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BD数量翻番?出海“难而正确” 多家企业主动转型

国产创新药BD数量翻番?出海“难而正确” 多家企业主动转型
2023年12月19日 18:06 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12月19日讯(记者 郑炳巽) “冰火两重天”这几个字,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回荡了好些年。

但12月以来,包括百利天恒(688506.SH)的双抗ADC(抗体药物偶联物)“BL-B01D1”与和铂医药(2142.HK)的首款ADC“HBM9033”在内的国产创新药,相继牵手百时美施贵宝和辉瑞,引发行业关注,这两项合作的潜在交易款最高可达95亿美金。

国产创新药出海的热情,似乎正在为行业吹来“暖意”。毋庸置疑,出海一事已经成为国产创新药企业发展的题中之义,但是从真正的创新角度出发,中国创新药企业发展的现状如何,以及未来该往哪些方向努力?仍值得持续探讨。

▌国产创新药出海“三步走”

“国产创新药企业的生存现状,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在12月18日于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前沿技术驱动下一代疗法创新”圆桌论坛上,君实生物(688180.SH,1877.HK)首席执行官李宁如此评价国产创新药企。

在他看来,真正在做创新药的,且能够符合海外MNC想要产品的企业,是在“火”的方面。还有些正在埋头苦干,在往有产品方向努力的企业,基本上在“冰”的方面。

虽然说创新药出海并非易事,但李宁仍以君实生物的PD-1在美国获批为例,从内外部两个方面讲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工作。

其中,就企业自身而言,必须在做创新药的第一天,就把出海纳入整体计划的第一位,而不是等到产品上市了再来想怎么出海。

其次,生物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产品这“三板斧”,而从外部环境来说,创新药出海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作支撑。李宁表示,过去五六年间生物医药之所以能取得长足发展,就是因为资金充沛。

“就君实而言,能够达到出海的目的离不开两件事:一是港股18A的上市和科创板的第五套标准;二是资金和国家政策的相对支持。”李宁说道。但就目前而言,他也认为,资本的良性循环已经被打乱,估计现在和未来都要有比较大的整合。

而同样作为出海领域重量级企业的荣昌生物(688331.SH,9995.HK),其首席医学官、前CFDA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官何如意也表示,出海是一件艰苦但要努力去做的事情。在他看来,创新药出海将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最简单的License-out,就是做出一个产品,然后把它卖掉。第二阶段,是中国企业自己到海外去开发,通过建立团队的方式,在海外把产品做到上市。何如意透露,荣昌目前正在第二阶段努力。而到了第三阶段,则是中国企业做到像现在的海外大药企,在中国做研发、生产、销售一样,也能在海外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药企出海的路还很长,我们今天只是走了第一步”,何如意继续说道,“不过至少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着了,第一步迈出去了,不管是谁来帮我们把产品推向海外,先把合作做起来,把国产产品在海外的声誉做起来,逐渐获得更多的认可。”何如意相信,在走好前面的路之后,出海就会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慢慢地路就走通了。

▌BD速度翻番增长

不同于身处事件中心的创新药企业,投资人对创新药出海一事有着更为“抽离”的视角,“经过了过去几年的潮涨潮落,我想告诉大家,作为投资方,投资大行业的逻辑一直没有改变过。”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如此说道。

她进一步表示,首先,创新一直都存在,且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其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医疗需求的高速增长提供潜力。“作为基金管理人,我们不断告诉投资人用更新的视角理解生物医药、理解创新,我们逐渐看到成果在显现”,刘天然透露,从去年到今年,BD的速度是翻番增长的,明年将会有更多。她还称,“基于跟大药企的沟通情况,相信未来几年会有很多机会扑向我们。”

《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自2019年泽布替尼在FDA闯关成功以来,截至2023年11月,已经有7款国产创新药在美国获批。尤其2023年第四季度,特瑞普利单抗、呋喹替尼、艾贝格司亭α在美国相继获批,显示出国产创新药出海速度提升。

根据招商证券,今年年初至10月底,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out的形式出海项目共28项,可统计的首付款总额达到21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达到227亿美元,产品形式上包含了小分子、抗体、ADC、CAR-T等。体现出在创新研发水平上,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质量不断提高。

此外,已经实现出海的国产创新药在销售额上创下新高,也给更多赛道上的企业提供信心。以百济神州的百悦泽和传奇生物的Carvykti为例,2023年前三季,全球销售额分别提升至8.77亿美元、3.41亿美元。

▌主动转型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对“资本寒冬”的策略显然是不同的。不同于耕耘多年的龙头企业,《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一些后发企业已经在业务上果然选择了转型升级。比如,东曜药业近年来开启了全面转向ADC CDMO业务的战略转型,完全停止了内部的ADC项目,而把精力100%放在了CDMO之上。

同样地,从去年10月开始,和铂医药也开启了战略转型之旅,不仅将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授权给石药集团,结束部分项目的临床III期,还成立了两个子品牌“Harbour Therapeutics”与“诺纳生物”,上述和铂医药与辉瑞达成的合作协议,便是由诺纳生物签署。

Harbour Therapeutics与诺纳生物在分工上有所不同,前者专注于管线开发、产品合作和商业化,后者是为全球合作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一个专注于产品创新,一个专注于技术创新”,诺纳生物董事长王劲松1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

针对将诺纳生物独立出来的考量,王劲松表示,经过多年积累,诺纳生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mRNA、细胞治疗、ADC开发等多方向的产品开发平台。由于应用场景广泛,仅仅将诺纳生物用于支持和铂医药内部产品的开发,没有将其价值发挥出来。

王劲松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诺纳生物所服务的项目,来自和铂医药内部的只占了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项目都来自外部合作方。其中前10跨国企业中,有一半在用诺纳生物的技术做新药开发,而在国内,诸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龙头企业,也与诺纳生物开展合作。

“我们提供的是前沿创新的技术,我们的客户也是全球顶级的前沿创新公司。”王劲松表示,“今年是诺纳生物成立的第一年,已经收获了40个新的合作方,当中因为部分合作条款的保密义务,我不能对外透露太多,但是合作的势头是非常强劲的。”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CRO,诺纳生物不是以交作业的方式完成合作方送来的单子,然后再重复类似的工作,而是利用前沿创新的技术,结合专业的药物研发知识,对合作方的需求展开细致的科学探讨,亦即提供“I to I”(Idea to IND,从想法到IND申报)的全过程助力。

就此,《科创板日报》记者询问王劲松,诺纳生物所面向的领域,是否也比保守的靶点、成熟的领域更具风险?

王劲松直言,风险肯定会更高,但是他也表示,诺纳生物已经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得到广泛验证的前沿技术,并有多达十几个项目顺利进入临床,加上有大量主流企业的合作验证,诺纳生物在技术层面的验证基本已经完成。

“在早期,诺纳生物利用自身的前沿技术,跟相对成熟的靶点结合,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待这一个组合的创新再得到验证之后,肯定会开发新的靶点。这将会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王劲松说道。

同时他也相信,这样的模式没有办法普遍化,因为并不是每家企业都有跟诺纳生物一样的技术,甚至纵观全球,可能也仅有1%的企业有这样的技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药企 李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22 艾罗能源 688717 --
  • 12-20 达利凯普 301566 8.9
  • 12-19 辰奕智能 301578 48.94
  • 12-18 莱赛激光 871263 7.28
  • 12-18 鼎龙科技 603004 16.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