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震为何危害这么大?

甘肃地震为何危害这么大?
2023年12月20日 08:35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救援正在进行。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最新消息显示,此次地震已致青海和甘肃两省共118人遇难,多方力量紧急驰援灾区。

此次地震的震级为何如此高,破坏力如此大?后续有无发生更大余震的可能?对目前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何启示?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端智库专家高孟潭。

一问:

此次地震震级为何如此高?该地区具备哪些地震发生的条件?

高孟潭指出,中国南北地震带北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该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加上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长期挤压作用,是我国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广泛分布着一系列大型逆冲断裂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地震,如1920年的海原8.5级特大地震,1927年古浪8级地震,还有一系列7.5级以上地震。因此,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并不罕见。”

高孟潭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在拉脊山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近年来地震活动并不频繁,但本身处于地震活动的构造带上,因此,具备发生强烈地震的条件。“该地区在我国抗震设防区划图上的抗震要求较高,属于重点防范的地区之一。”

二问:

地震已致超百人遇难,破坏力为何如此大?

高孟潭表示,相对于同等震级的其他地震,此次地震的破坏力偏强,主要原因是该地震发生在以逆冲断裂为主的构造体系上,是一次典型的逆冲型破裂。逆冲型破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起的地表震动非常强烈,破坏性很强。

其次,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涉及范围广。地震灾区本身属于地震灾害多发区,在岩层构成上,有黄土、红土等,本身就易发生地质灾害。历史上的强震发生后,也曾经引发很多地质灾害。从目前情况来看,滑坡、崩塌等对于公路交通的影响比较大。

另外,发震时刻正值隆冬季节,又是该地区寒潮活动频繁的时期,低温对埋压受困人员的存活率、健康状况都会带来很大影响,对救援工作来说,也会造成很大困难。地震导致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对灾区群众的生活影响也会很大。

从历史情况看,12月、1月也是地震多发的季节之一,而且又是北方最为严寒的季节,海原地震就曾因极端严寒导致伤亡严重。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要加强隆冬季节高寒地区大地震的应对工作。

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如房屋抗震性能差、震区人口相对密集和时值深夜人处于休息状态来不及躲避等。

据报道,2022年6月阿富汗发生6.2级地震,灾害造成至少1500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

三问:

目前来看,此次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情况如何?

高孟潭介绍,从前方传回的画面来看,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的房屋,基本上以老旧农村建筑为主,这也是个老问题。从现有视频资料来看,很多房屋的内部装饰比如吊灯脱落等情况也不少,这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

后续应该结合风险普查,加强对农村地区房屋安全的管理和加固工作,提升农村地区房屋的抗震性能。同时,也要关注城市地区的老旧房屋,特别是城中村的抗震性能,提升老旧房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另外,院墙的抗震能力普遍较低,西北地区的很多院墙建得比较高,地震之后,人如果从房间里跑出来,很容易因院墙倒塌而受伤。在将来开展风险普查、隐患排查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四问:

此次地震过后,有没有发生更大余震的可能?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显示,截至12月19日12时00分,甘肃6.2级地震共记录到余震306次,其中3.0级及以上余震9次,分别是6.0-6.9级0次、5.0-5.9级0次、4.0-4.9级2次、3.0-3.9级7次;3.0级以下余震297次,分别是2.0-2.9级26次、1.0-1.9级95次、1.0级以下176次;目前最大余震4.1级,距主震约14公里。

高孟潭介绍,实际上,任何地震发生后,都会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后边是否会发生更强烈的余震,还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序列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判断。

五问:

根据反馈,兰州、北京、四川等地的很多网友都收到了地震预警,为何此次地震波及范围这么广?

高孟潭表示,从网上反馈来看,这次地震使得很多很远的大城市有震感。这是因为大城市所在地区,一般位于沉积土层比较厚的盆地,而且大城市高层建筑比较多,厚沉积土层上的高层建筑可能对地震波有放大效应。

从目前掌握的国内外资料来看,高层建筑可能对地震波有2-6倍的放大作用,使得即便在离地震比较远的地方,也会感受到强烈的晃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感,但不会造成房屋倒塌,公众也不必恐慌,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科普和教育。

六问:

根据目前资料,能否推测出接下来哪些地区的地震活动会加强?

高孟潭表示,仅凭单一事件,很难断定出接下来哪些区域的地震活动会加强,只能通过不断地监测,作出研究。众所周知,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各省份普遍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条件。

所以,平时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好抗震防灾工作。作为公众,要多学习一些地震来临时紧急逃生的本领,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应急抢险工作。对于地震,我们既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也不必过于紧张。

七问:

我国地震预测什么水平?

地震灾害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在1800多年前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发明地动仪就已开始预测地震。我国地震预测水平如何?

“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地震的研究相对深入,中国目前与这些国家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高孟潭认为,地震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长期预测是根据地震构造和历史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预测不同区域50年至100年地震危险性;短期预测是指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前者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后者用于地震灾害应急备灾。

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可基本上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国家建设需要,开展以烈度区划和烈度评定为中心的研究工作;第二个阶段则以探索地震预报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现场实践;第三个阶段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经验与教训,深入研究地震孕育条件与过程,努力将地震预报向减轻地震灾害的实用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目前在世界上关于地震的国际性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对于地震都有长期预测的规划,预测上出现较大偏差的概率并不高,但短期预测的可预知性以及准确率都有待提升。

高孟潭说,因为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观测手段的局限性,判定岩体改变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发生断裂、震级规模会多大等都很困难。这些影响地震发生的关键因素都在距地表十几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国际上目前的观测技术很难实现直接的观测与研究,只是通过地表的观测推断还有相关的数据分析来进行预测。随着人类对于地球内部的观测能力和相应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相信地震预测水平会逐步提升。

据新京报 新华社 央视新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地震 甘肃省 余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22 艾罗能源 688717 --
  • 12-20 达利凯普 301566 8.9
  • 12-19 辰奕智能 301578 48.94
  • 12-18 莱赛激光 871263 7.28
  • 12-18 鼎龙科技 603004 16.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