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下):股东的饕餮盛宴

民生银行(下):股东的饕餮盛宴
2023年12月01日 07:30 市场资讯

  【相关阅读】民生银行:暗战2009  

  来源:分支行观察PLUS

  1

  前世恩仇

  1993年11月28日,由泛海集团(时称“通达集团”)董事长卢志强做东,在山东潍坊召开了首届㤗山会。

  在座谈中,与会成员普遍提出,民营企业当下最大的困难就是贷款,因此,创办一家民营银行的动机也应运而生,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胡德平也同样出席了那次座谈会。

  㤗山会成员之一的科瑞公司总裁郑跃文因早先在家乡南昌办过三个信用社,是个行内人,被大家委托负责筹办此事。

  同年12月28日,一份申报成立民营银行的文件通过胡德平转交给刚刚当选全国工商联主席的经叔平,在申报文件中特别强调了一句:“国家如果批准成立民营银行,所需要的全部资金由民营企业家提供”。

  后面的故事广为人知:在1994年初的党中央、国务院新春团拜会上,经叔平将该文件递交给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朱容基,后者亲笔批示“可以试一下”,并将这家民营银行定名为“民生银行”,取国计民生之意。

  1月12日,在北京的竹园宾馆,民生银行筹备组会议在全国工商联人士的主导下召开并成立了“谋办组”,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任筹备组组长,科瑞公司总裁郑跃文任副组长。

  同时会议还决定,首期集资3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分12股、每股25万元。㤗山会负责筹集8股资金,康拓、四通、京海、科海、通达、巨人、通普、科瑞8家会员分别出资认购了这8股;另外4股资金由工商联负责筹集。

  为了落实“民有、国营、党管”机制,不占任何股份的工商联拥有30%的表决权。(该政策在上市前夕被废止)

  1995年5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函(1995)32号文,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民生银行。同时“谋办组”也正式改称“筹备组”,时任国税总局副局长的陈景新取代郑跃文任副组长并出任民生银行首席监事。

  原本在起初非常积极的郑悦文颇感失落,最终选择了放弃,并转投了华夏银行,一位当年的参与者透露:“如果他能控制他肯定来,但后来国务院批复由工商联主导,他可能就觉得这样的行政意味太强了。”

  据传,当时牟其中也曾抱着筐材料去拜访过筹备组,表示了强烈的入股意愿,但根据相关规定,牟其中并不满足投入要求,最终未能成功。

  地产大佬冯仑,则是以出售其旗下阜成门万通大厦的一、二层房产的方式实现了入股,成功登上了筹备民生银行的末班车。

  1996年2月7日,民生银行登记成立,注册资本金为13.80亿元。总股本1.38亿股,每股1元。由于当时按人民银行的规定来筛选的股东,因此,入资者只要是各级工商联会员就可以投资造成了民生银行的股权极为分散,创始股东59家,我们熟悉的新希望集团、泛海集团、东方集团都是民生的重要股东。

  根据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单一股东最大持股数不得超过10%。广州益通集团公司出资9028万元,持股比例为6.54%,位列第一大股东。

  因缘交错,在最初缴纳筹备资金的8家㤗山会成员中,只有杭州通普电器公司和泛海集团(原通达集团)的名字最终出现在了民生银行59家发起人股东之列。

  根据当时央行下发的筹备批文中规定,民生银行的行长、副行长要由央行指派,董事长由工商联指派。某㤗山会成员曾回忆道:因限制条件太多,造成了很多人不满,因此最终放弃了入资。

  柳传志解释中没有特别提到这层原因,他只是讲:“当时是有条件入股民生银行的,最后出于专业化的考虑放弃。”

  史玉柱则是因为巨人大厦陷入财务困境而放弃了入股。不过2002年史玉柱从冯仑手中受让了民生股权,后多次进行了增持,至今仍担任民生的董事。

  至此,民生银行正式成立,首任董事长毫无悬念地落在了经叔平的头上。在这位船长的带领下,民生银行这艘小船启航了,船上船下的人都各怀心事。

  没有拿到船票的人不无遗憾。而拿到船票的人,在未来若干年中,也绝非都能一路笑到最后。

  2

  风起云涌

  在民生银行创立之初的一年,股东、董事们与管理层基本相安无事,“董事对银行的发展也不怎么关心,关心也没什么渠道。也不开什么会,就发个简报什么的。”一位民生银行原管理层表示。

  直到1997年4月份一次董事会的召开,点燃了董事们之间的矛盾。根据民生银行披露的1996年年报,时年盈利仅782万元,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当年的实际盈利远高于这个数字,但因某种原因并未将某些资产做进报表,因此也造成了股东们的不满。

  而这次董事会上爆发的激烈争吵,也为日后民生银行的股权争夺埋下了伏笔。

  大幕即将开启,有人翘首以盼,有人唏嘘慨叹,有人冷眼蔑视。

  由于初期股权过度分散的弊端,经叔平及其他高层也看到了,但是要让他们走向相对集中,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上市。而对上市公司来说,再设定30%的表决权显然于法无据。如果工商联要继续保持在民生银行的话语权,必须引进或者壮大靠得住的大股东,而且不能是一个两个。

  于是,自1999年至2000年的一年多时间里,发生了民生银行成立至今绝无仅有、在国内银行业也是规模空前的股权大变更。根据民生银行A股上市招股说明书的记载,这场密集如雨的股权转让运动,计有28起转让(拍卖)行为,涉及股份数量6.36亿股,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46.1%,有些“改朝换代”的意味。

  其中,有12家原始股东全部出清股份,包括第一大股东广州益通集团公司、第三大股东哈尔滨亚麻厂、第七大股东宁波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第十大股东杭州通普电器公司。

  风云散后,民生银行持股数量排行前三位的股东变成了:新希望、东方集团和泛海集团,持股比例均超过9%。股权“定向”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刘永好、张宏伟、卢志强是当时市场公认的民生银行股东“三巨头”。

  有人将这次民生银行上市前夕的股权大变动形容为“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如今看来,这两笔股权转让历史遗留问题所涉资产仅仅是民生银行庞大市值中的一朵小浪花,不过它们确系民生银行发展中的一个很难卸下的包袱,更可能成为其二度启动H股上市计划时的“陷阱”。

  股东洗牌之后,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随着上市钟声的敲响,民生银行初期股权过于分散,董事会弱势的痼疾也成为历史——并由此进入泛海系、东方系、希望系三大力量博弈的时代。

  3

  白浪茫茫

  自创立伊始,股东关联贷款一直是民生为人所诟病之处,早在2009年,民生银行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前一天,两大董事张宏伟和陈建在2009年民生银行中报表决时,投出反对票,理由是对泛海控股的“关联贷款要核查清楚”以及“关联交易不清”。

  根据民生银行2009年中报显示,截至当年6月30日,民生银行全部关联方贷款金额为19.84亿元,涉及泛海控股、厦门福信集团、东方家园等7家公司或个人。

  其中,泛海控股的关联贷款金额达10.56亿元,占民生银行全部关联方贷款的53%。而这笔关联贷款是合并了此前北京格兰德高物业和北京瑞华物业的6.57亿元和3.99亿元两笔贷款。

  出于历史的原因,民生银行一直存在重要股东及其关联方的关联贷款问题。在2003年到2004年间,民生银行曾被中国银监会严厉要求整改,要求泛海系清退关联贷款近30亿元。

  2006年,在民生银行第四任行长王世上任以来发布的第一份年报中,主要股东在民生银行的关联贷款达到了42.38亿元。其中,泛海控股及其关联企业2006年在民生银行的关联贷款则多达33.86亿元,占关联贷款的比重达到79.9%,占民生银行净资本的19.57%(2006年底民生银行净资本约173亿元)。而按照中国银监会有关规定,这个比例应被严格控制在10%以下。

  当时股东们的质疑并没有引起三巨头的足够重视,反而在2013年,刘永好、张宏伟、卢志强三位民生银行董事搭伙成立民生电商,民生银行随即授信20亿元。

  直接将民生银行变成了股东们的“提款机”。

  根据其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最近十年以来,民生银行对关联贷款的敞口不断扩张:从2012年的49亿元连年提高,至2017年已高达122亿元。由于这段时期民生的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所以对关联方贷款占对公贷款总额的比例一直没有突破1%。

  2018年,民生银行的关联方贷款金额陡然升高,并在此后三年持续在高位,到2021年时,民生银行对关联方贷款金额已突破637亿元,占对公贷款的比例为2.8%。

  根据当时的大环境来看,由于其民营股东中有很多企业业务涉及范围广、依靠大量杠杆作为资金支撑,因此,其关联方贷款陡增,离不开当时“去杠杆”大背景下民企经营“瘦身”和融资遇冷有关。例如已经爆雷的泛海控股。

  就在这些股东们需要救命钱的时候,民生银行显然给了股东们非常大力度的支持。

  直至今年1月20日,民生银行依旧在起诉武汉中心公司、泛海控股及卢志强等索偿超70亿元。

  实际上,这次诉讼仅仅暴露了卢志强与民生银行关联交易中很小一部分。根据民生银行2022年中报显示,泛海控股及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金额已经到了212亿元。

  股东所带来的风险让民生银行痛苦不堪,还有持续面临的融资压力,业内排名垫底的资产质量,使得本来就不好看的业绩雪上加霜。

  4

  日暮风悲

  众所周知,总资产规模的增长是一家银行获取利润的最重要基础。过去五年时间里,上市银行的整体总资产由8%上升至10%,稳中有升。

  2019年民生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较大,存款总额同比增长了13%,贷款总额同比增长了16%,使得当年总资产同比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达到12%。

  此后,民生银行的在资产端的增速便逐渐下降,2022年仅保持4.36%的同比增长,落后行业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以上,实际上已呈停滞增长的状态。

  资产端增速放缓,直接导致民生的营收同比增速由2019年的15%迅速降至2020年的2.5%。

  2021年民生的营收更是直接开启负增长,2022年营收增速进一步下降,为-15.6%。

  利润端,民生的表现不仅长期逊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而且同样陷入负增长的漩涡:2022年,民生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58%,与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速相比低了15个百分点左右。

  以不良率来衡量,则2016年至今上市股份行大多数都实现了不良率的持续压降,这意味着这些银行积压的资产质量问题在这期间都处于持续好转的趋势中。

  而民生的不良率纵向来看,没有改善反而有所恶化。2022H1其不良率为1.73%,较2016年的1.68%有所提高。

  不良贷款的认定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它属于艺术范畴。仅凭披露的不良数据,我们还无法把握银行的资产质量变化,通常还需要结合拨备水平来综合判断,根据其财报显示,2022年,拨备覆盖率142.49%,较上年末下降2.81个百分点,低于监管所要求的150%。

  根据“以丰补歉”的原则,我们认为经营有盈余的银行才有能力不断提高其拨备水平,再结合不良率的改善,我们才可以大致对其资产质量做出方向性判断。

  面对不良率居高不下,拨备覆盖率在生死线边缘不断徘徊的情况,民生银行未来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琳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2 兴欣新材 001358 --
  • 12-11 安邦护卫 603373 --
  • 12-07 安培龙 301413 --
  • 12-04 丰茂股份 301459 31.9
  • 12-04 索宝蛋白 603231 21.2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