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新年开局,各地正紧锣密鼓拥抱资本市场,在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的背景下,制造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向资本市场输送生力军的重要通道。
在成都,制造业企业也吹响了上市发展的攻坚集结号、冲锋号。日前,成都宣布启动产业“春苗秋树”行动计划,计划培育制造业企业上市入库数量超过150家,有能力启动IPO申报的“秋树”企业库数量超过50家。
制造业挑大梁
各地制造业加速冲刺资本市场
上市企业数量和质量是城市经济实力、市场化程度、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双百强”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企业中共有3489家制造业企业,约占上市企业总数的66.8%。从城市分布来看,制造业上市企业遍布全国273个城市(地级市以上)。其中,拥有超过50家上市企业的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北京、苏州、杭州等16个城市;16个城市拥有的上市企业数量累计达1726家,占制造业上市企业总数的49.5%,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近期,多地也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为“制造业当家”提供强大支撑。
作为制造业强市,成都具备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力。成都的制造业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电子、汽车、食品加工、航空航天等。随着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的指导,成都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成都制造业上市企业也不断聚集,作为实体经济的“领头羊”,成都上市公司对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建圈强链至关重要,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裂变创新、迭代升级、聚链成群、引擎驱动等方面功能越来越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成都市共有A股上市企业117家,总市值12753.17亿元。A股上市企业中,制造业企业74家,总市值7680.36亿元,信息产业企业15家,总市值858.21亿元,制造业及信息产业企业数量和市值在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位。15+2条重点产业链企业72家,市值8136.07亿元。2023年全年,成都共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其中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上市企业有6家。
让更多“春天的苗”成长为“秋天的树”,成都宣布启动的产业“春苗秋树”培育行动,通过核心资本要素赋能,产业投资者筛选企业优质项目,开展上市专业化服务,包括上市公司并购类基金对接衔接、本地GP合投联盟组建、IPO训练营等。持续推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更大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想法的企业迈向资本市场,力争未来有能力达到启动上市辅导的“春苗”企业库数量超过150家,有能力启动报会的“秋树”企业库数量超过50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瞄准北交所
专精特新企业有望成为上市“后备军”
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面临良好的上市机遇。北交所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交易所,在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贯彻普惠金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开市以来,北交所牢牢坚持“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不断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重点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新上市企业的主力军。数据显示,A股累计有超过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28%。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过四成,将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纳入计算后,占比则接近九成。普华永道预计,2024年的IPO将倾向于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相关领域,尤其是在支持中小企业IPO方面,预计北交所直接上市的新制度推出之后,2024年北交所将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政策上的积极推进,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但对于不少企业而言,上市仍是一个较为远期的发展目标。政府部门如何助力企业拥抱资本市场,加速发展进程?扩充“后备上市企业资源库”,动态摸排筛选高成长优质企业入库,加强精准支持是关键。近期,河南、内蒙古、湖南、徐州、厦门多个省市“种子企业”亮相。
从各地的举措来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是未来企业上市的“摇篮”。以成都为例,2024年成都新制造新经济领域金融重点工作将聚焦产业建圈强链,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登陆北交所上市。在企业培育方面,结合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分段分类推动工业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上榜、上新和上楼,鼓励企业探索规模化、数智化、特色化、创新化、集约化等新型发展模式。从政策支持来看,从“蓉易贷”“壮大贷”“产业基金”到“千企万亿”计划,成都对制造业企业的上市政策扶持体系覆盖从“上市培育”到“上市后做优做强”的全周期。
企业故事
上市十年
这家公司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3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名单”,成都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智化生命体征体系管理平台应用与推广项目”成功入选。这是继“四川省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入选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及“基于全栈国产化的大数据治理平台”入选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后,创意信息第三次入选该名单。
连续入选国家级示范名单的背后,是公司借力资本市场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故事。2014年1月27日,创意信息在创业板上市,开启发展新征程。该公司通过IPO募集资金1.04亿元,投向电信级数据网络系统技术服务支撑基地及技术服务区域扩展项目;上市后,公司通过3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23.76亿元。
“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加持,创意信息可能现在还是一家相对平庸的公司,围绕着原有的传统业务慢慢发展。”该公司董事长陆文斌说,资本市场让公司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充足的资金支持让创意信息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一方面完成了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实现了技术引育。快速积累起从数字底层的操作系统、数据库、5G,到数字连结层的物联网、数据存储、边缘计算,再到数据赋能层的智能融合大数据平台、AI能力平台等全栈自主可控技术体系;最后,公司还完成产业赋能能力建设。围绕政务、能源两大主战场,提供国内领先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有标杆意义的项目,助力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信建投、光大银行等在内的80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展数智化转型升级。
回顾创意信息发展历程,陆文斌将其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创意信息积累了上市的原始资本。2012年7月,创意信息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IPO评审。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即2012年—2020年,创意信息涉足大数据领域,聚焦政务和能源两大优势行业,全面推动大数据业务做深做实。从2021年开始,创意信息提出要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全栈自主可控产品技术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提供商。“经过过去10年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我们夯实了发展根基,围绕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卫星互联网三大技术核心,进行了市场的深度开发和技术迭代。”陆文斌说。目前,创意信息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提供商,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公司参与了数十项国际国家标准编制并获取上千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为政府、能源、运营商、金融、交通等领域的800余家用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专家观察
金融资本融通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为更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增势赋能
近期,成都召开的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强化人才、资金等高能级要素运筹能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能级水平。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员罗雨表示,金融资本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黏合剂”,对于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壮大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以市场化方式直接融资,既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根据相关第三方平台的监测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成都28条重点产业链共发生超过350起融资事件,共有超过330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约占全市融资企业总量的90%,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超过320亿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均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活力,金融资本对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彰显。
“硬核科技型”产业链备受资本青睐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强度就是明天的产业规模,以融资企业数量和金额为代表的总体融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潜力。
罗雨分析说,从2023年的融资情况来看,“硬核科技型”产业链备受各类资本的青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和大健康是最为火热的3个产业生态圈,融资事件数量超过235起,占比超过了65%,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超过225亿元。具体来看,集成电路和创新药产业链表现出了较高的融资活跃度和强势的“吸金”能力,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分别为52家和38家,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均在70亿元以上。此外,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30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4家)、智能终端(17家)等产业链的融资企业也较多,吸引到了全国各类资本的广泛关注。
“融资事件发生的轮次能够很好地代表重点产业链新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梯度成长情况。”他告诉记者,2023年,“投早、投小”是成都投融资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在重点产业链企业的融资轮次分布中,处于A轮及更早阶段的企业超过了160家,占了非上市企业融资总数(302家)的50%以上,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超过90亿元。其中,处于种子轮、天使轮的初创型企业超过40家,融资金额超7亿元,分布在15条产业链上,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是风投机构“重金下注”的热门赛道,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分别为7家、6家和5家。这充分表明,成都“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的创投生态正在不断完善,吸引了各种背景的创投机构进行投资。
除了社会资本的广泛注入外,成都本地的政府性产业基金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了企业的融资当中。近年来,成都把产业基金作为产业建圈强链“5+N”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抓手,已初步形成了以重产基金、科创投基金、天使母基金等为代表的基金体系,基金群规模已超过1100亿元。2023年,市区两级有多只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对重点产业链企业进行了投资,在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导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重产基金、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天府国际生物城一号基金、温江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均多次出现在不同企业的融资当中。
他特别注意到,创投机构投资触角进一步前移,支持中试、未来产业等极早期项目成为了成都股权投资市场的一个新风向。在2023年的融资企业中,不乏基因及细胞治疗、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先进碳材料、核医药等前沿技术领域,这恰好与成都重点布局的24个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此外,成都中试平台的运营企业和相关中试项目也频获投资,例如蜂鸟智造、复锦功率半导体、芯仕成微电子等企业。这表明创投资本在支撑成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中正扮演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未来应加快构建“一链一基金”体系
面向未来,罗雨建议,成都在主动适应资本流动和配置规律,持续强化财金互动赋能重点圈链发展上,应重点从优化硬核科技型企业早期融资服务、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多元化运作等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对初创型企业的产融对接服务。按链建立重点产业园区(功能区)、国家级孵化器、高能级创新平台等早期融资需求的定期收集机制,通过发布早期项目融资机会清单促进产融对接;策划举办面向全国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搭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早期项目甄别和投资平台。
二是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早期投资领域。推动成都天使母基金联合创投机构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金、未来产业基金等直投子基金,精准投向大装置、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的待转化项目,并积极优化创业投资政策措施,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投资力度。
三是加快构建“一链一基金”体系。借鉴深圳、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做法,探索对分散的存量政府基金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引导基金矩阵,进一步做大引导母基金的规模;积极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按“链”组建专业化子基金,对投资领域、出资比例、返投比例等按“链”进行精细化设置,吸引市场化投资机构共同参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李艳玲
制图 江蕊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