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集纪录片《大泰山》相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东卫视、凤凰卫视等国内外媒体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泰山蕴含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和精神家园。还需要了解的是,泰山是有包容性的,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从泰山岱庙天贶殿壁画深受西洋画法影响可见一斑。那么,岱庙天贶殿壁画为何会受西洋画法影响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距今近500年前由利玛窦、萧大亨关联的泰山和岱庙天贶殿壁画的传奇故事。
□孙晓明 孙辰龙
“中国通”利玛窦
利玛窦(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文化使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
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今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利玛窦是家中的长子,父亲乔万尼·里奇是一名医生,对作为长子的利玛窦期望颇高,希望将来利玛窦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然而利玛窦却加入罗马天主教的耶稣会。
1572年,利玛窦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克拉乌学习天算,在此期间他不仅确立了他一生都为之奋斗的传教事业,并且还学习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他又展现了他的超级语言天赋,他学会了拉丁文、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1577年,利玛窦被罗马天主教派往东方传教,他先来到了葡萄牙里斯本,1578年到达印度果阿。
1582年8月7日,利玛窦乘坐一艘船舶抵达中国澳门港。在这里他对汉字这种方块字表现出了炽热强烈的兴趣,并开始学习汉语。1583年,他与罗明坚神父一同进入广东肇庆,在对传说中的印度文明失望之余,对明朝的中华文明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欣赏。他们刻意隐瞒传教的真实意图,行事低调,不断学习汉语和中国的礼仪风俗。一路北上,到1593年,与之结伴的麦安东神父和石方西神父相继离世,他的两个部下也去世,罗明坚神父则早已返回了欧洲,只剩一个光杆司令利玛窦。
利玛窦不为所动,意念坚强,同时又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又一种超级能量,那就是广交朋友,他不断结交中国的士大夫和达官显贵等上层人物。居住在京城时,利玛窦送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礼物给万历皇帝。这些来自西方的“高科技”物件让万历皇帝仔细把玩、爱不释手,也对这位精通汉话的外国人颇为欣赏,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作为欧洲使节被召命带进北京紫禁城,并且给予利玛窦领有大明政府的俸禄直到这位洋大人去世的待遇。利玛窦还与科学家徐光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认识结交了内阁首辅沈一贯、吏部尚书李戴、礼部尚书冯琦、刑部尚书萧大亨等人。在好友兼弟子瞿太素的帮助下,渐渐混得风生水起,他还把《四书》首次译为拉丁文。在瞿太素的帮助下当时利玛窦开始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第一卷。
在中国期间,利玛窦广泛游历,身穿明朝服装,放低身段,随遇而安,在灵活传教的同时,深入接触中国社会各阶层,获得了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手资料。利玛窦的经历也颇为传奇。他不但被允许长期居住在京城,还经历过一次强盗打劫。利玛窦还在这次打劫中受了伤,幸好没有生命危险。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终年59岁。按照当时惯例,西方传教士死后本应移葬澳门,但在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的斡旋下,万历皇帝破例准许利玛窦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大亨何许人也
萧大亨(1532年——1612年),字夏卿,号岳峰,山东泰安州(今山东肥城南夏辉村)人,明朝后期重臣、政治家、军事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初授榆次知县,累迁户部郎中,因念母上书请求归养。未到家,在离家五百里处,接到其母讣闻,便散发跣足兼程徒步,日行百余里赶回家中,守丧三年,内外称孝。守丧结束复官,历任布政使、按察使。后巡抚宁夏、宣府,晋升为兵部侍郎,转右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召入京,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历任兵部、刑部尚书。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卸任回归故里。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泰安府第,享年81岁。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朝廷为其追赠太傅。明廷在萧氏墓坊上撰楹联为“束发登朝,勋业永垂于边地;鞠躬尽节,忠勤益励于宦成”,是对萧公功绩的高度评价。
萧大亨战功卓著,平息宁夏鞑靼反叛,朝鲜战争击溃日军,打击福建沿海倭寇,多次平息西南边陲兵端,安定西南。萧大亨戍边多年,跋涉塞外,编纂成《夷俗记》一书,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刊行。该书既是一部民俗著作,又有策论制驭之略,旨在“制虏必先知虏”,以期达到“习虏之长以制虏”的目的。
萧大亨虽在外居官多年,但关心乡梓,曾捐资创建泰安文庙尊经阁,供学人就读,亲自编订《今古文钞》《文章正宗》等书,以授诸生。并捐资修整泰山名胜古迹,三阳观、碧峰寺记事碑至今犹存。
利玛窦萧大亨的私交
公元1601年的一天,山东泰安人刑部尚书萧大亨正在官邸里等待一位客人到来,不多时,萧大亨的同乡山东聊城人刑部右侍郎王汝训带着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人走了进来,萧大亨迎上前,终于见到了这位久闻其名的传奇人物利玛窦。
据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考证,利玛窦来华后,并未到过泰山,但他却多次同泰安人、时任兵刑两部尚书的萧大亨会晤,两人结成了知己,交际非常密切,甚至萧大亨有一个侄子都因为这个原因受洗入教。在利玛窦所撰《中国札记》中,曾两次写到过萧大亨这位当世巨卿。
第一次是在第四卷第十一章,云:“刑部侍郎(王汝训)……是利玛窦的朋友……通过他,神父们结识了刑部尚书,此人后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中译者注:意大利文写作Siao,即萧大亨)。”第二次是在第四卷第二十章,云:“信徒中尚有一名教师,他是某一部尚书(中译者注:按此人为刑部尚书萧大亨)的亲戚。和他一起入教的还有这名尚书的侄子,是首先得到他叔父同意才入教的。这个孩子表现出对信仰的渴望,他似乎有一种预感,一旦信教之后,就不会在那里面工作。他在皈依后不到一个月,就呼出他纯洁灵魂的最后一口气;他的死是一个损失,因为神父对他的未来寄予高度的期望。”
根据这两条记载,可清楚知道:利玛窦等人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入北京之初,便由南京刑侍王汝训的介绍,拜会了萧大亨尚书(参见《中外关系论丛》第1辑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教团一直与萧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其影响下,萧氏族人中有多人受洗入教。
按利书所言入教信徒中有萧大亨之侄,其为何人,德礼贤等注本皆未考出。王次通编《乡贤年谱》,载萧大亨有侄名萧时中,为其兄大元之子。利书“尚书侄”当即此人。萧时中之入教,乃经叔父萧大亨的同意,从这点上可见萧大亨对利玛窦的友好态度。萧司马府称得上利氏教团的有力支持者之一,此后,利玛窦的继任者龙华民(意大利人,1597年来华,任耶稣会长)曾亲赴泰安传教,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载:“1637或1638年,龙公又去山东,继到泰安府(应为州)付洗100多人。”此行在泰安大获成功,当与泰安有萧府支持帮助不无关系。后来教士栗安当又在泰安建立了第一座天主教堂。
不仅如此,公元1602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北京付印,结合西方先进的地理研究成果,将中国放在世界版图中央,他创作了这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并且在上面第一次标注出了泰山,从此承载着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印记的泰山有了世界性的地理坐标。
这很可能是萧大亨经常向他的友人利玛窦介绍描绘泰山,所以在利玛窦后来绘制的很多图上,频频出现了泰山的标注。
岱庙壁画与利玛窦
来华的微妙关系
利玛窦是个极其有智慧的人。为了传教需要,经常向明廷要员赠送西方宗教画。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利玛窦在教堂内悬挂圣母像,中国画家张庚观赏后,对这种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宗教人物肖像画啧啧称赞、推崇备至,主张大力学习采用,以补中国画之不足。由于西方美术具有中国画不具备的写真性,因此对明末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风气后来影响到清初的宫廷画院,许多画家如山东济宁人、清宫画家焦秉贞作画时都参用西洋画法。
岱庙天贶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绘制,便明显地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壁画下部主题人物与宫殿、桥梁,均系采用中国传统画法,而顶部山石、林木、建筑等,则显用西洋画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画法。正如当代美术史家潘兹先生在致周郢函中所言:“(壁画)构图上已吸收许多明清之际传来的西洋透视画法,山水树石皆为清初流行的画法,有的树木还表现出一些明暗关系,不少房屋都属清式建筑(有点西洋景味道)。”
根据资料考证,岱庙壁画创作于清康熙初期(康熙十七年重修岱庙碑有“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画工画像”),其作者为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颜谢村《刘氏谱》:“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壁画,即其所绘”)。泰安远离京城,而能得西洋画法风气之先,将传入不久的西洋画技这么快就应用到壁画创作中,个中缘故,必定与宫廷有不解之缘。
据周郢考证,壁画作者之一的刘志学与萧大亨家族颇有些渊源。颜谢《刘氏谱》载志学高祖刘应登“以婿萧大亨封督府衔”(《萧公墓志》记其人作“善禄”。按二名字义有所联系,盖出诸《国语》之“从善应登”。疑应登为名、善禄为字)。据此,刘氏乃萧府姻亲,而刘志学乃萧大亨夫人刘氏之侄曾孙。
萧氏族人中多有天主教徒,其府内藏有利玛窦等赠送的西洋宗教画为必然之事。而萧刘原为戚党,刘志学应有机会亲睹这类画作。而后其受命绘制岱庙壁画时,部分内容有意模仿了西洋画技法。壁画上“中西合璧”风格的出现,乃是受利玛窦等携画影响所致,也在情理之中。现代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曾高度评价过岱庙壁画,称画上的西洋画法,“可作为中国人初期学习西画的历史看”,并誉之为“鲁灵光殿,巍然独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