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街区寻古寺

  ▌高 申

  作为元明清时期北京的主城区之一,西城修建有大量寺观建筑。这些寺观的建造历史悠久,浓缩了城市发展演进的历史。原宣武区的寺观就是宣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士人文化紧密联系,清代以后宣武区的寺观多与文人的活动有关,因此报国寺、崇效寺、长椿寺等留下了很多文人墨客的游览遗迹和文化遗存。什刹海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环湖寺庙众多,人文荟萃。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不少寺观只停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

保安寺旧址中的石碑

保安寺旧址

嘉兴寺旧址东侧的旌勇祠

  什刹海边庙宇多

  “嘉兴寺?就在我们这片房的前面。这儿是兴华胡同,前面那片叫做五福里,嘉兴寺原来就在那边。”在冬季的寒风中,一位被冻得直流鼻涕的老人,耐心地跟我指路。

  有清一代,在京城之内,曾经矗立着不少规模颇大的庙宇,有些被称为“京师内八刹”。依次为:柏林寺、嘉兴寺、广济寺、法源寺、龙泉寺、贤良寺、广化寺、拈花寺。其中,位于地安门外西黄城根五福里南口外的嘉兴寺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如今已无踪迹。

  在京城中,嘉兴寺最为人知的,是其曾经作为停灵场所以及殡仪馆的用场。从清末到1949年,嘉兴寺是全市停灵、办丧事最多的寺庙,平均每天会有四五家办白事。嘉兴寺山门前时常挂出几个黑漆牌子,上用毛笔蘸大白写着“王宅接三东院”、“李宅伴宿北院”、“赵宅开吊前院”等字样。因此,一年下来,这里“棚架子不拆,门外花牌楼架子不拆,吹鼓手的大鼓锣架不往回挑,甚至冥衣铺到庙里就地做活”。“管事的高阔亭,精明能干,专门应酬该庙停灵、办丧事的业务,经常任总提调,指挥丧礼,无论大小事,无不圆满。他与地安门外西黄城根信成杠房、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广合斋冥衣铺、护国寺前街永合斋于记冥衣铺、鼓楼西大街郭记家伙座铺、新街口夏记棚铺都有交往,只要嘉兴寺一有办事的,准找他们。”

  嘉兴寺的后院有一块“果园子”,但几乎百分之九十是用来“丘”灵柩的。曾被慈禧太后立为“大阿哥”的溥儁,于1942年病死后,就埋在嘉兴寺里。一些富户人家有人亡故,先买口棺材入殓,随后便将死者遗体在嘉兴寺寄存起来,择吉日发丧,入土为安。外地人要回原籍归根,因为受季节限制,运送灵柩不便,有时灵柩要在庙里寄存几个月甚至几年。

  自1949年春天起,京城内外的各处庙宇皆奉令取消停灵业务。对于所有的暂厝灵柩,一律由庙里通知本家,限期起灵,否则按无主灵柩代为处理。随后,嘉兴寺、贤良寺、法源寺、陶然亭(慈悲庵)等都办起了殡仪馆,承办治丧业务。在嘉兴寺殡仪馆治丧的有不少名人,例如:载沣、齐白石等。

  嘉兴寺的旧址,现在是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和紧邻的民居杂院。各个建筑中,并无昔日庙宇“斗拱交错”的痕迹。在什刹海街道办事处的东侧,有一处古建,也就是居于原嘉兴寺旧址东侧的旌勇祠,原为纪念前清云贵总督明瑞而建。明瑞是何许人也?他的叔叔是富察·傅恒,他的姑姑是乾隆帝钟爱一生的孝贤纯皇后。明瑞曾为首任伊犁将军,后任云贵总督,在与缅甸军队作战中,不幸殉国。消息传来,乾隆帝大为悲痛,下旨立祠祭奠。明瑞生前的府邸,就在内务部街胡同11号。近两百年后,已成大杂院的明瑞故宅,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血色浪漫”故事。此后,又被居住于此的姜文,编写并导演了一部名曰《阳光灿烂的日子》。

  旌勇祠的东侧是一处大杂院,院门口挂着文保牌,上面标明“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保安寺”。保安寺的初建时间,为元至元年间,原名半藏寺,及至明嘉靖年间重修后又被更名为保安寺。

  待我走过一小段大杂院中的巷道之后,在尚未看到山门的情形下,便见到了夹在小房内侧的前殿。殿堂尚在,且基本完好。两边小房的外侧过道处,东路有碑一通,西路有碑两通。此三座古碑,乃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与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立之物,但碑文均已无法识别。

  能仁寺与白马寺“结缘”

  洛阳的白马寺是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中收藏有一批造像精品。根据《大佛堂佛教文物移交洛阳白马寺工作大事记》记载,1973年时,曾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中往白马寺调运了一批精美的佛像、法器。

  这批佛教造像既然出自大佛堂,其皇家御用之物的工艺水平自然是极高的。在文物被送往洛阳之前,故宫曾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于干漆夹纻三世佛、十八罗汉等21尊造像进行了研究。这次研究有意外的收获:大佛堂内的主要造像,起初并不是大佛堂中的原物。

  在21尊佛像的腹内,专家们都取出了一张黄板纸,其上刻印着“京都大能仁寺东廊倚云处刻板”的字样。这个发现令研究者们大吃一惊。原来,在大佛堂内存放数百年的精美造像,居然来自一座名曰能仁寺的京城古刹。

  根据《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文献中的记载,大能仁寺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此乃一座元代中后期的官方佛刹。及至明初,能仁寺已然破败,洪熙元年(1425年)由仁宗朱高炽下令重修,且赐其“大能仁寺”匾额。待声势浩大的建造工程接近完工时,能仁寺的规模堪比附近的广济寺、妙应寺(白塔寺)等。由于耗资太多,以致天王殿与左右廊等皆未修葺。这些被“遗漏”的区域,让太监孔哲复看在眼里。于是,孔哲复自募善款,最终将能仁寺修缮一新。

  能仁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其造像皆藏传佛教风格。这与明前期(正统朝)建造的智化寺中佛教造像风格基本一致。移入白马寺的佛教造像,便带有藏传佛教风格。

  明仁宗修葺能仁寺的初衷,是为了接待一位名曰智光的大和尚。该僧乃山东庆云人,遁入空门后勤习佛法,且最终成为明初的大国师。智光大和尚曾被太祖朱元璋派遣至乌斯藏、西域以及印度等地出巡传教,并代明廷宣讲国策。成祖朱棣继位后,对智光大和尚宠信有加,并赐其诸多珍宝。待到智光坐化之时,年已八十八岁,且受到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帝王的推崇。能仁寺也以智光国师居住过为荣。

  关于能仁寺的衰败过程,相关史料并不详实。当我查阅文献的时候,发现明嘉靖年间的“崇道抑佛”运动,或许极大地影响了能仁寺。此后,能仁寺于明万历时期由藏传佛教的庙宇变成了汉地佛教庙宇。能仁寺最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清乾隆时期。自此以后,能仁寺便于史料记载中彻底消失。于是,有学者推断,能仁寺的衰亡时间,是在清乾隆朝至民国初年。

  至于能仁寺内的造像“搬入”紫禁城慈宁宫大佛堂的时间,或许有三种可能:其一,明万历年间,即“九莲菩萨”李太后居住于慈宁宫的时期;其二,清康熙年间,孝庄文皇太后居住于慈宁宫的时期;其三,清乾隆年间,崇庆皇太后居住于慈宁宫(寿康宫)的时期。第一段时间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李太后不会在居住地摆放藏传佛教的造像”;第二、三段时间倒是皆有可能,因为清代帝后对于藏传佛教较为推崇。慈宁宫后殿原为孝庄文皇太后所居,后改作大佛堂,太后搬至慈宁宫东南角的围房暂住,随后又迁往慈宁宫东侧的别院。所以,在孝庄文皇太后活着的时候,能仁寺造像显然有搬入大佛堂的可能。待崇庆皇太后在世时,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

  至于能仁寺的概貌,按照北京文史专家郁寿江先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说法:“笔者曾到此考证,按图索寻,未见任何寺院痕迹,在与两图(《明北京城复原图》与《清乾隆北京城图》)相应的位置上,则是老式四合院建筑,说明寺院早已不存。准确的毁坏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和印证。”

  能仁寺已然无存,但在地名上却留下“能仁胡同”之名。能仁胡同南起兵马胡同,北至砖塔胡同,因能仁寺得名。不过,曾经的能仁胡同的北半截,已经成了名曰“西城晶华”的住宅小区,而南半截也被铁皮板围了起来。后人提起能仁寺,也只能从史册上查到其位于“能仁胡同13号”了。

  (文中图片均为高申摄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胡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3 宏盛华源 601096 --
  • 12-12 兴欣新材 001358 --
  • 12-11 安邦护卫 603373 --
  • 12-07 安培龙 301413 --
  • 12-06 派诺科技 831175 11.5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