经理‘优化’到其他部门,比如运营、风险、渠道等中后台部门。估计这样下来,有些人换了岗不适应的话就会离开。”上述人士表示。
求稳心切,权益投资何去从
经历过净值波动之痛,理财子对“稳”的追求已经被明文写进了绩效考核指标之中。
某大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考核投资经理时比较重视的一个指标就是与业绩基准的偏离度,也就是要“稳”,其实就是产品宣传营销和客户体验的一致性,不能让客户感觉到产品收益波动起伏很大。
为了这个目标,其所在机构还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提醒投资经理其产品的业绩达标率,在模型中,如果业绩波动不大,就呈现绿色,如果波动较大,就体现为橙色或者红色。“一旦出现橙色,就要纠偏,”他表示。
在去年债强股弱情形下,权益投资往往拖累产品业绩,多资产部门和“固收+”部门产品赎回压力比较大,有部门负责人吐槽“不知道我们部门明年还存在不存在了”。据记者了解,年底部分理财子也有一些裁员动作。
从理财子公司横向对比来看,绝大多数理财子公司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权益投资部门,只有少数几家有设立,权益投资实际上分散在“固收+”部门或者多资产部门,这也是理财资金脱胎于储蓄存款而来的资金属性决定的。
但是从操作上说,也不会完全从股市“割肉”,完全转向纯债产品。事实上,固收+也可以做纯债产品,但是投资经理普遍在“赌一个机会”,如果没有在股票价格低位逢低买入,也怕错失2024年权益市场的贝塔的机会。
一位合资理财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其所在机构会考虑资产的本身特质,来设计针对投资经理的考核。设计考核基准最后的目标实际上是战胜基准。遵守策略本身的客观性,如果是高波动策略就不能用短期绝对收益基准做比较。
(作者:吴霜,周炎炎 编辑:方海平)
责任编辑:李琳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