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被概括为“生鲜灯禁令”的第七条:“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管理办法》生效首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访数十家菜市场超市卖场发现,为农产品去除“美颜”并非只是换灯那么简单。
商家:有的早早换灯,有的还在观望
“生鲜灯”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灯光颜色为农产品“美颜”,让农产品看起来更吸引人。红光灯照肉类,鲜嫩多汁;蓝光灯照海鲜,新鲜度似乎更高;绿光灯照蔬菜,仿佛刚刚采摘——这是很多农产品销售者的“生意经”。在有的超市可以看到,即便使用同一根灯轨,射向不同品类的灯光颜色并不相同。
不过,有的“生鲜灯”颜色太过鲜艳,一照之后,农产品的正常颜色就看不清了,导致部分不新鲜的农产品得以浑水摸鱼。这也是《管理办法》向“生鲜灯”下禁令的原因。
那么,“生鲜灯”退场了吗?
在西康路康定路路口的康定菜市场,所有肉摊都换了白光灯。摊主们觉得,虽然有点不习惯,但挺好。一家肉摊摊主说:“我这两盏灯是一前一后到货的。一开始左边用了新灯,右边的还是‘生鲜灯’,看着那红彤彤的肉,我自己都有点不习惯——那颜色太夸张了,还是现在的自然。”
“前些日子就有消费者提到生鲜灯不能用了,问我什么时候换。我想总归要换的,不如早点换。”康定路崇明有机生鲜超市里,羊肉摊主告诉记者,几天前已经换好了灯。现在,他的柜台上方有新换的4盏白光灯和保留的2盏微红灯,虽然仍有微红灯,但经过白光灯调和,柜台上的羊肉已经呈现出正常的颜色。摊主说:“以前太红了,有的消费者也会把肉拿到柜台外,避开生鲜灯看,现在就不需要了。”
不过,也有柜台仍旧“红彤彤”。
安远路晟荟邨市场的肉摊在市场内侧,除了一片暗红色的生鲜灯,几乎没有别的照明灯具。几名摊主坦言,知道有“生鲜灯禁令”,但“没有人通知要换,也不知道要换成哪种,再看看。”不过,有摊主承认,在“生鲜灯”下做生意不舒服,“又暗又红,照得人头晕头胀。但大家都用这种,不用的话肉的颜色太白了,卖相不好。”
严镇路严民路路口的博文集市里,有海鲜摊主安装了两蓝一黄三个射灯,分别用来照带鱼和黄鱼。她也知道“生鲜灯禁令”,但担心换的新灯不符合规定,反而浪费钱,决定再等等。
从走访情况看,连锁超市卖场、标准化菜市场基本没有“生鲜灯”,但在规模不一的生鲜超市和个体商贩处,仍能看到“生鲜灯”的夸张色彩。
消费者:有人欢迎,有人却觉得“颜值”低
消费者又怎么看待“生鲜灯”的呢?
一大早,记者在西康路跃康菜市场遇到了上班族李女士,她赶在上班前买点肋排,“一早来选余地大”。不过她说,之前很少进菜市场买肉,“我特别不喜欢肉摊的‘生鲜灯’,肉红得发紫,没法挑。”以往,她会去超市卖场买肉,“那里的柜台普遍明亮一点,看得清”;或者线上下单,“送来的产品信息齐全,比较放心。”所以,她赞同“生鲜灯禁令”,“该什么颜色就什么颜色,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挑选。”
北艾路便民生活生鲜超市中,正在选购肋排的周老伯也赞同换灯。他说,在“生鲜灯”下买肉,担心不新鲜,总要往后退几步,把肉拿到白光灯下仔细看,有的摊主还会不高兴,嫌他麻烦,“这下禁了‘生鲜灯’,免去了这个麻烦,不用再担心货不对板。”
有摊主也发现,消费者似乎更喜欢自然光下的产品。
在博文集市里,有鸡蛋摊摆了近10种鸡蛋,上方安装两个红灯、两个日光白灯,其中日光白灯是新换上的。摊主发现,卖得最好的不是红灯下的“沂蒙山散养鸡蛋”,而是日光白灯下的“农家土蛋”。她从红灯下拿了一个鸡蛋走到窗边对着自然光说:“这鸡蛋本来是粉色的,红灯一照反而发白,还是自然光好。”
不过,也有消费者和商家对换灯不置可否。
“说实话,我没注意灯的颜色。”在西康路玥月红生鲜超市,市民陈老伯拿起一块羊肉前后拨弄了一下,“纹路比较清晰,应该还可以。”这里的羊肉摊没有换灯,在红色的灯光下,其实看不太清肉的品质。但摊主解释,回头客居多,“灯的颜色不那么重要”。
还有商家说,换灯后,生意受到了影响。
采访中,一名摊主甚至委屈地流下眼泪,“换灯后,生意明显没有以前好。有的客人说,为什么我卖的牛肉颜色那么白?”她发现,距离自家摊位五六百米的另一个生鲜市场里,“生鲜灯”仍在使用,“有的客人直接说我卖的肉不如他们的新鲜,就去那里买了。”
记者注意到,新灯的灯光颜色并不统一,有的白里透红,有的透黄,也有的偏蓝偏青。虽然总体不再掩盖农产品的真实色彩,但在不同的灯光颜色下,农产品的“卖相”确实有差异。
思考:农产品不再“美颜”,吸引力怎么提升?
从商家和消费者的反馈看,大部分都赞同“不用生鲜灯为农产品‘美颜’”。但在“怎样的灯更符合实际需要”这个话题上,还有分歧。
北艾路便民生活生鲜超市的猪肉柜台安装着几盏灯光偏亮的圆形吊灯和一长条颜色稍浅的灯。店员说,这些天又买了新灯,打算把圆形吊灯都换了,“吊灯是之前公司统一装的,有消费者说‘晃眼睛’,所以换了长条灯,现在打算把多下来的吊灯也换掉。”
不过,新灯是否符合规定,商家心里没底,因为《管理办法》没有明确灯具类型。多名换灯的商家说,他们的新灯来自电商平台,宣称“合规”。但记者联系数家销售“合规生鲜灯”的商家发现,对方无法给出“合规”依据。
那么,如何照明恰到好处?并非没有参考依据。
其一,我国《建筑照明标准》明确,农贸市场、超市、商店等照明灯具的显色指数应不低于80。显色指数指的是光源对物体颜色的还原能力,用百分比表示。显色指数越高,物体越接近真实颜色。“生鲜灯”往往显色指数很低,所以令产品“失真”。
其二,为避免农产品“偏白”或“偏红”,可以注意色温。
色温用于表示光线中所包含的颜色成分。通常,小于3000开尔文的灯光带有红色,偏暖;3000开尔文至5000开尔文色温的灯光为中间色,比较接近自然光;大于5000开尔文的灯光带有蓝色,偏冷。
那么,农产品选哪种色温的灯能又美观又不误导消费者呢?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推出的地方标准《菜市场建设布局规范》曾给出建议。以肉类为例,交易区色温在2500开尔文至3300开尔文之间,显色指数不低于80。
同样重要的是,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和商家的经营理念,都要随着灯具变一变。
有商家提出,去除“美颜”效果的同时,普及食品选购知识很重要。
比如,猪肉和牛肉中都含有蛋白质“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本身就是暗红色或紫色的。当肉类接触到氧气后,肌红蛋白会被氧化成氧化肌红蛋白,呈鲜红色;“缺氧”时,肌红蛋白会形成变性肌红蛋白,颜色变暗变黑。所以同一块肉,外表接触氧气的部分可能呈现鲜红色,但内部的肉或压在柜台上的那一面,颜色会暗淡一些,甚至呈现灰褐色。变色是正常的现象,并不代表变质或不新鲜。以往在“生鲜灯”下,这种变色被灯光掩盖了;而换灯后,这种颜色暴露出来,部分消费者不了解原因,误以为肉不新鲜。
还有,建议消费者多关注产品本身而不是“颜值”。
康定路菜市场有肉摊一周前就更换了日光灯。起先几天,有消费者提出肉看上去没有以前新鲜,但这些天提出质疑的人少了。摊主也知道部分商家仍在使用“生鲜灯”,但他相信,吸引消费者的不是“颜值”而是品质,“来我这里买肉,可以查看进货凭证。新鲜不新鲜、是不是品牌货,灯光照不出,而是要拿出凭据。”
市场上,何止生鲜灯一种套路,小观再给大家盘点一些消费套路。告别生鲜灯,还有这些套路叫人猝不及防。
(原标题为《禁令第一天,上海一摊主流下委屈的眼泪!换灯后,生意明显没以前好...这些套路仍叫人猝不及防!》)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