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莞供应链(2):供应链狂魔如何炼成

聚焦东莞供应链(2):供应链狂魔如何炼成
2023年11月30日 16:27 中国经济新闻网

胡雪彬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姜业庆

       捷荣创立于长安镇,拓斯达创立于大岭山镇,他们都成立于2007年;中汇瑞德则于2009年成立于塘厦镇。

       这是一串饶有意味的时间节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东莞一度面临严重的危机。也就是在这一时间,恰成为东莞蝶变的起点。

       三家公司都成立于2008年前后,并不是巧合,更像是东莞和企业顺势而为、顺时而变的某种体现。

       上世纪80年代,东莞开始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就是从这个时候,东莞逐渐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也就是链主展开,与相关的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客户共同建立的一种链状结构。

       简单来说,供应链就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客户的链。企业通过这条链,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最终销售到客户,获得经济效益。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地区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东莞企业越来越多,产业越发齐全,逐渐从供应链上的孤立供应商以及简单代工者,成长为无数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

       但2008年让东莞意识到,简单生产赚钱的日子无法再持续,必须拓展全流程制造业,让过去的供应链超越链状结构,而成长为四通八达的雨林网状系统。

       从链状到网状,从结构到系统,从独木到雨林,供应链才有了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走进拓斯达生产车间,首先被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吸引——它们挥舞着手臂组装产品的样子,和人类的手臂一般灵活自如。

       拓斯达最初主营产品是注塑机的辅机设备,注塑机是将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

       如果站在供应链角度,拓斯达当时只能称为一个普通供应商,很难说不可替代,更难归入高科技。后来,在与客户的往来中,拓斯达发现除了辅机之外,机械手越来越成为注塑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备。

       当时国内企业使用的多数是进口机械手,价格高、维保难。于是拓斯达决心自研机械手。2011年,拓斯达成功研发出控制器,大大地降低了机械手的生产成本;2012年,根据注塑领域的新需求,拓斯达同步延展出中央供料系统业务。至此形成了围绕注塑机主机应用的全套产品和应用方案,公司的自动化业务也由此萌芽。

       在自动化业务拓展的过程中,拓斯达又发现更多应用场景的自动化解决方案需要自由度更大的多关节机器人才能够满足,于是在2015年开始研发多关节机器人。

       目前,拓斯达工业机器人产品涵盖SCARA机器人、六轴多关节机器人、Delta并联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等多款产品,广泛应用于3C、包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5G、光电、家用电器等领域。

       看上去,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可如果细品一下,回到公司初创的2007年,倘若拓斯达安于在当时供应链中的位置,觉得代工也挺好,懒得创新,还会有今天的故事吗?

       从注塑机辅助设备起家,继而转到工业机器人产业,再切入工业母机行业。拓斯达沿着供应链不断向上攀升,标注着中国制造的时代烙印。

       对拓斯达的选择,鼎泰高科同样深有体会。

       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微钻、铣刀、精密刀具、智能装备、工业膜、刷磨轮等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钻针业务市场占有率19%,全球第一。

       钻针是工业制造领域的刀具,对精密度要求极高,比如给电路板钻孔。

       时间回到1997年,彼时鼎泰高科甚至连初级代工都算不上,是纯做贸易的,业务是将国外刀具进口到国内销售。

       虽是贸易出身,鼎泰高科却有更多想法。创始人搞核心技术的执念,让他不想让公司安于做个贸易中间商。而且自研的好处显而易见,从远期看可以省去进口成本,并在价值链上掌握话语权。

       从最初销售进口刀具,到自己做钻针、铣刀。鼎泰高科进而发现做这些工业刀具需要设备,于是想办法研发做刀具的设备。又发现设备核心部件的技术在瑞士企业手里,于是转而攻坚设备的核心部件的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鼎泰高科现在能生产精密度达0.05毫米,就是头发丝大小的钻针。受益于PCB的广泛下游,鼎泰高科未来应用领域能从3C向航空航天、汽车等拓展。

鼎泰高科的钻针产品(资料图)鼎泰高科的钻针产品(资料图)

       这揭示了现代工业的一种趋势——当企业因远见、对技术的执念、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反应,不断向供应链上游爬升时,也逐渐获得了一种技术迁移的能力。这种能力反过来让企业很容易切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

       2007年,捷荣以塑胶件(也就是模具制造)起家,随着模具不断精密化,开始研发生产手机结构件,其客户从波导,逐渐变成OPPO、华为、谷歌。

       到这里,升级似乎还属于自然而然。但最近,捷荣进入新能源领域,且底气十足。

       轨迹类似的还有中汇瑞德。2009年,中汇瑞德为家电行业做继电器,属于五金件,当时的客户有美的、格力,现在客户则多了很多5G和新能源行业的巨头企业。

       从消费电子产业、家电产业到新能源产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走进捷荣和中汇瑞德的工厂,便瞬间茅塞顿开。

       随着手机越做越小,且越做越精,对散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捷荣一个重要业务就是做手机背板的结构件。而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同样要解决散热问题,其底层技术是一样的。

       中汇瑞德起家的技术是给空调做温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电压变化实现温度调节。如今,无论5G基站,还是新能源充电桩的内部同样离不开电压调节,只不过高压更高,最终都是电能的转换。

       难而正确的道路,最终殊途同归。

       在东莞,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筑牢了城市制造业的基底,也繁荣了创新的生态,为供应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供应链的爬升是活的,因此也有了进化的能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供应链 拓斯达 东莞市 机器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7 安培龙 301413 --
  • 12-04 索宝蛋白 603231 --
  • 12-04 丰茂股份 301459 --
  • 11-30 无锡晶海 836547 16.53
  • 11-30 永达股份 001239 12.0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