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石经 隋楷风流

房山石经 隋楷风流
2023年10月26日 15:01 北京晚报

  侯浙

  被赵朴初先生誉为“北京的敦煌”,季羡林先生则誉其与敦煌为东西两地的文化瑰宝;历经七个朝代,众多书法名家参与雕刻,堪称一部书法史。

  它就是举世闻名的、地处北京的“房山石经”。它不仅可与北朝摩崖刻经在时间上相衔续,同时可与敦煌写经在写刻关系上相对照,其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进一步重视和发掘。

静琬唐贞观二年石经山刊经题记拓片局部

  房山石经是一个大的名词概念,其主要指的是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南的云居寺东侧1.5公里的白带山上,历代僧众于洞窟中所镌刻保存的佛教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的镌刻自隋代开始到明代共历经了千年之久,共刻佛教经籍1122部3572卷,刻石经版14278块,所刻经文字数3500多万字,其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进一步重视和发掘。本文笔者根据其书法价值将研究年代划分到了刻经事业发起的初期,即隋代静琬时期刻经书法在书法史中的价值。

  房山石经最早引起金石学家们的注意,即是因其石经碑铭上精美的石刻与书法艺术。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成书于明万历年间),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成书于明崇祯八年),于敏中《日下旧闻考》(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七年)等书中辑录了明清时人的游山题咏,并记载了对石经山与云居寺的研究。清末金石家叶昌炽在其著作《语石》中,也对房山石经的书法大加推崇,认为其有虞(世南)、褚(遂良)之风。房山石经上肇隋唐,下讫辽金,元明清补刻了少量经版,其刻经文字风格勾勒出了我国书法和书体的演变过程,在传统“金石学”和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房山石经刻经书法,正是在“镂之金石,以志不朽”的传统刻石思想与佛教“末法”思想这两种大背景的影响下,由高僧静琬(?-639)在隋大业年间(605-616)发起的佛经刊刻事业。他的目的是要保证正统的佛经传世,把十二部佛经全部刊刻石上并封存起来。房山石经开凿刊刻的思想背景与所集结的社会文化资源,使其书法艺术更具时代代表性。

隋刻《妙法莲华经》原石局部

  经窟代表

  静琬在隋大业年间刻经,直到唐贞观十三年(639)圆寂,期间这三十年刻经未断,共刻27部134卷344方经版,其中最早开凿的第五洞雷音洞建成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刻经共19种,用经版147方,这是静琬刻经最具代表性的经窟。

  《妙法莲华经》刻于隋代末年,是雷音洞占比最大的经部,共有76.5石,是雷音洞中最重要且最早进行排版安排的刻经,每块经版的规格都在高87.5cm、宽60.5cm左右,行字规格为行37字,多为25行,高宽比基本为1∶1.5,与北宋《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构屋之标准材的高宽比例一致,每个字格的规格则约在2.3厘米见方。

  《维摩诘经》刻于唐代初年,是雷音洞第二大刻经,其共刻33版,独立布列在整个东壁。《维摩诘经》虽经版规格各异,但高宽比同样基本为1∶1.5,每个字格的规格也约在2.3厘米见方,刻经年代经考证已到了唐朝初年,与《妙法莲华经》有数年的时间差,但东壁经版设计布局排布的复杂与制作镌刻的环环相扣更能体现精工良匠的巧思。

唐刻《维摩诘经》拓片局部

  易代书风

  处于楷书书体演变过程中的隋代静琬时期所刻石经是书法史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书法样貌同样具备连续性、地域性、多类型、多风格,它作为隋唐之交的楷书典型案例是为书法史所不载,同时其所展现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与书写风格类型暂未被书法学界所广泛关注。所以对静琬刻经的书法本体进行细致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楷书书体演进的案例,使静琬刻经书法在书法史的书写中独具特殊意义。

  隋代作为南北书风融合的重要时期,其书风演变一直延续到唐代且未被名家书风所笼罩,雷音洞中所刻《妙法莲华经》与《维摩诘经》即是隋末到唐初的两件代表刻经,两件刻经的“平画宽结”与“曲画紧结”类型是楷书演进过程复杂性的代表案例,同墓志与写经一样,静琬时期刻经的书风并非为名家书风影响的结果,而是在初唐名家书风逐渐成型的同时在民间也还有其他类型的书风同时存在,雷音洞中两种刻经截然不同的笔画形态与字形空间,展现了隋唐之际楷书风格的杂糅与多元性特征。

  雷音洞静琬隋刻《妙法莲华经》即是隶楷书风演变到隋楷书风的典型代表,横向取势的隶书笔意配合着隋楷平直的笔画,再加上点画与转角的停顿与提按、中宫的疏朗与“平画宽结”,风格方正端庄、厚重严密、开阔疏朗,使其成为了杂糅隶、楷特征的颜真卿同类书风,有北朝石刻书法的意味,但其宽扁的形态、平直的笔画无疑都是隋楷的重要特征。

  雷音洞静琬唐刻《维摩诘经》由于增加了写经的笔意,实际已经脱离了隋楷平直的点画特征,明显增加了唐楷笔画弧度的特征,但其依旧保持了隋楷横向取势的字势与方扁的字形,且点画首尾与转角都以顺转处理,风格丰腴飘逸、温润流转、圆劲古雅,使其成为了杂糅写经与隋楷特征的复合型书风,有南朝书风的意味,如此则更偏向于“曲画紧结”的隋楷类型。

  这两种不同的写经风格类型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域出现,既可以体现出笔法演变过程的缓慢与渐变,又可以体现出在结体特征稳定的情况下,笔法特征的多样性。以《妙法莲华经》与《维摩诘经》为笔法演变的“坐标”,我们可以知道在以名家为代表的唐代楷书提按笔法形成之前,还有静琬时期刻经这样一种处于提按笔法“未成熟”阶段的风格类型的存在,是楷书风格类型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代表。

隋刻《妙法莲华经》拓片局部

唐刻《维摩诘经》拓片局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02 中邮科技 688648 --
  • 10-30 联域股份 001326 --
  • 10-27 麦加芯彩 603062 58.08
  • 10-27 前进科技 873679 13.99
  • 10-25 立方控股 833030 7.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